分享

历代汇帖述略

 兰黛公主 2012-04-27
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顾从义三家最负盛名。与潘、顾同一组本的还有《黄姬水钩摹本》,其他诸如《右任常氏刻本》、《兰州本》、《闽人陈氏刻本》、《“臣王著模”四字本》、《王文肃公藏本》、《苏州帖估翻王文肃公本》、《河庄孙氏本》、《杨文襄公刻本》、《梁启超藏本》、《张氏巾箱本》、《肃府本返龋渲胁环γ匾皇钡幕憧獭?br> 
  《肃府本》十卷,也称《遵训阁本》。明万历四十三年,肃宪王朱绅尧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未竟而逝,世子识钅宏继之,天启元年告竣。初拓有四十跋,用太史纸、程君房墨,甚为精致,传本极稀。清翻刻本,初拓诸跋多亡佚,仅存世子识钅宏、张鹤鸣二跋。以《阁帖》为主,参以他刻,或增入宋元及明人书者,则有《东书堂帖》和《宝贤堂帖》(含《宝贤堂后帖》)。前者为周宪王朱有火敦摹刻,后者乃晋江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所辑。明三藩刻帖,论其优劣,《宝贤》为上,《遵训》次之,《东书》最下,这些都是《阁帖》的“亲属”。

  有明一代,非属《阁帖》系统的诸多佳刻,还有《真赏斋帖》、《清鉴堂帖》、《停云馆帖》、《净云枝藏帖》、《逸初堂帖》、《墨池堂选帖》、《泼墨斋法书》、《余清斋帖》、《戏鸿堂帖》、《郁冈斋墨宝》、《千草数帖》、《天益山颠帖》、《来禽馆帖》、《寿松堂帖》等,其钩摹刻拓之精善,无一不为后世书家所推崇。其他如《太清楼君臣帖》、《太清楼帖摹本》、《有美堂选历朝法帖目录》、《玉兰堂帖》、《草诀辩疑帖》、《寒玉馆帖》、《镜石堂藏帖》、《宝彝堂帖》等,也有刻拓较为精到之作。海宁陈息园所刻《一概园帖》、《玉烟堂帖》、《秀餐轩帖》、《宝晋斋帖》、《渤海藏真帖》等五种。《一概园帖》鲜为人知,拓本流传绝少,《宝晋斋帖》为翻刻南宋曹之格本,五种之中,《渤海藏真贴》为最精,流传也最广,其中灵飞经为石本中第一,为世所重。

  上述是明刻中,汇刻历代(两代以上)书家的汇帖,其他汇刻晋人书者,有《西麓堂钟王楷则帖》;翻刻二王书者,有《金坛李氏刻拓本》、《兼隐斋重摹宋本》、《二王全帖》(包括《溧阳史氏木本》、《江阴汤氏木本》、《吴中陆氏石本》)、《董汉策摹刻本》、《吴中彭履道重摹兼隐斋本》、《二王帖选》、《清华阁帖》等;刻宋四家书者,有《玉照堂帖》、《含誉堂帖》;汇刻明一代名人书者,有《晴山堂帖》、《国朝书法》、《国朝名贤遗墨》、《集雅堂帖》、《观堂帖》、《观复堂帖》、《旧雨轩藏帖》;刻莫氏父子书者,有《崇兰馆帖》、《如兰馆帖》;刻邢氏兄妹书者,有《来禽馆帖》;刻一时一地书者,有《金陵名贤帖》(此帖计八卷,万历四十三年徐氏摹勒。所刻五十四家,多诸帖中不常见之人。以诗为多,间有尺牍序记,四体皆备。摹勒精雅,原石已佚,完帙尤为珍贵)。

  明刻中,专刻一人之书者,如集王羲之书《奉天诰命帖》;刻宋四家者,有苏轼《雪浪斋苏帖》、《晚香堂苏帖》;有米芾《天马赋帖》、《元章墨妙帖》、《来仪堂米帖》、《瑞摩斋米帖》、《聚米帖》;有蔡襄《古香斋帖》、《荔枝帖》;刻元赵孟兆页书者,有《白雪斋帖》、《兰亭松雪十八跋》等。刻明当代人书者,其中刻陆深书者,有《片玉堂词翰帖》、刻申世行书者,有《申文定公赐闲堂遗墨》、刻邢之愿书者,有《来禽馆真迹》、刻邢慈静书者,有《集室之帖》、刻张瑞图书者,有《果亭墨翰》、刻王铎书者,有《琅华馆真迹》、刻文徵明书者,有《衡山四山咏》、刻王蘅书者,有《麓斐堂藏帖》、刻张汝弼书者,有《庆云堂帖》、《铁汉楼帖》等,其余诸如《三朝宸诰》、《大来堂帖》、《小玉烟堂帖》、《天来堂帖》、《玉恩堂帖》、《世春堂帖》、《汲古堂帖》、《青来馆帖》、《宗鉴堂帖》、《来仲楼帖》、《红鹅馆帖》、《种芝堂帖》、《书种堂帖》、《海鸥堂帖》、《砚庐帖》、《众春堂帖》、《董宗伯尺牍法帖》、《董氏家藏帖》、《蒹葭堂法帖》、《铜龙馆帖》、《莲花经帖》、《宝鼎斋帖》、《宝鼎斋法书》以及陈钜昌所刻《延清堂帖》、《鹪鹩馆帖》、《红绶轩帖》、《剑合斋帖》等,皆华亭董其昌一人所书。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精书画,为一代所宗。董书刻帖之多,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下历史记录。

  明清之际,汇刻董书者多,往往鉴别不当,杂有赝迹。《书种》、《家藏》、《汲古》、《研庐》、《宝鼎》等五种,皆为香光亲自审定,所收书迹,皆为可信精本,摹勒亦能存其笔法、传其神韵。此五种董帖,传本在乾隆年间极为罕见。陈钜昌(字懿卜)与董其昌为儿女姻亲,收藏董书颇富,其刻董书皆经香光审定,董书除董自刻外,当以陈刻本为优。陈刻董帖四种之中,《剑合》较《延清》、《红绶》尤优,惟《鹪鹩》研媸参半,远不及陈氏他刻,也较少为人知晓。

  明人杂帖,仅有《三十二体金刚经帖》、《琳光楼帖》、《道德经帖》等寥寥数种而已。《三十二体金刚经帖》四卷,万历四十七年徐雅池撰集。《金刚经》之有集篆,始于五代僧梦英所集十八体,宋僧道肯广为三十二体。所为三十二体,即玉筋、坟书、穗书、柳叶、芝瑛、垂云、龙爪、麟书、鸾凤书、龟书、雕虫、科斗、殳篆等三十二种篆书体,篆体古健,均释以端正的楷书,悉出一时名家之手,况系佛家经典,尤可宝贵。

  清代是刻帖的鼎盛时期,尤以乾隆、道光年间为最盛,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传世汇刻至少有三百种以上,为数超出宋、明汇帖的总和。以《阁帖》别本而言,清翻刻《肃府》者,则有《西安碑林本》、《陈氏补刻本》、《虞氏翻刻本》三种;翻刻《淳化》旧拓者,有《乾隆重刻本》、《道光十五年重刻本》,后两种皆为内府翻刻。《乾隆重刻本》十卷,乾隆四十三年,高宗弘历敕命于敏中等以内府旧藏宋太宗赐毕士安本重编入石。原石砌于内府蕴真斋回廊内,后改名淳化轩。石毁于咸丰年间,仅存残石数块。此帖帖数依旧,次第悉改为依时代先后排列,《淳化》旧观尽失,虽为御制钦定,但不及明翻《阁帖》之受人重视。

  非《阁帖》衍生的汇刻,在清代包容两代以上书家的汇帖奉旨敕刻的有:《懋勤殿法帖》、《三希堂法帖》和《墨妙选法帖》。《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康熙二十九年奉旨摹勒,沈荃辑集,所刻书迹,上古至清(清只收康熙一人书),卷帙浩繁,传本绝少,完帙惟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藏。《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附释文十六卷,乾隆十二年敕梁诗正等辑集,乾隆十五年刊成。所收书家,自钟、王以至明人,凡一百三十四人,名迹三百四十件,官帖卷帙之富,无过于此。因失于鉴裁,伪书亦复不少。此帖摹刻精良,神采宕然,初为乌金拓,传拓亦多。道光初,其石增刻“万”字花边,颇添几分俗气,后多蝉翼拓。石现存北海阅古堂,保存完好。《三希》既成,乾隆二十年,又以所得唐宋元十八家三十余种墨迹,敕蒋溥等汇为四卷,颜曰《墨妙选法帖》,其帖式与《三希》同,为《三希》之续,或称《续三希堂帖》,石嵌颐和园之惠山园墨妙轩两廊墙壁间。至此,《三希》正续,粲然大备,摹刻精妙,是为世人学子临池习书之必须。

  除此,清代汇刻历代书家的汇帖,则有《人帖》、《小长芦馆集帖》、《安素轩石刻》、《式古堂帖》、《快雪堂帖》、《采真馆法帖》、《寄畅园帖》、《筠清馆法帖》、《养云山馆法帖》、《小竹里馆藏帖》、《友石斋集帖》、《仁聚堂法帖》、《宗鉴堂法书》、《耕霞溪馆集帖》、《荔青轩墨本》、《望云楼集帖》、《过云楼藏帖》、《滋蕙堂万宝》、《敬和堂藏帖》、《瑶山法帖》、《疏香管法书》、《邻书园法帖》、《宝严集帖》、《职思堂帖》、《倦舫法帖》、《天香楼藏帖》、《秋碧堂帖》、《明人国朝尺牍》、《冯氏名人尺牍石刻》等,汇刻之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所举者,皆清刻汇帖之善本。

  以上是清刻中,汇刻历代(两代以上)书家的汇帖,其他翻刻二王书者,有《眉寿堂二王帖》、《寒碧山庄二王帖》、《宗鉴堂法帖》;汇刻宋人书者,有《宋贤六十五种》、《宋四大家墨宝》、《春晖堂石刻》;汇刻明人书者,有《千墨庵帖》、《甬上明人尺牍》、《冯刻明人尺牍》、《费刻明人尺牍》、《明人汇石》、《明人小楷贴》、《明贤诗册》、《前明忠贤字迹汇刻》、《清肃阁藏帖》、《萤照堂法书》、《辨志书塾所见帖》;汇刻清人书者,有《玉玲珑墨妙》、《且静坐室集墨》、《列真宝训》、《昭代明人尺牍》、《风满楼集帖》、《国朝尺牍》、《国朝名人小楷》、《国朝画家书法》、《紫藤花馆藏帖》、《试砚斋帖》、《寿石斋帖》、《醉经阁分书汇刻》、《肃云阁墨刻》、《双节堂赠言墨迹》、《辨香楼近刻》;汇刻明清一邑人书者,有《昭潭名人法帖》;还有刻奚冈、方冀书者《荔香室石刻》;刻刘石庵、陈曼生书者《刘石庵、陈曼生两家行书墨刻》;刻刘石庵、梁同书书者《刘梁合璧》;刻潘亦巂、潘世璜父子书者《三松堂墨刻》;刻邢侗、邢慈静兄妹书者《之室集帖》;刻王文治、梁同书书者《快雨堂诗帖》;刻万德新、万永锡书者《贻古堂帖》等;另有李吉寿撰集的《梅花馆扇帖》四卷(光绪四年刻),此帖所刻俱为明人扇面书,以扇面汇为丛帖,历代只此一种。

  清刻中,专刻一人之书者,其中刻皇帝书者,刻圣祖玄烨书者,有《懋勤殿法帖》、《避暑山庄御笔法帖》、《渊鉴斋帖》;刻世宗胤礻真书者,有《四宜堂帖》、《朗吟阁法帖》;刻高宗弘历书者,有《小行楷书帖》、《敬胜斋法帖》、《怀旧诗帖》,除《渊鉴斋帖》、《小行楷书帖》外,余均为奉旨敕刻。其他刻晋王羲之书者,有《右军六十帖》、《游氏兰亭叙帖十一种》、《焦山兰亭叙帖》;刻唐释怀素书者,有《绿天庵帖》;刻唐颜真卿书者,有《后忠义堂帖》、张穆、何绍基、熙光、袁开第等各自翻刻《忠义堂帖》;刻宋四家书者,苏帖有《景苏园帖》、《萼辉堂苏帖》、《东坡苏公帖》、《观海堂苏帖》;黄帖有《宋黄文节公法书》;米帖有《贯经堂米帖》、《宝真斋米帖》、《群玉堂米帖》、《月虹馆法书》、《清芬阁米帖》、《重刻英光帖》、《知止阁帖》;蔡帖有《蔡忠惠公法书》;刻元赵孟兆页书者,有《宝雪斋赵帖》、《橘隐园赵帖》;刻明人一家书者,有董其昌书《百石堂藏帖》、《如兰馆帖》、《式好堂董帖》、《传经堂法帖》、《清晖阁藏帖》;郭秉詹书《贞隐园法帖》;文徵明书《停云馆真迹》;陈洪绶书《陈老莲真迹》;杨继盛书《杨忠愍公墨迹》。刻清人一家书者,有包世臣书《小倦游阁法帖》;张照书《天瓶斋帖》;王澍书《玉虚舟摹古法帖》、《虚舟千文十种》;陈奕禧书《予宁堂法帖》、《梦墨楼帖》;汪毂书《心农帖》;傅山书《太原段帖》、《百泉帖》、《集雅园帖》、《尊颉堂帖》;杨沂孙书《司空图诗品帖》;梁山舟书《慕义堂两帖》、《瓣香楼梁帖》、《清霞馆梁帖》;何绍基书《百兰山馆藏帖》;姜宸英书《老易堂法帖》;郑润书《吾心堂临古帖》;永王星书《快霁楼法书》、《诒晋斋法书》(敕刻)、《诒晋斋帖》、《诒晋斋集联石刻》、《寿石斋石刻》、《话雨楼法书》;徐鸿占书《见远山房帖》;邓石如书《完白山人篆书》、《完白真迹》;吴云书《两罍轩法帖》;袁梓贵书《怡园集帖》;曹秀先书《知恩堂书课》、《移晴堂书课》;恽寿平书《味石斋恽帖》、《约园藏墨》、《清肃欠阁恽帖》、《欧香馆法帖》、《宝恽室帖》、《爱石山房刻石》;林则徐书《林文忠公手札》;叶长芷书《来益堂帖》;爱新觉罗绵亿书《南韵斋帖》;史念祖书《俞俞斋杂刻》;汪由敦书《时清斋帖》(敕刻);刘墉书《刘文清公法书》、《刘文清公手迹》、《曙海楼帖》;铁保书《惟清斋手临各家法帖》;释湜庵书《绀雪斋刻湜庵墨迹》;王铎书《琅华馆帖》、《拟山园帖》;英和书《萃英室石刻》;沈道宽书《话山草堂帖》;沈荃书《落纸云烟帖》(敕刻);邱翰书《葆筠堂藏帖》;良斌书《寿金帖》;冯云鹏书《碧奈山房篆武王铭》;陈王矞书《木无古斋石刻》方玉润书《鸿蒙室墨刻》;陈受培书《瓣香书屋石刻》;陈钟麟书《怀杜吟草帖》;胡九思书《滥竽斋遗草》等。《滥竽斋遗草》二卷,虞山张学鸿诗稿,其子文达属胡九思以小楷书之请刻石名手陈景徽摹勒,嘉庆二十一年刻成。法帖多刻尺牍,专刻诗集者,此为仅见。

  清刻杂帖,尚有《小长芦馆集字帖》、《月轮山寿藏图记帖》、《五百罗汉像帖》、《古今楹联汇刻》、《四十九石山房石刻》、《石耕山房石刻》、《石寿山房印谱》、《槐荫楼印谱》、《有是楼临古刻石》、《延禧堂忆旧帖》、《吴郡名贤像赞》、《金石图》、《金石广图》、《春江意钓图帖》、《桃花书局墨刻》、《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填词图题咏》、《涧上草堂帖》、《适园藏真集刻》、《怀米山房吉金图》、《宝汉斋藏真帖九种》、《宝鸭斋兰丛》、《兰亭八柱帖》等。《兰亭八柱帖》八卷,乾隆四十四年,以内府藏《兰亭序》三种及柳书《兰亭诗》等敕刻于石柱上,石原置北京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所毁,后残石从废墟中清出,曾一度移于颐和园耶律楚才祠中,1935年才移到中山公园保存。此帖摹勒极为精雅,传本甚稀,原拓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刻帖盛极一时,当时出现了一些名重艺林的刻帖大家。一人或父子、祖孙合刻数种集帖。数量甚钜者,诸如曲阜孔继涑(字信夫,号谷园,衍圣公六十九世孙),张照之婿,从张照学书,收藏富,精鉴别,他与其子广廉,孙昭焕、昭薰,祖孙三代荟萃镌刻的《孔氏百一帖》,,包括《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玉虹楼帖零种》、《国朝名人法帖》、《瀛海仙班帖》、《玉虹楼石刻》、《隐墨斋帖》等九种(林志钧《帖考》199页谓“谷园刻帖,前后计十二种”),全石计有一百零一卷,故名《孔氏百一帖》,除《摹古》、《鉴真》外,多张照及谷园自书,全帙颇为世所重,今不易得矣。素有粤中收藏首富的番禺潘仕成,字德畬,道光十二年顺天乡试副榜贡生,十七年特旨授两广盐运使。家资富,收藏亦钜。后以亏空盐款,籍没其家。其所刻《海山县馆藏真帖》初刻、续刻、三刻、四刻;《海山仙馆木无古帖》、《尺素遗芬》、《海山仙馆禊序帖》等七种集帖,计七十一卷,合称《海山仙馆丛帖》。金匮钱泳,字梅溪,号梅花溪居士,未至显官,交游很广,以摹勒称于时,其自书、自摹、自刻之帖,据其自著《履园丛话》卷九记述,所刻有《经训堂帖》、《攀云阁帖》、《诒晋斋法书》、《诒晋斋巾箱帖》、《清爱堂石刻》(敕刻)、《松雪斋帖》、《松雪斋法书墨刻》、《小清秘阁帖》、《小楷集珍帖》、《福州帖》、《写经堂帖》、《问经堂帖》、《黄文节公法书石刻》、《续松雪斋帖》、《吴兴帖》、《述德堂帖》、《抱冲斋帖》、《缩临唐碑石刻》、《朴园藏帖》、《枕中帖》、《惟清斋帖》、《仁本堂墨刻》、《澄鉴堂石刻》、《学古有获之斋帖》、《学古斋四种书刻》、《昭代名人石刻》等多达二十余种,蔚为大观,后无来者能与之抗衡。钱泳虽能诗,擅工书法,然鉴别不精,真伪不辨,所刻伪书亦复不少,其临摹唐碑及秦汉金石断简不下数十百种,多参己意,故而工致有余而古意尽失,能得形似但颇俗气。《昭代名人石刻》,皆清人书,选择精善,无一伪本,其中多长洲顾沅藏本,摹勒亦精,钱氏刻帖甚多,唯此帖最佳,传本也最少,石恐不复存矣。

  伪造古法帖,与伪造古书画然,古即有之,或谓之“充头货”。乾隆时期,旌德有一位名叫姚东樵(学经)的帖估,他所刻帖有《唐宋八大家法书》、《晚香堂苏帖》(世称《小晚香堂帖》)《白云居米帖》、《因宜堂帖》等,皆伪造年月姓名,假作宋、元、明人题跋,拆来拆去,充旧法帖,以欺世人。所刻遍行海内,甚而流入日本,在姚氏诸刻中,唯有《青华斋赵帖》十二卷,其祖父士斌于乾隆五年辑刻前八卷,姚东樵乾隆五十五年续楫四卷,平心而论,此帖伪迹尚少,摹勒亦颇精致,不必与《白云居》、《晚香堂》等同齐观,一并吐弃之。其他清人伪刻帖,还有《伪绛帖》、《伪星凤楼帖》、《伪戏鸿堂帖》、《伪宝晋斋帖》、《伪鼎铁》以及不详何时作伪的《伪淳熙秘阁续法帖》等,帖估以假充真,牟取暴利以欺世尤为可恶。

  民国是历代刻帖的消亡时期,所刻历代书家的墨迹,仅《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艹温真堂石刻》、《壮陶阁帖》等寥寥数刻。《壮陶阁帖》三十六卷,续帖十二卷,补遗一卷,霍丘裴景福撰集。景福字伯谦,官粤东时,得南海潘氏海山仙馆,孔氏岳雪楼诸家遗物,遂收藏渐富。汇其所藏法书,于民国元年刻成帖。起初木、石杂治,后弃石专用枣李木版。收帖虽卷帙甚钜,然鉴选失当,所收伪书不少。续帖十二卷,补遗一卷,系刻于民国十一年。正、续、补刻版,现均藏于南京博物院。

  民国时期刻(或影印)两代或一代名人书法的汇帖,也仅有《明清藏书家尺牍》、《明清两朝画苑尺牍》、《明代名人墨宝》、《明吴门四君子法书》、《名贤墨迹》等,刻(印)一人之书者,仅有王羲之书《兰亭集帖》、邓石如书《邓石如篆书十五种》,其他杂刻,也不过《印人画像帖》一种而已。《印人画像帖》一卷,山阴吴隐撰集,王云摹像,俞逊刻。民国三年刻,所刻丁敬等二十八印人画像,帖前有吴昌硕题字和吴隐序。

  中国传统的刻帖风尚,绵延千年之久,自隋唐以来,上自帝王达官,下至文人墨客,以刻帖或点缀庭院景物,或为士林风雅韵事,或是历代墨宝广为流传,历代的论帖著述也源源不断,时至民国,这种刻帖传统,已被新兴的印刷技术所替代,刻帖由盛变衰,已濒临消亡的境地。

  法书汇帖,保存了无数古代书家的丰富多彩的墨迹,尤其是许多名家的墨迹,原本已经无存,只有靠碑帖拓本留存于世。因此,研究中国文字与书法艺术,临摹、借鉴、赏析、传播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舍弃法帖中的刻、拓本,必然无从谈起,而且法帖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待去进一步探索和发现。随着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历代汇帖,宋刻百不存一,乃至明清,石木存世者也渐稀若星凤,往昔诸多佳刻,甚至残卷断扎,也难以一见了。这类刻石,雕版和刻本、拓本,犹如原迹一样,固然需要百般珍爱,悉心妥善保护,同时也需要抓紧时机,组织人力,对全国各大收藏单位及个人至今所保存的汇帖,进行一次调查,并开展鉴定、分级、编目、著录、研究和出版的工作。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曾经盛极一时的金石碑帖拓片(俗称“黑老虎”)这个传统的旧金石学领域(尤其法帖),处理不当,就会避免不了,很快被现代化所遗弃而研究者后继乏人,希望能够把这项整理工作启动起来,这不仅对文物保护,而且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和深入研究,以及培养人才都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 

  宋代是刻帖盛行的时代,金元时期虽然出现过像王庭筠、党怀英、赵孟兆页、鲜于枢、康里子山、柯九思、张伯雨等众多的大书法家,又皆精于赏鉴,但是除了《别本绛帖》、《雪溪堂帖》、《百一帖》、《晋江马蹄帖》、《十种兰亭》、《碎金帖》、《乐善堂帖》等数种外,未闻有刻帖成大部的。明代延续了宋代刻帖的优良传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佳刻。明代翻刻《阁帖》,以袁尚之、潘允亮、顾从义三家最负盛名。与潘、顾同一组本的还有《黄姬水钩摹本》,其他诸如《右任常氏刻本》、《兰州本》、《闽人陈氏刻本》、《“臣王著模”四字本》、《王文肃公藏本》、《苏州帖估翻王文肃公本》、《河庄孙氏本》、《杨文襄公刻本》、《梁启超藏本》、《张氏巾箱本》、《肃府本》等,其中不乏名重一时的汇刻。

  《肃府本》十卷,也称《遵训阁本》。明万历四十三年,肃宪王朱绅尧命温如玉、张应召摹刻,未竟而逝,世子识钅宏继之,天启元年告竣。初拓有四十跋,用太史纸、程君房墨,甚为精致,传本极稀。清翻刻本,初拓诸跋多亡佚,仅存世子识钅宏、张鹤鸣二跋。以《阁帖》为主,参以他刻,或增入宋元及明人书者,则有《东书堂帖》和《宝贤堂帖》(含《宝贤堂后帖》)。前者为周宪王朱有火敦摹刻,后者乃晋江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所辑。明三藩刻帖,论其优劣,《宝贤》为上,《遵训》次之,《东书》最下,这些都是《阁帖》的“亲属”。

  有明一代,非属《阁帖》系统的诸多佳刻,还有《真赏斋帖》、《清鉴堂帖》、《停云馆帖》、《净云枝藏帖》、《逸初堂帖》、《墨池堂选帖》、《泼墨斋法书》、《余清斋帖》、《戏鸿堂帖》、《郁冈斋墨宝》、《千草数帖》、《天益山颠帖》、《来禽馆帖》、《寿松堂帖》等,其钩摹刻拓之精善,无一不为后世书家所推崇。其他如《太清楼君臣帖》、《太清楼帖摹本》、《有美堂选历朝法帖目录》、《玉兰堂帖》、《草诀辩疑帖》、《寒玉馆帖》、《镜石堂藏帖》、《宝彝堂帖》等,也有刻拓较为精到之作。海宁陈息园所刻《一概园帖》、《玉烟堂帖》、《秀餐轩帖》、《宝晋斋帖》、《渤海藏真帖》等五种。《一概园帖》鲜为人知,拓本流传绝少,《宝晋斋帖》为翻刻南宋曹之格本,五种之中,《渤海藏真贴》为最精,流传也最广,其中灵飞经为石本中第一,为世所重。

  上述是明刻中,汇刻历代(两代以上)书家的汇帖,其他汇刻晋人书者,有《西麓堂钟王楷则帖》;翻刻二王书者,有《金坛李氏刻拓本》、《兼隐斋重摹宋本》、《二王全帖》(包括《溧阳史氏木本》、《江阴汤氏木本》、《吴中陆氏石本》)、《董汉策摹刻本》、《吴中彭履道重摹兼隐斋本》、《二王帖选》、《清华阁帖》等;刻宋四家书者,有《玉照堂帖》、《含誉堂帖》;汇刻明一代名人书者,有《晴山堂帖》、《国朝书法》、《国朝名贤遗墨》、《集雅堂帖》、《观堂帖》、《观复堂帖》、《旧雨轩藏帖》;刻莫氏父子书者,有《崇兰馆帖》、《如兰馆帖》;刻邢氏兄妹书者,有《来禽馆帖》;刻一时一地书者,有《金陵名贤帖》(此帖计八卷,万历四十三年徐氏摹勒。所刻五十四家,多诸帖中不常见之人。以诗为多,间有尺牍序记,四体皆备。摹勒精雅,原石已佚,完帙尤为珍贵)。

  明刻中,专刻一人之书者,如集王羲之书《奉天诰命帖》;刻宋四家者,有苏轼《雪浪斋苏帖》、《晚香堂苏帖》;有米芾《天马赋帖》、《元章墨妙帖》、《来仪堂米帖》、《瑞摩斋米帖》、《聚米帖》;有蔡襄《古香斋帖》、《荔枝帖》;刻元赵孟兆页书者,有《白雪斋帖》、《兰亭松雪十八跋》等。刻明当代人书者,其中刻陆深书者,有《片玉堂词翰帖》、刻申世行书者,有《申文定公赐闲堂遗墨》、刻邢之愿书者,有《来禽馆真迹》、刻邢慈静书者,有《集室之帖》、刻张瑞图书者,有《果亭墨翰》、刻王铎书者,有《琅华馆真迹》、刻文徵明书者,有《衡山四山咏》、刻王蘅书者,有《麓斐堂藏帖》、刻张汝弼书者,有《庆云堂帖》、《铁汉楼帖》等,其余诸如《三朝宸诰》、《大来堂帖》、《小玉烟堂帖》、《天来堂帖》、《玉恩堂帖》、《世春堂帖》、《汲古堂帖》、《青来馆帖》、《宗鉴堂帖》、《来仲楼帖》、《红鹅馆帖》、《种芝堂帖》、《书种堂帖》、《海鸥堂帖》、《砚庐帖》、《众春堂帖》、《董宗伯尺牍法帖》、《董氏家藏帖》、《蒹葭堂法帖》、《铜龙馆帖》、《莲花经帖》、《宝鼎斋帖》、《宝鼎斋法书》以及陈钜昌所刻《延清堂帖》、《鹪鹩馆帖》、《红绶轩帖》、《剑合斋帖》等,皆华亭董其昌一人所书。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精书画,为一代所宗。董书刻帖之多,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下历史记录。

  明清之际,汇刻董书者多,往往鉴别不当,杂有赝迹。《书种》、《家藏》、《汲古》、《研庐》、《宝鼎》等五种,皆为香光亲自审定,所收书迹,皆为可信精本,摹勒亦能存其笔法、传其神韵。此五种董帖,传本在乾隆年间极为罕见。陈钜昌(字懿卜)与董其昌为儿女姻亲,收藏董书颇富,其刻董书皆经香光审定,董书除董自刻外,当以陈刻本为优。陈刻董帖四种之中,《剑合》较《延清》、《红绶》尤优,惟《鹪鹩》研媸参半,远不及陈氏他刻,也较少为人知晓。

  明人杂帖,仅有《三十二体金刚经帖》、《琳光楼帖》、《道德经帖》等寥寥数种而已。《三十二体金刚经帖》四卷,万历四十七年徐雅池撰集。《金刚经》之有集篆,始于五代僧梦英所集十八体,宋僧道肯广为三十二体。所为三十二体,即玉筋、坟书、穗书、柳叶、芝瑛、垂云、龙爪、麟书、鸾凤书、龟书、雕虫、科斗、殳篆等三十二种篆书体,篆体古健,均释以端正的楷书,悉出一时名家之手,况系佛家经典,尤可宝贵。

  清代是刻帖的鼎盛时期,尤以乾隆、道光年间为最盛,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传世汇刻至少有三百种以上,为数超出宋、明汇帖的总和。以《阁帖》别本而言,清翻刻《肃府》者,则有《西安碑林本》、《陈氏补刻本》、《虞氏翻刻本》三种;翻刻《淳化》旧拓者,有《乾隆重刻本》、《道光十五年重刻本》,后两种皆为内府翻刻。《乾隆重刻本》十卷,乾隆四十三年,高宗弘历敕命于敏中等以内府旧藏宋太宗赐毕士安本重编入石。原石砌于内府蕴真斋回廊内,后改名淳化轩。石毁于咸丰年间,仅存残石数块。此帖帖数依旧,次第悉改为依时代先后排列,《淳化》旧观尽失,虽为御制钦定,但不及明翻《阁帖》之受人重视。

  非《阁帖》衍生的汇刻,在清代包容两代以上书家的汇帖奉旨敕刻的有:《懋勤殿法帖》、《三希堂法帖》和《墨妙选法帖》。《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康熙二十九年奉旨摹勒,沈荃辑集,所刻书迹,上古至清(清只收康熙一人书),卷帙浩繁,传本绝少,完帙惟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藏。《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附释文十六卷,乾隆十二年敕梁诗正等辑集,乾隆十五年刊成。所收书家,自钟、王以至明人,凡一百三十四人,名迹三百四十件,官帖卷帙之富,无过于此。因失于鉴裁,伪书亦复不少。此帖摹刻精良,神采宕然,初为乌金拓,传拓亦多。道光初,其石增刻“万”字花边,颇添几分俗气,后多蝉翼拓。石现存北海阅古堂,保存完好。《三希》既成,乾隆二十年,又以所得唐宋元十八家三十余种墨迹,敕蒋溥等汇为四卷,颜曰《墨妙选法帖》,其帖式与《三希》同,为《三希》之续,或称《续三希堂帖》,石嵌颐和园之惠山园墨妙轩两廊墙壁间。至此,《三希》正续,粲然大备,摹刻精妙,是为世人学子临池习书之必须。

  除此,清代汇刻历代书家的汇帖,则有《人帖》、《小长芦馆集帖》、《安素轩石刻》、《式古堂帖》、《快雪堂帖》、《采真馆法帖》、《寄畅园帖》、《筠清馆法帖》、《养云山馆法帖》、《小竹里馆藏帖》、《友石斋集帖》、《仁聚堂法帖》、《宗鉴堂法书》、《耕霞溪馆集帖》、《荔青轩墨本》、《望云楼集帖》、《过云楼藏帖》、《滋蕙堂万宝》、《敬和堂藏帖》、《瑶山法帖》、《疏香管法书》、《邻书园法帖》、《宝严集帖》、《职思堂帖》、《倦舫法帖》、《天香楼藏帖》、《秋碧堂帖》、《明人国朝尺牍》、《冯氏名人尺牍石刻》等,汇刻之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所举者,皆清刻汇帖之善本。

  以上是清刻中,汇刻历代(两代以上)书家的汇帖,其他翻刻二王书者,有《眉寿堂二王帖》、《寒碧山庄二王帖》、《宗鉴堂法帖》;汇刻宋人书者,有《宋贤六十五种》、《宋四大家墨宝》、《春晖堂石刻》;汇刻明人书者,有《千墨庵帖》、《甬上明人尺牍》、《冯刻明人尺牍》、《费刻明人尺牍》、《明人汇石》、《明人小楷贴》、《明贤诗册》、《前明忠贤字迹汇刻》、《清肃阁藏帖》、《萤照堂法书》、《辨志书塾所见帖》;汇刻清人书者,有《玉玲珑墨妙》、《且静坐室集墨》、《列真宝训》、《昭代明人尺牍》、《风满楼集帖》、《国朝尺牍》、《国朝名人小楷》、《国朝画家书法》、《紫藤花馆藏帖》、《试砚斋帖》、《寿石斋帖》、《醉经阁分书汇刻》、《肃云阁墨刻》、《双节堂赠言墨迹》、《辨香楼近刻》;汇刻明清一邑人书者,有《昭潭名人法帖》;还有刻奚冈、方冀书者《荔香室石刻》;刻刘石庵、陈曼生书者《刘石庵、陈曼生两家行书墨刻》;刻刘石庵、梁同书书者《刘梁合璧》;刻潘亦巂、潘世璜父子书者《三松堂墨刻》;刻邢侗、邢慈静兄妹书者《之室集帖》;刻王文治、梁同书书者《快雨堂诗帖》;刻万德新、万永锡书者《贻古堂帖》等;另有李吉寿撰集的《梅花馆扇帖》四卷(光绪四年刻),此帖所刻俱为明人扇面书,以扇面汇为丛帖,历代只此一种。

  清刻中,专刻一人之书者,其中刻皇帝书者,刻圣祖玄烨书者,有《懋勤殿法帖》、《避暑山庄御笔法帖》、《渊鉴斋帖》;刻世宗胤礻真书者,有《四宜堂帖》、《朗吟阁法帖》;刻高宗弘历书者,有《小行楷书帖》、《敬胜斋法帖》、《怀旧诗帖》,除《渊鉴斋帖》、《小行楷书帖》外,余均为奉旨敕刻。其他刻晋王羲之书者,有《右军六十帖》、《游氏兰亭叙帖十一种》、《焦山兰亭叙帖》;刻唐释怀素书者,有《绿天庵帖》;刻唐颜真卿书者,有《后忠义堂帖》、张穆、何绍基、熙光、袁开第等各自翻刻《忠义堂帖》;刻宋四家书者,苏帖有《景苏园帖》、《萼辉堂苏帖》、《东坡苏公帖》、《观海堂苏帖》;黄帖有《宋黄文节公法书》;米帖有《贯经堂米帖》、《宝真斋米帖》、《群玉堂米帖》、《月虹馆法书》、《清芬阁米帖》、《重刻英光帖》、《知止阁帖》;蔡帖有《蔡忠惠公法书》;刻元赵孟兆页书者,有《宝雪斋赵帖》、《橘隐园赵帖》;刻明人一家书者,有董其昌书《百石堂藏帖》、《如兰馆帖》、《式好堂董帖》、《传经堂法帖》、《清晖阁藏帖》;郭秉詹书《贞隐园法帖》;文徵明书《停云馆真迹》;陈洪绶书《陈老莲真迹》;杨继盛书《杨忠愍公墨迹》。刻清人一家书者,有包世臣书《小倦游阁法帖》;张照书《天瓶斋帖》;王澍书《玉虚舟摹古法帖》、《虚舟千文十种》;陈奕禧书《予宁堂法帖》、《梦墨楼帖》;汪毂书《心农帖》;傅山书《太原段帖》、《百泉帖》、《集雅园帖》、《尊颉堂帖》;杨沂孙书《司空图诗品帖》;梁山舟书《慕义堂两帖》、《瓣香楼梁帖》、《清霞馆梁帖》;何绍基书《百兰山馆藏帖》;姜宸英书《老易堂法帖》;郑润书《吾心堂临古帖》;永王星书《快霁楼法书》、《诒晋斋法书》(敕刻)、《诒晋斋帖》、《诒晋斋集联石刻》、《寿石斋石刻》、《话雨楼法书》;徐鸿占书《见远山房帖》;邓石如书《完白山人篆书》、《完白真迹》;吴云书《两罍轩法帖》;袁梓贵书《怡园集帖》;曹秀先书《知恩堂书课》、《移晴堂书课》;恽寿平书《味石斋恽帖》、《约园藏墨》、《清肃欠阁恽帖》、《欧香馆法帖》、《宝恽室帖》、《爱石山房刻石》;林则徐书《林文忠公手札》;叶长芷书《来益堂帖》;爱新觉罗绵亿书《南韵斋帖》;史念祖书《俞俞斋杂刻》;汪由敦书《时清斋帖》(敕刻);刘墉书《刘文清公法书》、《刘文清公手迹》、《曙海楼帖》;铁保书《惟清斋手临各家法帖》;释湜庵书《绀雪斋刻湜庵墨迹》;王铎书《琅华馆帖》、《拟山园帖》;英和书《萃英室石刻》;沈道宽书《话山草堂帖》;沈荃书《落纸云烟帖》(敕刻);邱翰书《葆筠堂藏帖》;良斌书《寿金帖》;冯云鹏书《碧奈山房篆武王铭》;陈王矞书《木无古斋石刻》方玉润书《鸿蒙室墨刻》;陈受培书《瓣香书屋石刻》;陈钟麟书《怀杜吟草帖》;胡九思书《滥竽斋遗草》等。《滥竽斋遗草》二卷,虞山张学鸿诗稿,其子文达属胡九思以小楷书之请刻石名手陈景徽摹勒,嘉庆二十一年刻成。法帖多刻尺牍,专刻诗集者,此为仅见。

  清刻杂帖,尚有《小长芦馆集字帖》、《月轮山寿藏图记帖》、《五百罗汉像帖》、《古今楹联汇刻》、《四十九石山房石刻》、《石耕山房石刻》、《石寿山房印谱》、《槐荫楼印谱》、《有是楼临古刻石》、《延禧堂忆旧帖》、《吴郡名贤像赞》、《金石图》、《金石广图》、《春江意钓图帖》、《桃花书局墨刻》、《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填词图题咏》、《涧上草堂帖》、《适园藏真集刻》、《怀米山房吉金图》、《宝汉斋藏真帖九种》、《宝鸭斋兰丛》、《兰亭八柱帖》等。《兰亭八柱帖》八卷,乾隆四十四年,以内府藏《兰亭序》三种及柳书《兰亭诗》等敕刻于石柱上,石原置北京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所毁,后残石从废墟中清出,曾一度移于颐和园耶律楚才祠中,1935年才移到中山公园保存。此帖摹勒极为精雅,传本甚稀,原拓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刻帖盛极一时,当时出现了一些名重艺林的刻帖大家。一人或父子、祖孙合刻数种集帖。数量甚钜者,诸如曲阜孔继涑(字信夫,号谷园,衍圣公六十九世孙),张照之婿,从张照学书,收藏富,精鉴别,他与其子广廉,孙昭焕、昭薰,祖孙三代荟萃镌刻的《孔氏百一帖》,,包括《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玉虹楼帖零种》、《国朝名人法帖》、《瀛海仙班帖》、《玉虹楼石刻》、《隐墨斋帖》等九种(林志钧《帖考》199页谓“谷园刻帖,前后计十二种”),全石计有一百零一卷,故名《孔氏百一帖》,除《摹古》、《鉴真》外,多张照及谷园自书,全帙颇为世所重,今不易得矣。素有粤中收藏首富的番禺潘仕成,字德畬,道光十二年顺天乡试副榜贡生,十七年特旨授两广盐运使。家资富,收藏亦钜。后以亏空盐款,籍没其家。其所刻《海山县馆藏真帖》初刻、续刻、三刻、四刻;《海山仙馆木无古帖》、《尺素遗芬》、《海山仙馆禊序帖》等七种集帖,计七十一卷,合称《海山仙馆丛帖》。金匮钱泳,字梅溪,号梅花溪居士,未至显官,交游很广,以摹勒称于时,其自书、自摹、自刻之帖,据其自著《履园丛话》卷九记述,所刻有《经训堂帖》、《攀云阁帖》、《诒晋斋法书》、《诒晋斋巾箱帖》、《清爱堂石刻》(敕刻)、《松雪斋帖》、《松雪斋法书墨刻》、《小清秘阁帖》、《小楷集珍帖》、《福州帖》、《写经堂帖》、《问经堂帖》、《黄文节公法书石刻》、《续松雪斋帖》、《吴兴帖》、《述德堂帖》、《抱冲斋帖》、《缩临唐碑石刻》、《朴园藏帖》、《枕中帖》、《惟清斋帖》、《仁本堂墨刻》、《澄鉴堂石刻》、《学古有获之斋帖》、《学古斋四种书刻》、《昭代名人石刻》等多达二十余种,蔚为大观,后无来者能与之抗衡。钱泳虽能诗,擅工书法,然鉴别不精,真伪不辨,所刻伪书亦复不少,其临摹唐碑及秦汉金石断简不下数十百种,多参己意,故而工致有余而古意尽失,能得形似但颇俗气。《昭代名人石刻》,皆清人书,选择精善,无一伪本,其中多长洲顾沅藏本,摹勒亦精,钱氏刻帖甚多,唯此帖最佳,传本也最少,石恐不复存矣。

  伪造古法帖,与伪造古书画然,古即有之,或谓之“充头货”。乾隆时期,旌德有一位名叫姚东樵(学经)的帖估,他所刻帖有《唐宋八大家法书》、《晚香堂苏帖》(世称《小晚香堂帖》)《白云居米帖》、《因宜堂帖》等,皆伪造年月姓名,假作宋、元、明人题跋,拆来拆去,充旧法帖,以欺世人。所刻遍行海内,甚而流入日本,在姚氏诸刻中,唯有《青华斋赵帖》十二卷,其祖父士斌于乾隆五年辑刻前八卷,姚东樵乾隆五十五年续楫四卷,平心而论,此帖伪迹尚少,摹勒亦颇精致,不必与《白云居》、《晚香堂》等同齐观,一并吐弃之。其他清人伪刻帖,还有《伪绛帖》、《伪星凤楼帖》、《伪戏鸿堂帖》、《伪宝晋斋帖》、《伪鼎铁》以及不详何时作伪的《伪淳熙秘阁续法帖》等,帖估以假充真,牟取暴利以欺世尤为可恶。

  民国是历代刻帖的消亡时期,所刻历代书家的墨迹,仅《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艹温真堂石刻》、《壮陶阁帖》等寥寥数刻。《壮陶阁帖》三十六卷,续帖十二卷,补遗一卷,霍丘裴景福撰集。景福字伯谦,官粤东时,得南海潘氏海山仙馆,孔氏岳雪楼诸家遗物,遂收藏渐富。汇其所藏法书,于民国元年刻成帖。起初木、石杂治,后弃石专用枣李木版。收帖虽卷帙甚钜,然鉴选失当,所收伪书不少。续帖十二卷,补遗一卷,系刻于民国十一年。正、续、补刻版,现均藏于南京博物院。

  民国时期刻(或影印)两代或一代名人书法的汇帖,也仅有《明清藏书家尺牍》、《明清两朝画苑尺牍》、《明代名人墨宝》、《明吴门四君子法书》、《名贤墨迹》等,刻(印)一人之书者,仅有王羲之书《兰亭集帖》、邓石如书《邓石如篆书十五种》,其他杂刻,也不过《印人画像帖》一种而已。《印人画像帖》一卷,山阴吴隐撰集,王云摹像,俞逊刻。民国三年刻,所刻丁敬等二十八印人画像,帖前有吴昌硕题字和吴隐序。

  中国传统的刻帖风尚,绵延千年之久,自隋唐以来,上自帝王达官,下至文人墨客,以刻帖或点缀庭院景物,或为士林风雅韵事,或是历代墨宝广为流传,历代的论帖著述也源源不断,时至民国,这种刻帖传统,已被新兴的印刷技术所替代,刻帖由盛变衰,已濒临消亡的境地。

  法书汇帖,保存了无数古代书家的丰富多彩的墨迹,尤其是许多名家的墨迹,原本已经无存,只有靠碑帖拓本留存于世。因此,研究中国文字与书法艺术,临摹、借鉴、赏析、传播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舍弃法帖中的刻、拓本,必然无从谈起,而且法帖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待去进一步探索和发现。随着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历代汇帖,宋刻百不存一,乃至明清,石木存世者也渐稀若星凤,往昔诸多佳刻,甚至残卷断扎,也难以一见了。这类刻石,雕版和刻本、拓本,犹如原迹一样,固然需要百般珍爱,悉心妥善保护,同时也需要抓紧时机,组织人力,对全国各大收藏单位及个人至今所保存的汇帖,进行一次调查,并开展鉴定、分级、编目、著录、研究和出版的工作。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曾经盛极一时的金石碑帖拓片(俗称“黑老虎”)这个传统的旧金石学领域(尤其法帖),处理不当,就会避免不了,很快被现代化所遗弃而研究者后继乏人,希望能够把这项整理工作启动起来,这不仅对文物保护,而且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和深入研究,以及培养人才都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