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坦尼克号:永不沉没的记忆

 世界的精彩 2012-04-28

来自有意思吧(www.)

 

今天是我第二次走入电影院去观看《泰坦尼克号》。第一次的观影体验很不愉快,从开场到散场,一直有人在打电话接电话。情侣们交头接耳,大声讲悄悄话。再加上电影院的效果实在差劲,打着3D的噱头,收着3D的票价,却放着连2D都不如的效果。走出影院后,觉得很不开心又很不甘心,于是今天又一次跑去了电影院。这一次特意选了广州一家IMAX的影院,虽然路途遥远,票价高昂,但是这一次我才是真正地看了这部电影。

四月,泰坦尼克号的返航,把众多中国导演吓得“花容失色”。宁财神在微博里宣称它是“中国导演的梦魇”,宁浩在宣传新片时无奈地说“没有想到一部老片的重映会有这么大的反响”。看着这些中国导演颇有点“撒娇”意味的埋怨,我只有一阵干笑。因为他们眼里的“梦魇”,恰是影迷心中的“福音”。这一次,爱情终于不必狗血才出彩,灾难不必跟政治挂钩才能上映,幽默不必疯狂才搞笑。并不是对国产电影的全盘否定,不过借用韩寒的话说“得了烂片自虐症”,现在,终于等到了《泰坦尼克号》来治愈我这颗被国产烂片虐得千疮百孔的心灵。

九八年,《泰坦尼克号》第一次在中国上映时,我才八岁,当全世界都为它疯狂时,我还只知道追着《美少女战士》流口水。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是小学六年级在电影频道上看的,那时理解力仍然有限,看不懂男女主角的爱情,只是被最后沉船时的壮烈场面给吓哭了。

 

来自有意思吧(www.)

 

来自有意思吧(www.)

 

这一次走进电影院去看,并不是打着怀旧的旗号。对于八岁的记忆,我没有多少留念。只是觉得之前已经错过了这样一部经典,这次不想再错过。十五年前的《泰坦尼克号》没有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多少印象,所以当看到那艘巨轮在IMAX屏幕上驶出来时,我不禁抬头仰望,心想这就是泰坦尼克号啊!那澄澈的海水似乎就躺在我的四周,连呼吸都带有老年萝丝所说的“新漆的油漆”的味道。我很喜欢电影中船长站在甲板上微笑的一幕,笑得那样自信而又充满骄傲。无需言语,就已经向人们宣告了那时泰坦尼克号的不可一世。
 
来自有意思吧(www.)

 

这是一部爱情片,十五年前上映的时候,杰克和萝丝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最完美的银幕情侣。那些经典的场景一再地被模仿。我还记得那年的春年联欢晚会上,巩汉林和赵丽蓉老师的那个小品里都有对此的戏仿。但是十五年后,杰克和萝丝再度归来时,观影者的心态少了一份浪漫,多了一分现实。我浏览了一下豆瓣上的影评,有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泰坦尼克没有沉,杰克和萝丝还会在一起吗?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不会”。原来,十五年过去了,不仅杰克和萝丝的扮演者老去,原本年轻而美好的那一代人也都纷纷老去。而原本幼小而懵懂无知的那一群孩子却开始世故。
 
来自有意思吧(www.)
 

来自有意思吧(www.)

 

如果在我没有看《泰坦尼克号》之前,你告诉我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我也定会世故地摇摇头,认为这不过是两个年轻人的一时冲动。但是从电影里萝丝第一次出场,戴着大大礼帽,抬头那惊艳的一瞥开始,我就掉进了电影里。现实中的那些逻辑通通都忘记了,我掉进了萝丝和杰克的爱情里。电影中的萝丝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是一位上流社会优雅的千金小姐。萝丝认为自己是囚徒,是苍白的站立在人群中痛苦地呐喊却没有人理睬的孩子。她渴望改变,渴望冒险。希望像一个男人那样去吐口水,去骑马。这时,一个名叫杰克的“坏小子”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不穿西装,会画画,长相英俊而又充满萝丝所未知的一切新鲜感。萝丝的爱情开始于对自己生活的叛逆。像每一个不安分的十七岁的女孩一样,希望有一天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坏小子,带着自己逃离妈妈的罗嗦,带着自己去做一切自己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如果故事止于此,那么他们的爱情或许就真的成为一场青春的萌动,最终被现实撞得粉碎。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后面的那场灾难,萝丝和杰克之间的感情最终升华成“生死契阔,与子相说”的坚守。最难忘的镜头便是萝丝在卡尔和杰克的双重劝告下,登上了救生艇,抬头与杰克深情对望的那一幕。感谢两位演员的出色演技,我从萝丝眼里看到了对杰克是否能够如卡尔所说的登上下一艘救生艇的不安,带有一丝期盼,却又更多的是怀疑与不安。而杰克知道他走不了了,看着萝丝的船慢慢地放下,他用眼神温柔地诉说着爱恋与不舍,也诉说着深深地祝福。爱至深处,不仅仅是“you jump I jump”的忠诚相随,也不仅仅是“I believe you”的相互信赖,而是即使有一方不在了,无法“携子之手,与子偕老”,也仍希望另一方能幸福。爱是占有,爱是陪伴,爱情更加是希望,是能量。杰克的爱情点亮了萝丝的人生,支撑了她漫长的余生。

 

来自有意思吧(www.)

 

《泰坦尼克号》是部爱情电影,但又不仅只是爱情。之前网上盛传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萝丝的那段裸戏被剪,是因为广电总局怕有人会伸手去抓,触碰到前排的观众而引起矛盾。虽然后来这个段子被证明是网友编造的,但是我觉得如果真的有谁持这种看法,那对大部分观众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整场电影中,只有一个场景让我想伸出手去抓,那就是最后船断成两截,船尾翘起,甲板上的人不受控制地滑落到海中。那一刻,我真的有冲动站起来,伸出手去,能抓住一个是一个啊!虽然知道那是电影里的场景,但是看到人们仿佛断线的木偶,伴随着惊恐的尖叫,一个个地滚落到海中,发出“咚”地一声后便归于无声的景象,我坐在椅子上止不住地颤栗。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十五年后,再看到这一景象,就不再单单是震惊了。因为我们刚刚经历过动车事故,刚刚经历过一起又一起的校车事故,这一场景深深地刺痛了我。我闭上眼睛,脑海中不再是泰坦尼克号了,场景被置换成了动车上,被置换成了校车上,人们的呼唤,痛苦的尖叫……我不敢再想下去,太可怕了。正是因为观影过程中,引起了我太多现实的联想,导致电影放完后,我疲倦地瘫在了座椅上。散场后我弱弱地问了我的同伴一句,“你觉得动车出事的时候,场景会不会跟这个差不多呢?”我的同伴一脸严肃,默然不语。现实太过沉重,我们谁都不敢轻易地去翻阅。当局也一直在装糊涂,我们等到现在也没有等到一份最终的调查报告。
 
来自有意思吧(www.)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伟大的电影,其中包含了太多沉重的主题,我没法一个一个地去展开,只能像这样以一种碎语的形式东说一句西扯一下。卡梅隆是一位出色的商业片导演,但正如另一位伟大的商业片导演斯皮尔伯格一样,他也在自己的影片中执着地探讨着一些永恒的哲学命题。沉船时,我们被人性的恶所震撼:大家乱作一团,不顾一切地想上救生艇;卡尔疯狂的嫉妒让他到了船即将要沉的时候仍不放弃追杀杰克和萝丝的念头;莫莉呼吁大家返回去救人时其他人的沉默与自私……相比于斯皮尔伯格的沉重,被认定是“偏执狂”、“暴君”的卡梅隆给出了更为温暖的答案:拉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神父仍坚持进行祷告,安慰着这些濒死的恐慌灵魂;相拥躺在床上,静静等待死亡降临的一对老夫妻;还有最后终于返回的那艘救生艇……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有一群人道德失守,也有一群人在坚守。上天不会给谁惩罚,也不会给谁奖励,最终的灾难还是人类自己承受。这样的答案似乎是不公平的,让人绝望,但是卡梅隆通过杰克之口,告诉了萝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到了什么样的境地,都绝对不要放弃。”其实我曾认真地想过,电影中的萝丝如果跟着杰克一起死去是不是会更加凄美的?因为她活下来也只剩自己一个人,孤独无依,前途未卜。但是看到萝丝的那些照片,我便开始释然。骑马的萝丝、站在飞机旁的萝丝……无一不是在神采飞扬的笑着。所以躺在冰冷的浮木上的萝丝不曾放弃,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也不要放弃,因为,无论未来将怎样,只要活着就好。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馈赠。
 
来自有意思吧(www.)
 

 来自有意思吧(www.)

 

 来自有意思吧(www.)

 

影片最后以老年萝丝的一个梦作为结束,梦中的萝丝又回到了泰坦尼克号上,她的朋友都在,她的杰克也在。年轻的萝丝缓步走向杰克,相拥而吻,没有悲伤,也没有灾难,只剩下满屏幕的美好——生的美好,爱的美好。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最近U吧里流行的一段话:
 
“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初三的课堂上睡着了,以前的过往不过是一场梦。
阳光透过树梢洒了一桌光斑,你对同桌那个胖胖的男生说,自己做了一个好长的梦。
他忙着往嘴里塞薯片。
窗外的树上,一群麻雀叽喳叽喳飞过。
一颗粉笔砸中你的头,数学老师让你站着听课。
你突然发现,现世静好,岁月安稳,一切都还充满希望。”
 

《泰坦尼克号》是一个传奇,是一种经典。感谢卡神,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里,为我们展示了美好,也表现了灾难,最后用一个梦安慰了所有的观众。泰坦尼克,将一直航行在我的记忆里,永不沉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