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支持储备系统(筋膜学)

 成为亨特 2012-04-28
人体支持储备系统(筋膜学)

王 军 王春雷 沈宝林 原 林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州 510515)


 

[摘要]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人体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细胞,功能类似的细胞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多个功能类似的器官组成特定功能的系统。人体有九大功能系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运动、感官、神经和内分泌。根据胚胎发育的三胚层原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末端的上皮来自内胚层;表皮中枢神经和视网膜来自外胚层,中胚层发育泌尿、生殖、循环、运动、内分泌系统及感官和结缔组织。我们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我们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认为由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筋膜以干细胞为中心为其他功能细胞的再生提供细胞储备和支持—称之为支持储备系统;该支架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作用下,参与机体内环境变化的检测与功能状态的调控—称之为自体监控系统。所以提出了人体存在第十个功能系统—支持储备系统及自体监控系统(筋膜学)的新学说,筋膜学理论的意义在于:1、提出新的功能系统即支持储备系统及自体监控系统(筋膜学),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2、指出中医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中医研究提供了医学生物学基础;3、为临床疑难病症的机理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如人体的发育和衰老,筋膜发育的缺陷;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治疗的机制等等。


[关键词]:人体 功能系统筋膜

    一、生命起源及生物演化

    根据现在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的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宇宙大爆炸的灰烬,生物世界是在地球的特定环境中,基于碳水基的化合物无数偶然事件的集合体。人类只是这种偶然事件的资讯/信息(Information)纪录的一种载体之一[1]。

    我们从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了解到结缔组织是从间充质演化而来,间充质是从次级间充质演化而来,次级间充质是从初级间充质演化而来。在原生动物的囊胚期出现了初级间充质,此时的动物胚囊期整个个体可分为两个功能系统;一是外周的细胞层形成的功能系统,该细胞层完成生物的所有功能,从获取营养物质到排除代谢产物;二是内部的初级间充质则完成支撑和修复作用并保持生物内部环境的稳定。随后的进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外层细胞的扩增和折叠,首先通过内陷折叠形成消化系统,然后通过外层细胞的扩增和特化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表皮;内部消化系统的扩增和折叠内陷形成消化腺和内分泌腺;囊腔内的间充质细胞首先分化出成纤维细胞,形成次级间充质,内含的部分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肌肉细胞,内皮细胞,周围神经细胞,生殖细胞等等,从而形成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的未分化散在间充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及血细胞以纤维支架为基础形成结缔组织[2]。结缔组织此时的功能与初级间充质、次级间充质一样仍然起着相同的作用,只是功能更加完善,因此,从功能系统的角度有结缔组织所构成的分布到全身的筋膜支架仍然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功能系统的支持和储备系统,从解剖学意义来分类,主要构成分布到全身的筋膜,因此该功能系统亦可简称为筋膜学,高度分化的结缔组织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角度他可通过其内在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以及内脏神经末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检测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并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通过调节其他功能系统细胞的功能代谢和生命代谢(修复和再生)对机体的其他功能系统产生调节作用。因此,该系统也可称为检测与调控系统

二、人体支持储备系统及自体监控系统(筋膜学)的功能

     从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的角度研究人体个器官的功能则可以看出人体是由支持和储备系统(筋膜)和多个功能系统所构成的,每个功能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每个器官由功能组织和支持储备组织(结缔组织)构成。各个器官的功能是建立在功能细胞的专能特化功能基础上,这种专能特化细胞具有功能上的专一性和生命周期的暂短性,而且越是功能专一而强力与恶劣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接触的细胞其生命周期越短:如消化道的上皮(周期为3-5天);皮肤上皮(15—30天);肝细胞(6-7天);同时相对在稳定和优越的环境中生存的功能细胞其生命周期越长:如骨细胞(3个月);红细胞(120天);肌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的周期更长(?);中枢神经细胞现在甚至认为可伴随人的一生(?)[3-4]。理论上我们人体的每一种功能细胞都不可能是长命(伴随一生)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身体每天都是新的,而我们的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自我更新的机制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结缔组织为基础的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的意义。

    我们将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作为一个功能系统的提出是在近年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其中不少内容早已被科技界所认同:如起源于中胚层各种功能细胞的再生,如骨细胞、血细胞、周围神经细胞;有些逐渐被发现,如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肌肉干细胞的研究);有些还存在争议,如中枢神经细胞(近期有室管膜细胞可分化为中枢神经细胞的报道),但传统的看法认为中枢神经细胞不能再生。

    筋膜内的细胞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后者为筋膜的干细胞,特定情况下可分裂、分化,形成筋膜组织。尚可见从血液中游走出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另外,在筋膜组织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和感觉、运动装置,如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肌梭、运动终板等神经末梢,对筋膜组织的调节功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缔组织的功能:1 支持和保护作用—各种纤维及成纤维细胞;2 营养和输送作用—组织液和毛细血管、淋巴管;3 免疫防御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4 储备作用—间充质细胞(细胞储备),脂肪细胞(能量储备)。

三、从结缔组织(筋膜)的发生分析人体功能系统的形成

    在发育生物学领域还有关于细胞不能跨胚层分化的结论,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这种不能跨胚层分化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从更新代谢最为活跃的小肠上皮和表皮的更新中我们已经看到的是在上皮的基底部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我们称之为定向干细胞,因为他们只能向特定的上皮细胞分化,但这些定向干细胞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传统的观点认为他们是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但从细胞分化的潜力,单纯的定向干细胞不可能足够维持细胞的快速

更新,必须有更加稳定的细胞源维持定向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这里就出现了从中胚层源结缔组织中的干细胞向内胚层和外胚层转移分化为定向干细胞的必然性,但这一过程相对于定向干细胞向功能细胞转化规模上要小的多,不容易观察到。但临床利用干细胞注射成功进行美容的例子已经从实践中打破了这一界限。关于中枢神经细胞再生的禁区从筋膜学的角度也不难推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也不可能伴随人的一生,人在社会活动中获取的各种信息以蛋白的形式储存在神经细胞内,但在不断的思维活动中拷贝到其他细胞,从而将信息保存下来,学习和利用这些信息也是信息不断增加和拷贝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一过程的社会学体现。

四、从人体支持储备系统及自体监控系统(筋膜学)到生物进化的三维模型

    以往在描述生物进化的趋势是:在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中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细胞由多能到专能,如原生动物的胚囊期生物只有一层细胞,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是多能细胞(它完成从吸收到排泄等所有的功能),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细胞的分工不断深化,有多能转为专能,分化的结果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功能系统和组成功能系统的器官和组织,人体这种高度进化的动物有数十万亿个细胞,有274中专能细胞,所有细胞分工明确,而且能识别自己的同类以成群结队地形成人体组织,组织又构成器官和腺体,在组成功能系统。所有进化的最终目的是使生物的活动更加有效率(更好的利用环境中的资源),从而使信息(资讯)得以保存和增加,包括生物学信息和社会学信息。

    筋膜学的提出为生物进化的二维模型扩展到三维模型,二维模型是结构上的从简单到复杂(提供了进化的物质基础);功能上的从多能到专能(提供了进化的功能基础)筋膜学的提出为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时空基础, 筋膜学使生物进化的研究从两维推想向三维空间阶段,使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生物进化的奇妙历程。

五、人体支持储备系统及自体监控系统(筋膜学)与其他功能系统的关系

    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学)与其他功能系统的关系涉及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个功能系统尤如花园中的各种花卉,而支持与储备系统是花园的土壤;如果将人的生命看作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则蜡烛的烛干犹如支持系统,而其他功能系统则是蜡烛的火焰。从中医治疗的机制分析,中医疗法中的各种物理刺激方法(包括针灸、刮痧、梅花针等)相当给这个生态系进行松土;而中药汤剂的服用相当于给这个生态系进行灌溉和施肥[5-8]。

六、人体支持储备系统及自体监控系统(筋膜学)相关的医学生物学意义

    筋膜学作为人体基本功能系统的提出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生物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为几千年的中医实践建立生物医学模式。

    认识到“穴位”的本质是在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这种信息通常以神经感觉信息为主,还有转动针体时结缔组织的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刺激筋膜中的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这也是针灸治疗疾病和针灸减肥疗法的基本原理。位于躯干和四肢的穴位多处于结缔组织聚集的肌间隔或肌间隙处,在该部位进针能够带动较多的筋膜从而刺激较多的神经产生神经冲动;由于周围神经在躯干呈节段性分布,在四肢沿神经走行分布,这些不同节段末梢的刺激点在人体是沿躯干和四肢的长轴分布,将各个穴位点相连就形成线或“经”,沿一条神经在横向的各个刺激点相连就形成“络”。在研究经络穴位时我们应该了解古代经络和穴位的记载更多的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在我们研究时更应该从中枢神经对各部刺激的整合中理解经络的存在而不是机械的一定要形态结构上的完全统一。

    认识到中药的作用机制,各种方剂是以作用到结缔组织中的微循环改变,如活血化淤是很多疾病的治疗手段,其基本点就是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使疾病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痊愈。因此,在中药的研究中应该注重观察这种有效成分对机体微循环和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影响,尤其应该注重对基底膜通透性的影响(上皮组织的基底膜是调控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转化的关键结构)。

6.2 筋膜与衰老的关系

    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形成稳定的生存个体,即时修复损伤的功能组织细胞是保证各个功能系统正常活动的基本前提,可以将筋膜看成人体的储备,随着人体的老化储备逐渐枯竭,其中一个功能器官的崩溃将会导致整个功能系统的崩溃,从而导致整个个体的崩溃。可将筋膜看成照亮人体生命活动的蜡烛,人体生命的源泉。(新生儿→儿童→成人→老人,筋膜在人体经历了质和量的衰减过程)。

    从筋膜学与功能系统的关系分析,人体的衰老过程是一个筋膜中干细胞储备逐渐耗竭的过程,因此如何保持筋膜的正常状态,为功能系统不断的提供稳定的修复细胞源,并维持向功能细胞的正常分化是保持人体具有较长生命周期(长寿)的关键。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人类进化的主要趋势是以更多的脑力活动代替了体力活动,食品链的提高为功能系统对能量的消耗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安全系数的提高减少了意外细胞损失消耗。因此,人体寿命得以不断的延长。生存环境的改善在延长寿命的同时也带来了其负面影响,如能量的过剩导致人体储备的增多(肥胖),肥胖的同时又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脑力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另一变化是大量的能量被高度活跃的脑组织所消耗,而人体其他功能系统的活动相对减少,消耗能量和组织更新减慢,导致这些功能系统的功能衰退(如运动的减少会导致骨骼肌不发达,骨质密度下降;高度的脑力活动还将导致内脏功能失调等一系列问题,为这些功能系统的疾病发生埋下隐患。筋膜学研究人体衰老的意义是筋膜中储备的干细胞均衡的向各种功能细胞分化,从而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稳定,使生命的蜡烛长明(长寿),医务工作者的任务是通过外部介入调整分化修复过程的不和谐。传统医学保健的各种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功方法。如逾珈、太极拳和各种体操。

6.3 肿瘤发生机理的探索

    癌的发生是由细胞生长与分裂失控引起的疾病,其根本原因是细胞中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异常表达。异常表达的原因是这些基因的突变,突变的发生可以是随机发生的突变,更多的情况下是环境中一些有害因子作用的结果,如:化学诱变剂、X线、放射线辐射、病毒感染,长期物理刺激等都可引起基因突变,使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引起癌症,从局部到突破基底膜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


    从筋膜学的角度推测在癌的发生过程中,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的异常分裂失控,相当于定向干细胞分化出不具备正常生理功能的功能细胞,定向干细胞的分化又产生干细胞趋化因子,诱导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集中和穿过基底膜补充定向干细胞的消耗,此过程的不断重复导致癌肿的增大,同时如果大量的干细胞穿过基底膜就会导致基底膜的崩溃,干细胞与定向干细胞之间失去了基底膜的屏障,定向干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和定向分化因子对会在基底膜深层发生,我们所看到的扩散情况正是这种现象在局部的体现。所以从筋膜学的角度,癌的发生是从下往上生长而不是以往从上往下生长。从治疗的角度不能单纯杀死突变的癌细胞,而应该更重视阻断筋膜内的干细胞穿过基底膜向癌变定向干细胞转化,如阻断或中和诱导因子、加强基底膜的稳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讲,大量的筋膜中干细胞转化为癌变定向干细胞,定向干细胞又分化出更加大量的癌细胞,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产生了大量无用甚至有害的癌功能细胞,还大量消耗了人体筋膜内的干细胞资源,从而影响人体其他部位器官的细胞修复,使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难于维持,最终导致系统功能的崩溃及机体死亡,癌症的实质是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在争夺干细胞和其他资源的过程中导致资源的耗竭。所以正常死亡与癌症死亡的区别是,前者是灯干油尽,后者是油灯的爆燃。这种理念其实从中医对癌症的治疗中也可以隐约的体现出来,如在癌症病人慎用发物和壮阳的药物,这类物质有促进转化的作用,而通常用的龟甲板的主要成分含有大量胶元成分正是构成基底膜的原料。

6.4 其他疾病机制的研究思路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表现为骨质的大量丢失,目前治疗中多是补钙和激素补充疗法,但从筋膜学的角度如何促进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才是真正的治本。
    进行性肌肉萎缩 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细胞的逐渐减少,但从筋膜学的角度如何促进干细胞向骨骼肌细胞转化才是正确的治疗理念。
    心肌的再生和修复 心肌可以再生是这几年才找到了细胞学的证据,以往认为心肌不能再生,从筋膜学的角度找到刺激筋膜干细胞向成心肌细胞转化是治疗的出发点。
    老年性痴呆 从筋膜学的观点人体功能细胞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短命的包括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中枢神经元的再生是治疗的关键

七、结论与展望

    人体第十大功能系统学说的提出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络的解剖学定位问题和解释针灸疗法的治疗机制,使针灸研究从经验医学的研究模式转向生物医学的模式,彻底摆脱古代经穴记载对研究思路的束缚,使研究从无序的低水平重复转向按生物医学研究规律的有序深入。

    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新学说的提出不但能从根本上解释祖国传统针灸医学的本质,促进针灸研究的有序发展,为针灸疗法融入现代医学和走向世界架起一道桥梁,这一学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更将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筋膜学打下基础。

    这一学说的建立将涉及诸多科学问题的提出:1、组织液成分对结缔组织的影响;2、筋膜结缔组织与衰老进程的相关研究,筋膜组织作为人体发育的储备,在组织的更新、修复和重建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筋膜组织中的活性细胞在抗病毒、抗排斥反映中的作用;4、分布在结缔组织中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在主导细胞生命代谢和功能活动中的作用;5、刺激筋膜感受器对痛觉的影响,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对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等。

    这一学说的提出将直接可对几千年留下的针灸疗法进行建立在生物医学理论基础上的改进、创新和提高:新针具的改进;新穴位的发现;新的穴位配伍方案的设计;新疗法的提出等。这一新学说是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唯一由我国提出的人体功能系统;这一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中医教学模式,为中医现代化打下生物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生命科学》 吴庆余 编著 高教出版社 2002。
2、《动物发育生物学》 李云龙 刘香巧 主编 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3,第一版。
3、<Evolution> Monroe W. Strickberger.Published by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Inc.One Exert Plaza Boston,MA 02116.
4、身体,每天都是新的 ELISA。MARCHINI 翻译 赵吉才《科学世界》P50,2005、1。
5、原林,姚大卫,唐雷等。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解剖学报》,2004,35;4:337-343
6、原林,钟世镇。人体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筋膜学)---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天津中医药》,2004,21;5:356-359。
7、原林,等。中医经络理论的物质基础---结缔组织、筋膜和自体监控系统。《中国基础科学》,2005,3;44-47。
8、《数字解剖学》钟世镇 主编。山东出版社,2004(第十七章 第六节 筋膜学在经络穴位的有关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