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太极拳起势的练法

 昵称6041742 2012-04-28

再谈太极拳起势的练法                  

                                            作者 魏坤梁

太极杂志今年2期刊载了《关于起势中的“手走弧形,臂要旋——向奚桂忠先生请教”》一文。该文作者自我介绍习拳15年,曾连续4年参加《中华武术》杂志社举办的名家大讲堂,两次跟傅声远、傅清泉两先生学习。文题所提到的奚桂忠先生是傅钟文先生上海的弟子。作者认为奚先生在其《杨氏太极拳学练释疑》一书中所说的“起势”时“两手的上行轨迹呈弧度向上、向外”、“下行的轨迹呈弧度朝身体、向内”的“椭圆状”,这样的运行轨迹是“做不成”的,认为上下行的“轨迹是近乎斜线的、平行的朝外的两条浅弧形,下行的弧形在里侧”。

奚先生介绍拳式动作的特点是十分具体细致。但是,太极拳动作的叙述确实是很难做到令人都理解得逼真中肯的。日常生活中,“椭圆状”中间的弧度也可以理解为很浅得近乎直线的,如果这样理解,作者与奚先生的说法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该文反映出来的题外问题比文内所提出来的问题还值得广大的太极拳学练者思考。

杨澄甫、陈微明、孙剑云等太极拳家都在著作中明确指出过太极拳套路里的拳式都是“母式”,实际应用是千变万化的这样的意思。所谓“母式”,就是既具有千变万化应用共性的基本特点,与实际应用又不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学练太极拳对于动作不能拘泥、刻板。太极拳任何拳式的基本总特点是化解借人之力、不主动用力与借引进落空之际发劲攻击而以巧取胜。所以拳式凡是符合这一特点的就都是正确的。对于太极拳,正确的就是规范的。这就像书法,同一位书法家的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形态,这不同的写法形态都是规范的。“规范”与“标准”不能理解为只有一个模式。

对于对方双手向我胸部的攻击,太极拳最常用的一种化解就是双手围抱形前掤上挑,然后回收沉采下按,中间包含了前按。这一动作的前掤上挑与沉采对于对方都是主动的,而对于自己则都是被动的,就是局部不用力的、不动手的,是像鞭子那样垂肘向前上荡与向外下落的动态,都是借沉胯、腰脊后撑、含胸或拔背等等使得脚的力量传递到手臂;中间的回收则无论对于对方与自己都是被动的。其实这就是太极拳的“起势”所模拟的。

太极拳“起势”实际化攻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双手沿对方手臂的内侧缘弧形前掤上挑,手心约朝对侧下方(约与水平呈45°),达到手腕向上穿过对方的手臂,近腕小臂中段外侧交叉贴住对方手臂内侧的近肘处。这样手的高度大约是与肩相平。为了接触时尽量减少撞击,因此这一动作手臂局部不能用力,手臂是飘荡上去的,所以这时很需要“沉胯”。飘荡上去还不应该过头。有的人上手往上荡到了与头同高,那就是“过头”了。因此,为了防止手往上荡过头,开始练时可以有手往约平肩高的前方射出去的反应,而且是手指领先的、两臂是围抱形的、肘是下垂的,肘就像是被手拖动的,目的是达到小臂近腕处的背侧与对方手臂内侧相接触,不仅是上下交叉的,而且也是内外交叉的。有不少人两手上举,是以肘带动小臂,上举过程中肘比手还高,或者是直臂上举的,就像是做广播体操,这样显然是没有了武术意图,这样的练法就是错误的了。

手上举后,就是模拟手臂被对方攻击推动,我则借对方攻击之力被动地沉肘回收,肘的移动方向是朝向腰的外侧。结果由于自己肩的宽度、肘的斜向后外侧方移动,对方的双手被分开,我双手手腕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一个向外的弧线。这种小臂的沉肘回收可以有两种练法。一种是手臂开始屈肘回收时先朝后(两肩内侧)移动、略微外旋至两手掌近乎相对,然后再边退边肘向外移动、手呈弧形内旋成手心向下。之所以要略微外旋是模拟借对方之力屈肘便于化解;之所以要手内旋、肘向外移动是模拟手臂被对方继续推动像滚木那样既破坏了对方的作用点,又使得对方自己用力而将其自己的双手向两外侧分开。另一种练法是直接边呈弧形移动边内旋成手心向下,但潜意识里应该有前一种练法的意思。

这样的手臂被动回收,手掌朝向了前下方,对方的胸部就完全暴露在我手指前面几乎触手可及了,我身子往前一涌,双手掌就攻击到对方的胸部了。能够实施这种由化到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自己的两肘不能到身后去。因此,有的人双手回收到身后去了的练法是错误的。而如果我不这样攻击对方,也可以顺势将对方的双手臂弧形下采,使得对方拔根。这种“拔根”十分需要自己的根基稳固,因此,双手的下按必须是被自己的沉胯所由上往下拖动的,因此这时也尤其需要“沉胯”,而且应该是在对方与自己约有略大于大臂长度距离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的。所以,实际应用时往往需要自己主动后退一下。而在“起势”动作不后退的情况下,双手也不能回收到大小臂屈肘至贴得很近、双手成为投降的姿势。这样的姿势想实施下“采”是很困难的。因此,有的人双手回收到成投降的姿势是错误的。而当模仿为下“采”后,双手下按就必然落于自己两胯的侧外前方,手心朝下,如杨澄甫先生的拳照所示。这样整个起势过程双手的运动轨迹就是向前向上向外向下的弧线。

太极拳最常用的另一种化解是双手沿对方攻击过来手臂的外侧缘前掤上挑,小臂中段搭于对方小臂外侧的近肘处,由于放松,手臂对于自己而言是轻的,对于对方却是沉重的。然后沉胯沉肘(沉胯不是指外形),以自己沉胯的力量将自己的手臂往下压,从而将对方的小臂压下与牵制住,对方的胸部也完全暴露在我面前,我也既可以往前攻击,也可以下采对方手臂。这样双手的运动轨迹就是向前向上向内向下向外的弧线。双手也必然落于自己两胯的侧外前方。

有的前辈“起势”动作比较含蓄,双手的上挑、沉肘下按的轨迹基本是直上直下的,手臂的内外旋不是很明显,其实在潜意识里上述两种化攻都可以包含了,因此这样的练法不能说是错误的。如果说有明显弧线与内外旋的动作像是线条画,那么这种直上直下、内外旋不是很明显的就是印象画了。不存在那种对、那种不对。初学者应该是选择线条画的练法,若干年后十分熟练后也可以采用印象画的练法。我练拳这三种都采用,但比较喜好第一种,因为我觉得这种最接近最实用的实际使用方法。我认为一个人练拳线条画的练法可以有多种,可以这几天这样练,那几天那样练,这样有利于在无思无虑的含蓄练拳中建立多种方法的潜意识。练太极拳最主要的是放松、局部不要主动,手的动作尤其必须追求放松,对于腰脊而言,手的内外旋都是被带动的、放松的,内外旋不是单单的手腕或小臂的主动动作,而是整条手臂的被动动作,这无论对于太极拳的养生还是武术都是最重要的。因此,初学时动作尤其不能刻意拘泥,如果违背了放松,为了达到外形姿势而发生了刻意主动,就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外形动作再规范也不是太极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