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中医 | 走进筋膜学

 H珠Q 2019-09-10

2019-09-10  

提及经络、穴位,这些中医传承千年的大智慧,似乎神乎其神,于国人而言更容易联想到金庸古龙的小说世界,而以西方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看,中医的这一套体系是无法被西方医学所接纳,甚至与不科学三个字为伍。当他们把一个人解剖的时候,他们是看不见经络的,看不到穴位的,故而他们认为这是不存在的,那么看不见就是不存在么?


对此,曾仕强教授曾做出过一番精妙的解释,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么?经络活着的时候有,死了气门一闭,就没有了。汽车的公路可以看见,飞机在天上飞,你看不见航道,可是难道说飞机没有他自己固定飞行的轨迹么?

其实,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不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理论进行解释。这些疾病用传统中医疗法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这也正是中医疗法能够在西医科学理论制霸的今天仍能够“悬壶济世”,在世界范围内有逐渐接受的趋势的原因。


虽然将中医归属到辅助医学的困境显示出了中医目前一时的尴尬,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立法承认针灸在医疗体制的地位,也是中医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例子说明了利用现代科学的工具,发掘中医文化宝库,将是发扬中医文化,造福人类的一个极好的方法。长期以来国家对针灸机制的研究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提出了各种学说,但并无取得根本的突破,经络与穴位的实质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的认可。


以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原林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其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提出了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筋膜学)的新学说,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和临床问题(包括针灸疗法的机制),以期为针灸疗法提供一个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平台,并从功能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人体筋膜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筋膜学理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1、提出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即自体调节与监控系统(筋膜学),从而提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2、指出中医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建立在生物学基础的中医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3、为疑难病症的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如人体的发育和衰老,筋膜发育的缺陷;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治疗的机制等等。 

原林教授简介:

原林,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曾任卫生部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校重点学科——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建设负责人。2004年,在数字虚拟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开创生物医学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2007年,有关筋膜学及人体结构两系统理论的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资助。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多年的研究收集到了大量的证据,发表了跨时代的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立是生物学史上的一场革命。Dobzhansky说:“没有进化论,生物学将毫无意义”。进化论从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出发对个体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后续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进化论的研究思路是从结构和功能两条轴线进行研究的,这是一个二维研究模式。但是,达尔文进化论模式的研究缺失了一条重要的轴线——生命的时空轴(寿命轴)。

物种起源 

筋膜学的提出正是有针对性的弥补了进化论研究的上述缺失,补充了生物进化的另一个重要的轴线——个体生命的时空轴,每个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通过筋膜的不断完善从而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筋膜学的提出使生物医学的研究从注重结构及机能的二维研究模式跨入包括形态、功能及生命周期在内的三维的科学研究层次。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之《上古天真论》篇中,黄帝与岐伯的探讨的问题就是作为生物的一种“人”,从个体的角度为何生命周期(寿命)有长短之别的问题。古人早已有了对寿命长短的认识,以及各种内在、外在因素对寿命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人途进行干预的各种手段和思路。


将视线拉回到现代,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单胚层生物的外基质、两胚层生物的中胶层、三胚层生物的间充质及人体的结缔组织支架属于同源结构。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最基本的系统,称为支持与储备系统。对支持与储备系统本身的研究,及其与功能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筋膜学。以两系统理论研究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新解剖学方法称为筋膜解剖学。

借由筋膜解剖学的理论可见,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中医外治疗法和以天然药用植物为主的各种汤剂,更多的是作用于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如果将人体的两大系统比喻为一个花园,筋膜支架就相当于花园的土地。它被包被和支持的各种功能细胞相当于生长在这土地里的各种花卉,中医治疗手段是通过激发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来对抗疾病,相当于给土地进行松土。中药所用的各种汤剂是为了改变筋膜的环境,相当于改土地进行灌溉和施肥,而西方医学的重点是关注功能系统的变化,即土地上所生长的各种花卉的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


西医的各种疗法的弊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浮出水面,如病菌不断变异造成的耐药性,为此研发各类新药来对抗,已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治疗成本大幅度增加,甚至造成超级病毒、超级细菌的产生。

筋膜学也从中国古代智慧中汲取营养,并开枝散叶,将它们科学展示。以人们熟知的阴阳为例。根据两系统理论,人体是由尚未分化的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和被该支架支持和包容的功能细胞构成的功能系统共同组成。我们可以认为支持与储备系统相当于人体的“阴”,被该支架包绕和支持的各种功能细胞称之为“阳”。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阴阳学说中的阴与阳,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阴阳互换,达到平衡。


筋膜学研究不仅弥补了进化论思想在观察生物视角时的缺失,同时也揭示了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真正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框架中。筋膜学只是打开了这一巨大宝库的钥匙,以及提供了研究思路,期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这一工作,为中医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中医的生物医学化做出我们的贡献,最终造福于维护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经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千百年来的中医临床运用,有力的证实了经穴的有效性,其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穴位实质和其治疗机理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而对经穴物质基础的揭示,必会给经络研究乃至整个中医理论带来一场革命。


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古人早已对经络进行研究并记载。在中医学经典文献中,《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海论》又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古人描述的经脉路线主要分布在人体深部位的肌肉分理中。《素问·气穴论》中描述穴位所处的“溪谷”是指肌肉筋膜间的缝隙。《素问·气穴论》还认为“溪谷”是针刺时针芒所及腧穴之处。古人描述经脉所循行的“分肉间”和穴位所处的“溪谷”与结缔组织结构恰好相符。这是把经络和腧穴形态学研究定位于结缔组织结构的主要依据。这些论述说明古人对经脉在人体的循行路线及穴位的精确定位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只是由于受到当时解剖学等学科发展的限制,没有以和现代解剖学名词相对应的描述明确揭示经穴的解剖学结构。



建国以后,广大海内外中医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关于经穴实质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的假说。例如祝总骧教授认为经络不是一条简单的细线,也不是由一种单一的形态学结构构成,他提出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立体结构的观点。而在人体,分布广泛的筋膜结缔组织恰恰符合这些特性,并能包含各种有关经络实质的假说所涉及的相关解剖学结构。

也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到经脉与结缔组织在结构上关系密切。上海复旦大学与第二军医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多学科研究课题组,首次证明了穴位的形态学基础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谢浩然用尸体解剖观察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肉之间”在肌肉丰厚处是肌肉之间,在体表“分肉之间”与体内“脏腑之间”等器官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郑利岩用声测经络技术测定家兔膀胱经体表循行线,在此基础上分层切断皮下组织,记录经脉线导声状态的变化。结果切断皮肤、皮下浅筋膜对经脉线导声状态无影响,切断深筋膜声波传导几乎消失。从而得出结论:经脉线的物质基础为筋膜组织。


幸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化“虚拟人”技术,为筋膜学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原林教授领头的研究组利用数字人解剖学技术,首次将全身的结缔组织通过计算机标记和重建,成功地构建出与传统“经络--穴位”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影像学结构。并通过CT、MRI、超声等医学放射影像学手段,配合计算机软件处理,能够在人体内重建出和数字解剖学技术类似的结缔组织连线,其中部分连线与中医书籍所记载的经络走行与分布非常相近。同时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对经络的描述,我们也发现经络与筋膜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而人体的筋膜系统,同样也内联脏腑、外系皮肤,联络内外、遍布全身。因此,数字人技术的应用对揭示经络的解剖学实质和筋膜学的确立功不可没。


几经磨难,很多学者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如朝鲜的金凤汉博士)。这其中经历了高潮和低潮,一些人放弃了,更多的人依旧坚持,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支持整个中医理论框架的基石——经络一定是在身体中存在。

如果说前人的研究是已经建造好了的一座巨人,那原林教授等人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批人,手持那“数字人技术”的望远镜,窥探到筋膜学的真谛。这也说明了现代科学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医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方法,为己所用,促进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中华民族子孙,为振兴祖国传统医学,责无旁贷。

科学中医 | 走进筋膜学(二)

2019-09-10  H珠Q  来源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形在形成后的约10亿年的时间里,完全没有任何生命。在原始海洋中,简单的有机物逐渐向复杂的有机物演变,大量的有机物在无数次碰击中特定成分和比例的有机物被包裹在一起,并从周围的环境获取需要的成分,孕育出了原始的生命——细胞。故而,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是无数偶然事件的必然。


能够不断获取资源的生物在地球环境的持续变化中存活下来,靠太阳光合作用获取养分的进化为了一些植物,而通过其他生物获取能量与物质进行自身合成的则是动物。

结缔组织的起源和进化

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主要是对生物内部有序度的调整和分工,使生命活动更加有效率。生命活动中外部因素对生命的损伤同样影响生命的生存周期。这些外源性的损伤因素多种多样,有化学性的、酸、碱、过氧化物。生物因素自身的代谢产物或其他生物的分泌物都会对细胞膜造成损伤。物理因素:射线、紫外线、机械冲击等。面对这种情景,生物向两个方向进化,一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结构,有的胞膜上分泌出防护的多糖类物质,有的长出纤毛。更多是两两结合,相互依存。随着生物在生殖过程中有利变异的出现和不断积累,慢慢地形成了细胞层和细胞外液。

结缔组织进化经历了从单胚层生物的细胞外液→两胚层生物的中胶层→三胚层生物的间充质→高等动物的结缔组织。

胚层生物演化——干细胞的产生

生物演化进入了一个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新阶段,生物的细胞组成出现了分工,体内不是负责增殖的细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干细胞。干细胞本身并不具有完成生物活动的具体功能,但它具备整个生物的遗传新信息,它可以分化成各种功能细胞。


成纤维细胞的产生

成纤维细胞与干细胞一样都是来自胚胎间充质细胞,也可以认为它与干细胞一样,是一种储备细胞。与干细胞不同的是它具有合成纤维蛋白原的能力。在整个人体中广泛分布在疏松结缔组织(筋膜)中,在人体的保有数量也更多。实验证明,成纤维细胞具有干细胞那样的多向分化能力。因此,可以认为纤维细胞可能是干细胞的另一种变现方式,即细胞的稳定态。它存在的意义是适当减缓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源源不断释放出一些干细胞来维持机体多部的需要,这样就不致使干细胞源在快速增殖中迅速老化,迅速枯竭,从而使生物的生存时间(寿命)维持更长。


脂肪细胞的产生

脂肪细胞可分为脂肪干细胞、褐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这三种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多余的干细胞在机体生化物质的调节下增殖分裂停止,内质网合成脂肪颗粒,将细胞核包绕在细胞的中央形成褐色脂肪细胞;胞浆内脂肪颗粒进一步相互融合,形成大的脂滴充满胞浆,将细胞核细胞的一侧、胞浆细胞器消失,形成了白色脂肪细胞。在这个过程中胞浆内的脂肪逐渐增多、水分逐渐减少、细胞活动减弱,在脂肪包裹中的细胞分裂活动处于休眠状态。早期转化为脂肪细胞的干细胞,细胞处于干细胞传代的早期,一旦机体动员进入增殖状态,它属于相对年轻的干细胞,具有更大的增殖潜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脂肪细胞和脂肪干细胞对维持人体较长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动物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脂肪组织的保有量巨大的动物有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如海洋哺乳动物,陆地的大象、熊、骆驼等。除了计算代谢速率的快慢,这些物种保留有较丰富的脂肪储备也是一重要因素。


从整个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中胚层的分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生物从低等向高等,并不是替代而是进化,一种生命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生命形式的结束。现在地球上高等哺乳动物与低等动物并存。生物内部的物质交换虽然有循环系统的出现使物质交换的效率大为提高,但在机体的局部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依然是以分子扩散的形式进行,在能量代谢方面,虽然有效率较高的有氧代谢的存在,但是效率较低的无氧代谢也同时存在,具有重要作用,如短距离快速奔跑时的无氧代谢。

以烛为喻——筋膜学两大系统

机体的生命状态好似点燃的蜡烛:支持与储备系统相当于蜡烛的蜡杆,功能系统相当于蜡烛的火焰。

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支架组成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已经分化的功能细胞所组成的功能系统两大功能系统。

(1)支持与储备系统  支持与储备系统中的未分化干细胞为功能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细胞源并分化成各种定向干细胞、进而分化为功能细胞。使整个机体能够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同时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能够调节细胞的功能状态和生命状态,为功能系统细胞的生存提供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

(2)功能系统  由内外胚层细胞翻转折叠和中胚层分化出的各种定向干细胞和功能细胞形成,这些功能细胞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筋膜的组织学基础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构成。后者包括无定形基质(amorphorous matrix)、丝状纤维(fibers)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tissue fluid)。细胞分散于细胞外基质内,后者富含血管和神经。

结缔组织的功能,主要包括:

①支持和保护作用:各种纤维及成纤维细胞;

②营养和输送作用:组织液和毛细血管、淋巴管;

③免疫防御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

④储备作用:间充质细胞(细胞储备),脂肪细胞(能量储备)。

筋膜内的细胞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adipose cells)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包括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前者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后者则包括蛋白多糖、糖蛋白和组织液。

同时,生物内的筋膜组织在生物进化中得力于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为基础,通过分化为软骨细胞和钙盐沉积形成骨细胞,最终形成生物个体的硬性支架——骨骼。作为整个筋膜网的硬性支持或者是旗杆,骨骼对筋膜的作用除了体现在物理方面的支撑作用,而且通过应力的改变调节了筋膜的生理活性。



筋膜在人体中的分布及作用

筋膜分布在人体的十大系统当中,分别是——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遍布全身,相互连结,参与构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形成这些组织器官的被膜、隔膜和内部支架等结构。

近来,对筋膜作用的认识,一直都在不断深入,逐步发现筋膜具有“主动”收缩能力。目前,已经知道筋膜能够通过调节含水量,行使平滑肌样的慢性收缩功能,由于身体水量与年龄相关,故筋膜功能状态与老年病相关;筋膜也存在短时收缩,对人类脊背稳定十分重要;另外,筋膜中有许多未注意到的神经末梢及神经递质的受体的调节作用。包含丰富的神经感受器,可以看作是一个感受器官。如此等等,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看到筋膜绝非是以往认识那样简单,而是一种“极其有诱惑力”的组织,具有生物医学包括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广阔前景。

原林教授等从发育生物学和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筋膜受植物神经支配,具有随情绪紧张而紧张,情绪放松而放松的现象。在交感/副交感神经神经比率正常的情况下,促进机体在各阶段的适应。内脏筋膜的神经支配主要为植物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而躯体筋膜的神经支配主要是交感神经。

根据筋膜学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人体是由功能系统和支持与储备系统所构成。功能系统通过各种功能细胞构成了各个系统的功能器官,完成并维持机体的各种活动。支持与储备系统为这些功能细胞提供支持,并为这些细胞的更新、修复提供细胞储备源,对这些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控。如果将这两个大系统比作土地与植物,那么现代医学与中医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干预的过程各有侧重:现代医学侧重于不同功能细胞的更新、修复和代谢异常所导致的形态与功能障碍(植物的表象)。现代医学针对这些异常研究病变的部位和病因(病原),治疗干预多采取外科切除或修复,清除病原(杀菌、杀虫、抗病毒等)和对症处理。中医多侧重于对支持与储备系统的功能进行干预,改善机体的内部环境(土地)、刺激储备系统,以增强机体的自身修复、更新能力,对病变部位进行修复,常用的干预方式主要是物理刺激和中药汤剂。


从筋膜学分析经络的概念
筋膜学是建立在以结缔组织为基础上的,结合发育生物学理论,可以认为在生物内部始终存在一个由细胞外液--间充质--筋膜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架,对组织细胞生命和功能状态进行监测和调控,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解剖学组成为分布到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各种组织器官筋膜结缔组织。我们不妨将筋膜系统的功能与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讨论。经络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经络中的经脉、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达上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肤,加之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结缔组织支架对全身脏器的联系,则毋庸赘述。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调和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筋膜学认为,筋膜结缔组织中所含的丰富的毛细血管,为各种器官的细胞代谢提供了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并提供了保持器官的细胞活动的内环境。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筋膜学理论指出,通过遍布筋膜结缔组织中的感觉神经,包括意识性和非意识性、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感受各种物理和化学刺激,以监测机体内环境的变化;通过筋膜结缔组织中的各种炎症细胞和免疫识别细胞,监测机体细胞生命状态的改变,如细胞的变异、突变、损伤、衰老;结缔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毛细淋巴管和巨噬细胞,能清除损伤或衰老的功能细胞;同时,还能在局部细胞再生因子和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促进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从筋膜学分析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筋膜学认为,针刺或按摩等方法刺激腧穴时,对局部结缔组织产生一定牵拉作用,表皮、骨膜、韧带、肌肉、关节等穴区局部都会产生牵拉效应。再而进一步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促进淋巴液、血液回流,也可通过皮下神经兴奋启动神经信号的传送,产生神经冲动。穴位功能的发挥与体液流动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另有研究表明,局部筋膜的切断,能显著减弱穴位对其内在脏腑的影响,如“曲池”穴对大肠蠕动功能的影响和“委中”穴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都有明显减弱。筋膜学认为腧穴是通过筋膜结缔组织系统发挥作用的。筋膜系统,即支持与储备系统,能使生物个体保持稳定的内环境,并对功能细胞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复,从而使生物个体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科学中医 | 走进筋膜学(三)

2019-09-10  H珠Q  来源  

经筋与膜原是中医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同属于中医学中的形态学概念,具有实际的解剖学基础。两个概念虽同出于《内经》,但是相对于经络气血而言,后世医家对经筋与膜原的研究明显不足,即使在当前这种研究也仍然十分薄弱。


关于经筋实质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把经筋实质与单一的组织相联系,此类观点认为经筋实质是神经组织;另一种观点,是把经筋与多种组织联系讨论。如王雨认为经筋是类似于现代医学生理解剖上所指的肌肉(主要是肌腱和韧带)以及神经系统中的周围神经。《中医筋伤学》的描述更为典型,认为“筋”相当于解剖学中四肢与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等软组织。


关于膜原实质,苏云放从四个方面加以总结:位于中焦的胃上口;介于中焦与上焦之间的胸膜;人体筋肉系统的筋膜与腱膜,消化系统的肠系膜、腹膜,呼吸系统的脏胸膜、壁胸膜;近似于淋巴系统、网状内皮系统,是人体内一层免疫防御系统。宋起佳根据广义与狭义之说,认为横隔食管裂孔附近的膜类、淋巴、血管、神经等组织与狭义膜原相对应,而全身膜体系内的周围性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组织,以及肝胆、脾脏、骨髓等免疫组织则与广义膜原相对应,并认为膜原也许是集循环、淋巴、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为一体的、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性单位”。


郑利岩把经筋功能总结为三个方面:①联络骨骼,协调运动;②固护体表,抵御外邪;③维络器官,固定内脏。骆书彦、马帅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膜原尚未见总结报道,但据张景岳“成片联络薄筋”、“屏障血气”以及丹波元简“遮盖浊气”等论述,膜原同样包括联络身体与脏腑、抵御外邪侵袭等功能。现代筋膜学中支持、监测的两大功能在上述经典的论述中,都得到了体现。此外,在张景岳关于筋膜的总结中,还强调了“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繁”,这种提法也提示了筋与膜共有的营养储备功能。


由此可见,中医经筋与膜原的实质尽管有所区别,但是无论从其分布、来源以及功能上,都体现了与现代解剖学中筋膜高度一致。基于新兴的筋膜学说,我们认为,这种从筋膜角度研究经筋及膜原实质的尝试,无论对于中医基础研究,还是对于现代解剖学研究,都可能开创全新的研究思路。

中医认为疼痛与经络有着内在的联系,经络为痛觉传导的通路。古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理论。经络有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系统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经络之所以是痛觉传导的通路,是因为经络系统有感应传导功能。这种感应传导功能就是针刺中所说的“得气”与“行气”现象。临床上经络疼痛不同于神经痛及其它组织器官病变造成的疼痛,经络有其自身特有的症状、体征和发病规律。因此,可以遵循它的规律进行经络辩证诊断并进行针炙治疗。

中医学认为,在经络系统中,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小到大,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同周身组织的接触面甚广。中医所描述的孙络、浮络以及血络,与现代医学所指的神经末梢有相似之处。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关节、骨膜及内脏。与中医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子关节和骨骼附近)、十二皮部的分布(全身皮肤)有相似之处。现代医学认为分布于体表的痛觉感受器是呈点状分布的,称之为痛感觉点;而中医的阿是穴与此亦有相似之处。


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看
孙络之间有缠绊构成网络的循环通路。这一通路,不仅是运行气血、渗灌濡养、经血互换的场所,也是信息交换、营养代谢、感觉传导通路。中医认为,从别络系统分支出的孙络和浮络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面性弥漫,周围组织接触面广。据此结构分布特点看,皮肤的痛觉感觉器是浮络,而深部和内脏的痛觉感觉器则为孙络,经络是人体的痛觉传导通路,脑为疼痛的感受调控中枢。正因为有经络的不同分布,才构成了疼痛的感觉、传导、感受调控系统。


从络脉的空间结构看
外、中、内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疼痛性质和形式产生的基础。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阳络、浮络,如皮肤之络称肤络,黏膜之络称膜络;循行于体内的阴络为深层之络,分布予各个脏腑,随其分布区域不同而称脏络(如心络、肝络、肾络等)、腑络(如胆络、胃络、小肠络、大肠络、膀胱络)、奇恒之腑络(如脑络、骨络、髓络、胞宫络);循行于体内中层的络体(如肌肉,关节、韧带、骨膜、脉管等)为络体层次之中的中层之络。可称之肌络、筋络、骨络、脉络。以此形成外(体表:浮络、阳络)一中(肌肉之间:经脉)一内(脏腑之络:阴络)的三层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的发现,为研究疼痛发生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从络脉的生理功能看

络管通畅是预防疼痛产生的主要环节。中医认为,津血同源而异流,津在脉外,血在脉内。津血渗入脉内成为血液中的组成部分,血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这种津血互换的过程是在络管系统及其循环通路缠绊(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之间完成的。这与西医认识到动脉系统与静脉系统在微血管和微循环处发生连接、组织液及淋巴液与血液通过微循环中的迂回通路、直接通路或动静脉短路直接流通基本相同。

中医对疼痛解剖学的认识,主要涉及到脑、髓、经络及孙络、浮络和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其贡献在于为认识疼痛的生理(经络与神经的关系,经络与中枢部位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与现代医学对疼痛的神经解剖学认识有相近之处。

中医经过漫长的临床实践,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外治疗法。比如针灸、刮痧、梅花针、拔火罐等疗法,都是以物理刺激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些物理刺激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生损伤因子

不管是哪种物理刺激都是对机体组织的一种损伤,损伤局部的组织均会产生各种损伤因子,这些损伤因子具有促进局部结缔组织中干细胞增殖、分化加强,促进修复,这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这些增殖的干细胞既可以促进局部的修复,也可以在分化前扩散到全身,增大全身活化干细胞的分布密度,提升整个机体的功能状况。

2、机械牵拉效应

中医的针灸、刮痧对刺激局部的结缔组织还可以产生机械牵拉作用。机械牵拉作用可导致刺激局部的干细胞密度增加,为进一步分化为功能细胞提供了较高密度的细胞源。这些局部的干细胞也可以分散到全身,改善整个机体的状况。

3、神经反射效应

中医各种物理刺激都会引起感觉神经的兴奋,这些外源性的神经信息在传入的相应脊髓阶段会对内源性的神经信息产生屏蔽作用和对肌肉的张力产生反射性松弛作用,这就是针刺镇痛和解痉的脊髓层面的生理学机制。


4、局部损伤修复效应

通过给与机体的病变部位某种可以承受的刺激,以激发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以达到医治疾病的目的。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和刺激的多大强度,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是针刺、也可以是按摩、理疗、刮痧或梅花针等。

5、机体应激效应

生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之后,机体可产生的一系列效应以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促进机能增强。因此,应激效应是生物最基本的应对外部刺激的能力。长期的效应是有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整体代谢提高,糖原和脂肪的分解加速,大脑内类阿片物质的增加等。总之,应激效应主要归纳为:整个机体的高效率活动,防御能力增强和对抗疼痛的能力增强(镇痛)。

6.局部筋膜结缔组织的牵拉效应

刺激腧穴,即是刺激筋膜。针刺或按摩等方法刺激腧穴时,对局部结缔组织产生一定牵拉作用,表皮、骨膜、韧带、肌肉、关节等穴区局部都会产生牵拉效应。后者进一步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促进淋巴液、血液回流。此外,也可通过皮神经兴奋启动神经信号的传送,产生神经冲动。


各种外治疗法的刺激组织与各类型结缔组织的对应

1.刮痧疗法、梅花针疗法以及现代常用的各种皮肤刺激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

2.针灸的浮针疗法、皮下针疗法的刺激组织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

3.针灸经穴疗法的刺激组织为肌间隔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器官门以及被膜结缔组织。

中医外治法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医疗技法,是几乎对口服药物以外各种传统疗法的泛称。中医外治机制研究,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中医经典理论角度开展的理论探讨,以经络气血理论为重点;另一类是从现代医学角度开展的研究,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现代医学所有学科,但是这两类研究很难找到一个理论的结合点,因为在两种研究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理论鸿沟,即经络实质问题。筋膜学的提出,为中医外治机制研究提供了生物学依据,也为这两类研究提供了结合的平台。

科学中医 | 走进筋膜学(四)

2019-09-10  H珠Q  来源  
中药汤剂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也最为广泛。剂型组方灵活,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同时制法简便,以水为溶剂,价廉易得,起效又较为迅速。中药汤剂作用于结缔组织中的以改变微循环,如活血化淤是很多疾病的治疗手段,其基本点就是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使疾病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痊愈。


从筋膜学的角度认识中医汤剂,就相当于给土地进行灌溉和施肥,改善机体的内部环境,基于中医组方的复杂和每个医生的习惯不同,组方的成分和剂量各有千秋,我们试分析其中带有共性的东西:

1、改善组织器官的营养状态。通过对机体微循环的改善,为组织带来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所有微循环结构均位于结缔组织内,通常以中医“活血化瘀”的组方就是其代表;

2、排除有害物质。中医“解表”、“泄”、“利”等,在于排除机体的有害物质;

3、补充机体缺乏的成分。如滋阴疗法,针对性补充结缔组织间质中的有形成分(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类胶原成分等,如中药方剂中的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成分);

4、改善基底膜的通透性。如中医的“补气”,常用的人“人参、党参、黄芪”具有类皮质激素结构对屏障结缔组织与支持功能细胞之间的基底膜的通透性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结缔组织中的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的迁移和分化。 


从以上中医疗法的治疗机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疗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过给予刺激激发机体自身的固有机能,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更新、修复进行调控。中药方剂在于改善机体的内部环境和成分构成。因此,中医的优势可表现为:

1、改善内部环境和成分,造成机体修复的有利条件。一旦治愈,不易复发,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治本”;

2、中医的很多方剂实际上是对全身的作用,如“活血化瘀”、“补气”所以中医有“异病同治”之说;

3、中医疗法将人体的结缔组织做为其作用广义“靶点”,支持与储备系统相当于其他已分化功能细胞的生长土壤。所以,有”中医治本”之说。


但是中医也有靶点的针对性不强、作用缓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如能很好的结合,取长补短,必定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实际上,由于中医的作用靶点是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正是西医中许多没有深入系统研究的部分,临床上许多疑难病症很多都与结缔组织有关,而中医对这些疾病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但是往往这种个案由于机理研究不明很难进行推广和普及,因此给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中医临床用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逐渐发展出一些更具针对性的应用理论,如中药性味功效理论、配伍理论、归经理论等,完成了对中药理论的系统化。与此同时,随着中药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的引入,中药现代化研究日新月异。根据筋膜学关于两大功能系统的基本分类,以及筋膜对整个功能系统的支持与储备作用,筋膜学可在中药作用机制领域开辟崭新的研究思路。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万物无一不在阴阳的作用下运动、变化、发展。正所谓《内经》中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机体,也“本于阴阳”,正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遵循阴阳变化规律进行。

一般而言,凡是剧烈活动的、明亮的、上升的或者温热的均为阳,而安静的、晦暗的、下降的或者寒冷的皆为阴。诸如日为阳,背日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因此,阴阳之属性可作为事物或者现象的区分标准。


阴阳理论与筋膜学的关联:

1阴阳互根

就筋膜学而言,支持与储备系统与功能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之间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功能系统如果得不到支持与储备系统的支持就不能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而支持与储备系统如果得不到功能系统所化生的营养物质也就不能为功能系统提供细胞更新的源泉。此外,人体的生命过程中,如果功能细胞的更新和代谢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支持与储备系统的细胞源泉,那么功能细胞也会不断地化生新的活性物质和营养物质来以促进支持与储备系统的功能。


2阴阳对立

在两系统理论中,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功能系统分属于阴阳。其中功能系统主动,而支持与储备系统主静,两者属性相反,是相互对立的。同时这两个系统之间又可以相互抑制、相互制约。支持与储备系统如果不能及时为功能系统提供细胞更新和代谢所需要的细胞源泉和营养物质,就会抑制功能系统中的功能细胞活动。

3阴阳消长

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始终贯穿了阴阳的消长。例如当人刚出生到生长发育阶段,支持与储备系统不断地转换为功能系统,即为阴消阳长;而当功能系统在化生为各种营养物质的时候,功能细胞又必然会进行更新和代谢,此为阳消阴长。

4阴阳转化

在人体生理过程中,支持与储备系统与功能系统的相互转化,也表现为阴阳转化过程。支持与储备系统中未分化的干细胞(阴)可以不断分化为功能细胞(阳),而功能细胞(阳)可以不断地化生新的代谢物质以补充支持与储备系统中未分化干细胞的储备(阴)。

5阴阳平衡

现代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工作惯用“平衡”来论述阴阳学说,如《内经》中提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阴阳双方是处于不断运动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即处于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不平衡状。人体生、长、壮、老、死的各个阶段,就是机体阴阳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过程。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笔者试图通过两系统理论将其与现代医学联系起来,认为“阴”即是由未分化的筋膜支架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阳”即是由功能细胞构成的功能系统。通过两系统理论与阴阳学说的联系,找到了阴阳学说能够指导疾病治疗的现代生物医学依据。通过各种方法对筋膜结缔组织刺激,如针刺、刮痧、药物和体育锻炼等,调节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功能系统的平衡(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这也为筋膜学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中医五行包括水、木、火、土、金,

分别相对于五脏的肾、肝、心、脾、肺。

各个脏腑之间互相关联,

相生相克。

我们试用筋膜学提出的循环再生模式进行初步解释

(以肝和肾为例):


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属一类,皆属阴精范畴。肾水是肝血化生之源,肾精充足则肝血旺盛。血属阴类,靠阳气的温煦,尤其是命门真火的温煦才能生化不竭。

肾精是肝血化生的物质基础之一,肾阳则为肝血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亦可营养肾精。血藏于肝,运于诸经,输布水谷精微以养五藏。肾精靠后天之精不断补充,后天之精来源于五藏,而血营五藏,五藏精盈乃下流于肾,所以血不足可影响五藏生化,引起肾精不足。


同时肝血入肾可直接化为肾精,那么血虚必然是肾精虚少的原因之一。肾精肝血相互资生,荣枯相系,所以有“水生木——肾生肝”之说。

肝主疏泄与肾司封藏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以维持和调节一些重要生理机能。肝疏泄失常会影响肾的封藏机能,这是肝病及肾的一个重要方面;肾精不藏,肝血不足亦可致令肝郁不疏、变证丛生,此时仅以疏肝难以奏效,需益精养血,兼以疏达才能恢复肝脏的疏泄机能。


疏泄即疏通和排泄。一方面指条达气机,舒畅气血,促进全身生化作用;另一方面指某些体液的排泌,代谢废物的排泄。肾主封藏,封藏有储藏固摄之意,首先指的是藏精,推而广之,凡属对于人体正常作用有关的物质储藏问题,都与肾密切相关。肝疏泄机能失常,必然会影响到肾封藏机能,引起生殖、二便、水液代谢的反常及体内精微物质的下泄。


综上所述,中医肝与肾生理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就决定了治疗上的协同治法,如滋养肝肾、滋肾平肝、补肾疏肝、温养肝肾、滋阴熄风等法。在临床中,肝肾同治法常常被应用,只要辩证准确,往往能够收到药到病除之功。

中医 | 走进筋膜学(五)

2019-09-10  H珠Q  来源  



筋膜学 | 走进筋膜学(六)

2019-09-10  H珠Q  来源  

婴幼儿护理


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       



针灸美容Beaut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筋膜的秘密(上)——皮肤下的神秘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whDA4xwETJNdqK_l3nNMNA
筋膜的秘密(中)——筋膜与疼痛的关系,颈肩腰腿痛的源头
https://mp.weixin.qq.com/s/vXCsyZk0-Y5OuPDkl72C-g
筋膜的秘密(下)——手法、针灸、癌症和未来
https://mp.weixin.qq.com/s/WK0QWoetDFiJBD4fROTEAw
筋膜——皮肤下的秘密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9iMj2IDyOZ46MM6SWoZHMw
从筋膜的角度看腰痛。腰肌筋膜炎是个什么东西 王俊  脊椎健康联盟  2020-08-09
https://mp.weixin.qq.com/s/VqaXm4rG2Upo3tRS9rUOtg
人体12条筋膜链解析及具体手法操作  脊椎健康联盟  2020-05-04
https://mp.weixin.qq.com/s/vf_kg2CGV2KzTPHzslnHk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