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毒膠囊”之痛 監管為何總是缺失?

 泉源阁 2012-04-28

中國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猶如連續劇一般接連上演,從三聚氰胺到地溝油,從齊齊哈爾假藥到山西問題疫苗……其不斷翻新的花樣與匪夷所思的手段總是挑戰著人們想象力的極限。近來的主角是以舊皮鞋為代表的廢舊皮革製品——根據中國央視報道,它們竟成為製作明膠的原料,被多地廠商制成藥品膠囊,流入市場。由此,一場波及全民的“明膠恐慌”正在上演:與“膠”相關的食品藥品都成為眾矢之的,果凍、老酸奶、小籠包似乎皆有“嫌疑”,網上也流傳著多種版本“皮鞋很忙”的戲謔與調侃。然而在嬉笑怒罵背後,隱含的是中國民眾的無奈與無助。關於食品與藥品安全問題總是令人揪心,因為它連結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關乎產業健康發展國家安全以及民族未來的大事。然而在這樣重大的事件面前,監管卻總是缺位或遲到。

  19日,應當算是“毒膠囊”事件的一個收官之作——在媒體爆出“毒膠囊”事件4天之後,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分別責令吊銷三家膠囊生產企業的藥品生產許可證;同時公布第一批抽檢結果,修正等9家藥品企業使用的膠囊鉻含量超標;並責成相關省藥監局對違法違規企業予以嚴肅處理。修正藥業就“毒膠囊”事件公開道歉。20日,浙江省新昌縣藥監局局長停職接受調查。但人們擔心的是,事件的發展歷程會遵循一個似曾相識的軌跡行進:輿論譴責生產者喪盡天良和監管者對食品藥品安全的漠視,有關機構嚴厲查處責任人,下架相關產品,漸漸風平浪靜……

  但願,這次事件能夠有所不同。因為“毒膠囊”只是冰山一角,其發生的機理與土壤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問題,正如一位學者說:“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表明,當制度嚴重缺失、法律還在裸奔的時候,我們能指望道德穿上褲子嗎?”當局應以此為契機,改革監管機制,強化行政問責,建立“從田間到餐桌”“從原料到成品”的可追溯管理體制。從技術層面來說——


  首先,監管需要權責明確,全方位無縫對接。此次“毒膠囊”事件暴露出的問題是:中國目前的藥品輔料監管相對藥品來講比較薄弱,官方對於成品藥的監管,只檢測膠囊內成分,不檢測作為輔料的膠囊。這就給了一些廠商可乘之機。因此必須有更加明確、具體、細致的法律法規,克服管理“碎片化”與脫鈎現象,不給違規操作留一點空間。

  其次,要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畢竟,每每發生事故“亡”的並不是“羊”,而是“大過天”的人命,民眾需要的不是用自身的健康乃至生命來換取一次“運動式”執法,而是需要官方加強日常監管,防患於未然。

  再次,要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的懲處力度。在美國,藥品企業哪怕出一點小瑕疵,都會招致重罰。2009年,輝瑞公司在營銷中故意誇大藥品適用範圍,就被政府重罰23億美元。正所謂“重典治亂世”,面對高額的違規成本,企業必然投鼠忌器。

  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凸顯出政府改革的緊迫。不可否認,很多暴露出問題的企業並非“小作坊”,而是大企業、名企業,他們是當地政府的寵兒,甚至是“財神爺”,政府怎麼可能實施嚴格的監管而得罪這些“財政大戶”呢?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必須摒棄唯GDP論,斬斷權力尋租的利益鏈,讓政策運行與法律監管都在陽光下。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將在6大領域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隨著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成立、事業單位改革等各項措施緊鑼密鼓的出台,中國的改革正次第展開,並步入深水區。此時,需要當局勇於調整利益關係,特別是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既得利益群體與弱勢群體的關係。

  只有政府有了“革自己的命”的決心與勇氣,才能給商家重新輸進“道德的血液”,才能給藥品重新穿上“安全的外衣”,讓公眾重塑對食品及藥品安全的信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