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身一团气,升降似太极

 必理通 2012-04-29

 

(太极—阴阳)开合枢_中医之魂——扶阳学论:《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_百度空间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人身一团气,包括阳气和阴气两个部分。对照上面静态太极阴阳图,则大圆圈表示整个一团气,白鱼为阳气;黑鱼为阴气。白鱼黑眼睛表示阳气的运动方向为阴——向下向内;黑鱼白眼睛表示阴气的运动方向为阳——向上向外。 
       阴气与阳气实为一气,区别在于位置。一气旋转,升出——在上在外之气叫阳气,降入——在下在内之气叫阴气。 

“天热井水凉,天凉井水热”。气在不同时段分布于表里上下的多少是不同的。一团气在旋转周流过程中,阳气多则阴气少,阳气少则阴气多。一年之夏季和一天之午时阳气最多而阴气最少,一年之冬季和一天之子时阴气最多而阳气最少。如果将太极阴阳图横向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白鱼头黑鱼尾,表示夏季的阴阳气比例——阳气最多阴气最少;
    中部黑白鱼腹部,表示春秋季阴阳气比例相当——左春阳增阴减由冬来,右秋阳减阴增由夏来;
    下部黑鱼头白鱼尾,表示冬季的阴阳气比例——阳气最少阴气最多。
    太极阴阳图反映的是整体一团气在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动态变化。
   据此而论: 
   所谓阳虚,是说一团气的分配——外少内偏多;
   所谓阴虚,是说一团气的分配——外多内偏少;
   所谓气虚,是说气在内在外之比例正常,但一团气之总量偏少。
   所谓扶阳,即针对在外的气偏少,用阳药使阴气升出转化为阳气,其前提是阴气盛于内——阴盛阳虚。
   所谓滋阴,即针对在内的气偏少,用阴药使阳气降入转化为阴气,其前提是阳气盛于外——阴虚阳盛。
   所谓一元盈缩,是指整个一团气之阴阳转化情况。
   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是说一团气之升降出入不顺畅。
   所谓阴阳平衡,是说阴阳之气相互转换要保持动态平衡,阴阳气之比例不能失衡。
   所谓天热井水凉,是说阴气少而阳气多——在外的气多,故热;在内的气少,故凉。
   所谓天寒井水热,是说阴气多而阳气少——在外的气少,故寒,在内的气多,故热。
   人体分三焦,位于上焦心肺之气叫阳气-高能域,位于下焦肝肾之气叫阴气-低能域,位于中焦脾胃之气叫中气-平衡点,脾气向上,胃气向下。综合而言:位于肝肾脾之气为阴气,以升出为顺;位于肺心胃之气为阳气,以降入为顺。
   以上内容可概括为一句话“抓生产,调分配,促流通”。
   抓生产——增加一团气之总量;
   调分配——调整阴阳气之比例;
   促流通——消除一气周流障碍。

此外,人生于天地之间,人身之气必然会随天地之气变化而变化。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阴火阳状态异;水气转化与天应,真阴真阳为枢机。
 附:

1、请教悠然子老师的回复 

 所谓阳虚,是说一团气之总量不是太少,但气的分配——外少内偏多;
——答:有绝对多少的区别【总量】,也有相对多少的区别【位置变化导致的相对多少区别】 两个通常同时存在。  通俗说就是“多少钱”和“钱在哪”的区别

所谓阴虚,是说一团气之总量不是太少,但气的分配——外多内偏少;
——答:阴指物质基础而言。犹如水之于热量。对于气,我不建议用“阴气”来形容,这容易导致混乱。收敛下降之阳气谓之“阴气”,但本质还是阳气,而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叫“阴气”的和阳气有所区别。

总体而言,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2、“天气”与“地气”=“阳气”与“阴气” ——转自《笔砚耕论坛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上升到天空中的气为阳,下降到地体中的气为阴。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出自地气,云出自天气。阴气向上凝结,则合和成云;阳气向下流散,则注而为雨。雨顺从云以施布化育,有云才有雨,所以说雨出自地气;云凭借气交接合和,有气才有云,所以说云出自天气。
  出自天空的是天气,出自地体的是地气。天地合气,六个季节划分而万物化生。万物居于天地之中,全部为六气所化生,都取决于阴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作用,根本没有能够逃脱出阴阳之气的。③
  《皇极经世书》指出:“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于下而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生是指生长宣发出来;消是指收藏隐匿进去。阴阳不过只是一气罢了,气上升为阳;气下降为阴。阳气从下面(地体内)生出来,阴气从上面(地体外的天空)生出来,所以万物全都是反着生,阳气生阴气,阴气生阳气;阳气再生阴气,阴气再生阳气。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庄子·田子方》则具体阐释了阴与地,阳与天的关系及其天地之气交接合和与万物化生的关系:“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地,赫赫出乎天;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阳”是指从地体中释放出来的气,“阴”是指地体从太空吸入的气。也就是说,古人所讲的“天为阳,地为阴。”“天”是指天气,“地”是指地气。即气由诸天体释放出来为阳,这种阳气进入天体之后为阴。地体自身也是天体,天气进入地体之中为阴气,再由地体之中释放出来为阳气。这合二为一的气,即是阴阳之气。

3、所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从能量升降状态看,是以水象征气之降入收藏态-气入水中,以火象征气之升出释放态-气出水中。本质还是指的阴气和阳气。

如果从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看,火加热水,水化气,气含水火,是物质和能量混合体,不能单独存在。

4、治病就是纠偏

炎热的夏天,既有凉爽的西瓜,又有温热的生姜。夏天气升浮在上,如果升浮太过,则阳盛阴虚。食用甘寒之西瓜,有滋阴涵阳的作用。如果过食寒凉之物,导致气升发不畅,食用辛温之生姜,有助气升发之作用。夏天无论是吃西瓜,还是吃生姜,目的只有一个——守中平衡(既不能升浮太过,也不可升浮不及)。西瓜与生姜,一阴一阳,一为降之气,主降主体;一为升之气,主升主用。相反相成,各得其用。正符合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旨意。治病就是纠编——调阴阳求平衡。人体内气之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圆运动(循环变化为圆),既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如出现太过不及,则用药物对证模拟一个能量团,恢复圆运动之常态。

5、火生土

后天之气的生产,需要有充足的阳气才行。火为气升发之极态——阳气最充足阶段,故有足够的阳气供给脾胃,从而吸收水谷之气为人体所需之气。阳气在外为用-消耗,阴气在内为体-贮存。

6、五运六气

通天下一气耳,一气旋转,在天化气为风、寒、湿、燥、热(暑、火)五种无形能量-天气,在地成形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有形能量-地气。天气下降成五行,地气上升成六气(暑、火合一,成五气)。天地相交,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体之气的阴阳变化,直接受天地之气即五运六气的影响。所谓五运六气,实际上是指天地之气(能量)在不同时空的几种存在状态。

7、《伤寒之要》

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8、四象五味体用说+风水约言+病理浅说+ 病有进退——三七生


                                                      
                     四象五味体用说

五味入五脏,除中土之外,四方的金与木、水与火之间的味与所入之脏的“气”方向正好相反。比如肝,其本性是主生发、升散,向上向外,而它的味是酸,主收敛,向下向内,它的性与味的方向正好相反。实际上这里有一个“体用”的关系,脏之性属于“用”,而其所入体的味对其性是一种克制,克制太过也是一种“损伤”。同是一个酸味,既能补木之体,也能泻木之用,所以说“辛以补之,酸以泻之”(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实际上就是对“用”来说的。肺之性主收敛,而其味为辛,主发散,与肺之性正好相反。肺居上主降,体属阳,用属阴。这个阴之用主收敛,所以说“酸以补之”。酸味补的是它的“用”,不是补它的“体”。对肺之用而言,谓“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再说水与火,火之性本来炎上,但它的味为苦,苦主内藏,能坚守;水之性润下,而其味为咸,咸味外化,能软散。水性为寒,寒性主收敛坚固,但它的味反而主耎散(软);心性为热,热性主炎蒸升散,而其味苦,反而能坚守。性与味的性质互相为用互相补充。总而言之,就是心与肾、肝与肺之味能互补:金之味能补肝、补木;木之味能补肺、补金;火之味能坚肾,“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水之味能软心,“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这四味属于四象,它们之间有一种互补的关系。而土因其居中,不与四维同论,以甘味调和百药,温补四象。这与用药关系很大,如生脉散是补肺的药,桂枝是补肝的药,白芍是泻肝的药,麻黄是泻肺的药,肺虚的不能用麻黄,麻黄汤是泻肺之邪实,生脉散是补肺之正虚,但都不能缺少甘药以和之。

四时用药,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忌,随宜避忌,方得药力之益,不致有损,此事关系甚巨,不可不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正阳生阴长之时也。在卦为震,其象为木,下一阳而上二阴,阳气载阴外出,生发之象也。春气太过,则阳多阴少,水不涵木,风气内动,当滋阴以敛之,药宜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杞菊地黄丸之属,大忌升提发散助阳抑阴之品。春气不及,则阳少阴多,生发不畅,阴凝阳郁,郁久反生湿热,当助阳以升之,药宜当归四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之属,大忌清利湿热助阴伐阳之品。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正阳极阴反之时也。在卦为离,其象为火,外二阳而内一阴,阳极于外,阴精内生,味尚苦涩,长成之象也。夏气太过,则阳多阴少,发散无节,阴精外泄,汗出流离,当助阴以收之,药宜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麦门冬汤、生脉散合芍药甘草汤之属,大忌壮火散气助阳伐阴之品。夏气不及,则阳少阴多,乌云蔽日,地气冒明,神不能外达,头为之昏重,当益火以消之,药宜桂枝甘草汤,附子理中汤,桂枝附子汤之属,大忌敛阴泻阳之品。夏至阳极,忌用辛温,恐坏阳明阴反之合机也,阴盛者不在此例。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正阳杀阴藏之时也。在卦为兑,其象为金,上一阴而下二阳,阴气覆阳内入,收敛之象也。秋气太过,则阴多阳少,气反上逆,当助阳以开之,药宜干姜甘草汤、理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属。秋气不及,则阴少阳多,阳气不敛,金气从革,火气上炎,燥实乃生,当滋阴以敛之,合阳以降之,药宜生脉散、麦门冬汤、白虎加参汤甚或三承气汤之属,大忌助火刑金之品。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精气内收,正阴极阳反之时也。在卦为坎,其象为水,内一阳而外二阴,阴极于内,阳气内生,气尚微弱,归藏之象也。冬气太过,则阴多阳少,气机闭塞,阳气衰微,血气凝滞,当助阳以起之,药宜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属,大忌滋阴降火苦寒伐阳之品。冬气不及,则阴少阳多,藏令不举,精气外泻,扰动不安,当壮水以制之,药宜麦味地黄丸、肾气丸、滋肾丸、封髓丹之属,大忌扶阳抑阴之品。冬至阴极,忌用苦寒,恐坏厥阴阳反之合机也,阳盛者不在此例。

长夏土王,化生万物,当补气食精,谨和五味,忌泻阴泻阳,克伐耗散。

                                                             风水约言

风水之学旨在得气,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避风向水乃能聚气,此为风水指归。
人在天地之间,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乘生气则旺,乘死气则衰。死本无所谓气,气在则生,气不在则死,少一分生气即是多一分死气。聚气之所乃其所趋也,无气之所乃其所避也。如是观之,风水实为趋生避死之学,也即乘生气之学也。
天地之间,不过形势而已。阳化气,阴成形。势属阳,形属阴。势大则气散,形碎则气乱。是以势贵雄而不贵大,形贵整而不贵奇。以阳宅而论,贵在接天阳之生气。后(北)当有靠,可退守;前(南)当有道,可进取。左右当有荫蔽,可抵挡。左(东)处生发向上宜高,右(西)处收敛向下宜低,就宅而言皆当聚拢,不过左宜高于右而已。此其大势也。
至于宅之形则不宜乱,以方正稳当为好,以琐碎凌乱为坏。门窗乃其吐纳流通之道。贵在流通,亦不可泄漏。方位得当,五行顺生。生气入而不散,浊气出而不聚。如是出入循环,生生不息。居中之人焉有不生机勃勃者哉。

自注:(气)聚则成形(静),散则成风(动)。

流动之气为风,凝聚之气成形为水。

风水,就是研究风和水对气的影响。

风为能量,如人体之火,属阳,故,风使气散-阳化气;水为物质,属阴,故,水使气聚-阴成形。

                                                                    病理浅说

人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前后,上下,左右,内外……这些并存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阳就是那个能直接看到的一面,阴就是在阳的背后看不到的另面。正是这双方各自在不同的侧面支撑了人体的平衡,任何一面的过强或过弱都会造成整体的偏向。这种偏向作用于人体就形成了病态。病人对此偏向的感受也就成了具体的症状。

内经说:出入升降,无器不有。也就是说任何个体的生命都包括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出入升降言其功能,器言其结构,结构也即功能的载体。功能与结构都正常即为平人,也就是健康的人。如是病人,则不外或功能出现病态,或结构出现病态,或功能结构共同出现病态。

前面说了,病态是身体阴阳的一个方面出现了过强或过弱的倾向,造成了整体的失衡,无论从功能或结构上都可以做这样的划分。

先看功能方面,所谓阳化气,这个阳化气即是功能态,好比机器的动力系统,动力的长短强弱一方面取决于能源存储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能源释放的快慢。能源储备充足则动力持久,能源释放迅速则动力强劲。另一方面,过于释放则消耗大,自然难以持久。释放缓慢则动力偏弱,但相对会持续长久。人体的动力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先天禀赋不同,能源储备有多少之别,一方面是后天运用有差,输出速度有快慢之异。输出迅速就会显得很强,输出缓慢就会显得较弱。但过于输出者到了能源将尽之时,反而会突现衰弱。输出缓慢者反而因为持续长久,始终表现平稳。

输出为阳,输出太过的就是阳盛,输出不及的就是阳虚,助阳之药就是助其输出,助其输出自然就会减少储蓄。

储蓄为阴,储蓄太过的就是阴盛,储蓄不足的就是阴虚,助阴之药就是助其储蓄,助其储蓄自然就会减少输出。

人体的储蓄与机器不同之处在于:机器的储蓄不需要输出能源,灌入即可用,人体的摄入能量则同时还需要释放能量来转化,所以对人体就存在一个摄入与释放孰多孰少的问题。摄入大于释放则人体收入大于支出,有盈余。释放大于摄入则人体支出大于收入,有亏损。对于机器来说,只存在零件的磨损问题,不存在能源的转化问题,能源的转化也是由机器的结构所决定的。机器没有能源只是不能用,但不会报废。人则不同,人体如果切断能源的供应,零件就会逐渐坏死。人体的功能行使取决于能源的正常供应,能源与功能均不能中断,功能的正常决定结构的稳定。机器则只要结构稳定,加入能源即可行使正常的功能。人体是功能决定结构,机器是结构决定功能。这是人体与机器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正是因为人体的这种有别于机器的特异性,决定了人体的功能态的改变构成了人体阴阳偏向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注定了像修理机器一样偏重于结构性处理的方式不适于人体偏向的调整。也即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为内容的功能态调整,才是以恢复人体健康态为目的的医学的主要内容。

                                                                      病有进退
病有进有退,有深入,有浅出,此为定则。有时症状相同,性质则相反。熟知表里升降出入途径,及六经症状提纲,方能知出入,知进退,知症状的性质。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皆为错解。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病进病退,亦复如是。见症状即云排病,与见症状即云增病,皆是不求甚解,智者当免之。

9、五运六气诊疗法浅谈——千里独行客

五运六气,天干合化为五运,地支合化为六气。天之气下降,地之气上升。下降者为运,上升者为气。降者藏也,升者发也。阳发阴藏也。五运为静,六气为动。静者阴也,阴根于阳。动者阳也,阳根于阴。阴阳互根也。五运六气实为一气,其运行上下内外尔。五运不及者,降之不及,太过者降之有余。六气不及者,升之不及,太过者升之有余。运太过者,气不及,气不及则发之升之。气太过者,运不及,运不及则敛之藏之。运气皆太过者,实也,实则泄之。皆不及者,虚也,补之藏之。其法尽矣!言五运六气不足凭者,乃其未识尔!

10、传统医学中的”阴气“、”阳气“到底是什么 ——弦音醉舸http://www./thread/3375912#C3375912

《黄帝内经》中很多“阴阳”的概念是历法中的阴阳概念,但凡是描述人体自身的阴阳的时候,其含义是明确的:阴阳是指表里,阳气是指体表之气,阴气是指体内五藏之气。同一个卫气,当它循行于体表时,称为阳气,当它循行于体内时,则又称为阴气。所以人体之中并没有如同水火的阴阳二气,只有一气。人体一气流转,此盈则彼缺。当然,在外来因素或内生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出现彼此皆盛的状况,但这是病态,疾病已成,掌握住“一气流转”,便能知病机,知病机则治疗才可能有针对性。是谓“审机论治”也。
传统医学中关于人身阴气阳气的概念很明确:“阳气”是卫外的表气,“阴气”是五脏之气。

11、论任应秋阴阳五行观对现代中医发展的影响(摘录)——张 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

中医的阴阳理论与《易》有关,但又不同于《易》。《易》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中医的阴阳理论则在“两仪生四象”后独创性的提出“阳明”与“厥阴”的概念,从而早在《内经》成书年代便形成了中医特有的“三阴三阳”阴阳理论模型;并借用人类文明早期即有的房屋“门户”的开、合、枢来形象地描述“三阴三阳”的阴阳离合机制,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中医认为,随着三阴三阳开、合、枢机制的启动,天地自然及人体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便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升、降、出、入,而“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
  具体地说,三阳有一个三阳的开合枢,三阴有一个三阴的开合枢。三阳所主的阳门是生长之门,三阴所主的阴门是收藏之门。①阳门开启(为太阳所主),同时阴门闭合(为厥阴所主),则阳气外出、升发、释放,在自然表现出“春三月万物发陈”、“夏三月此谓蕃莠”;在人体则表现出体表温度上升、面红、汗出、运动、工作及“卫外为固”等作用。②阴门开启(太阴所主),同时阳门闭合(阳明所主)则阳气由升发外出转入潜降、收藏,自然界表现出“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水冰地坼,地户闭塞,阳气伏藏”;在人体则为静止、休息、睡眠、体表温度下降等,这就是人体在生理状态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和一天二十四小时内,生命体征及激素分泌周期性变化的中医机制。
12、三点两域学说_元阳道人_新浪博客  

学说为余行医二七年及余祖上几代人行医之结晶。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现象所遵循的规律。一个学说不仅揭示了生命的规律,而且诠释了一切疾病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为临床处方用药指明了必须遵守的规律。回顾余二十多年的行医历程,每遇疑难杂症,据学说之理,辩证论治分毫不差。其效果立竿见影,如鼓回声。今不吝发表之,愿能普度众生,予苍生以福音。

(1)中医术语表达:人处天地间,阴阳相生。合则生,偏则疾,离则亡。阴阳变化,不越“三点两域”。其一,平衡点,位居中央,阴阳相平,阴实阳密,身乃康强;其二,高能点,位居阳极,阳盛阴衰,阳已成结,阴已难行,难则异化,重出生命之象,夫一命不可两象,是以《内经》曰之关格,其命休矣;其三,低能点,位居阴极,阴盛阳衰,阴已成结,阳已崩离,离则阴死,死则死阴,是以《内经》亦谓之关格,然此种关格未出两象,故化之可愈矣。所夹两域,一曰高能域,位居平衡点与高能点之间,其疾化热,当凉而治之;一曰低能域,位居平衡点与低能点之间,其疾化寒,当温而治之。两极之外,伏梁是也,阴易治,阳难疗。夫世之所知者两域也,不识者两极也。今所示之,见者可夺天地之造化也。

(2)现代科学术语表达: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各细胞,各细胞器,各生命承载物质的生命现象,只能在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能级范围内存在,且一种生命现象一种能级,同一生命体内,不允许有第二种生命现象出现。有三个点是同一种生命现象遵循的框架:其一,平衡点,是保证本种生命现象都只能且必须在适于自己的能级上进行生命活动;其二,高能点,是该生命现象适应的最高极限,超过此极限,承载本生命现象的物质就会发生变异,出现第二个生命现象,这就违反了一个生命体内只允许一种生命现象存在的规律,那么在超高能点产生的第二种生命现象,由于迅速发展,便会吞噬第一种生命现象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引起第一种生命现象因匮乏物质和能量,而逐渐走向死亡;其三,低能点,是该生命现象适应的最低极限,超过此极限,承载本生命现象的物质就会停止其生化进程,变成一个没有生命现象的“物结(死阴)”,由于没有产生第二种生命现象,不违反一个生命体内只允许一种生命现象存在的规律,因此它只能影响第一种生命现象,不会剥夺第一种生命现象的生存,但当这种占位性“物结”侵占了第一种生命现象的重要物质和能量的运输通道时,也会造成第一种生命现象的死亡。夹在高能点和平衡点中间的域,叫高能域,引起的疾病以发热为特点;夹在低能点和平衡点之间的域,叫低能域,引起的疾病以怕冷为特点。治疗热性疾病,以降温为主,治疗怕冷的疾病,以补充能量为主。

(1)原理诠释:中医的根本理论是阴阳理论。《内经》中称阴阳理论是万物遵守的根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何为阴,何为阳?阴就是物质,阳就是能量。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能”不能离开了物质而单独存在,物质离开了能量也不复存在。一种物质,一种能级。能级决定了物质的结构和种类。当物质获得了新能量,处在新能级时,其结构会发生变化,结构的变化就是新物种的出现。比如,氢原子发生聚变时,释放了能量,能级发生了变化,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氦元素就这样出现了。这是原子能物理学已经揭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正是阴阳理论所演示的规律。

生命现象是承载生命现象的物质所表现的属性。不同的生命承载物,就表现了不同的生命现象。所以宇宙间的生命现象森罗万象。相同的生命承载物质,以其特定的结构组成了生命体。所以一个生命体内只有一个且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能级环境。如果有两个能级环境,就会有两种生命现象,这是违背了能级原则的。所以一个生命体内只允许一种生命现象存在。能级的振荡变化就是阴阳的失平,必然会影响到生命现象的生化进程,这便是疾病。能级的超级点变化,就会终止原有的生命现象,但只有在超高能点下才会出现新的生命现象。“三点两域”学说正是全面总结了物质、能量和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个学说可以说,解透了生命规律,展示了疾病的成因、进展过程和结果。一切尽在此学说的掌握之中,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尽在此学说的掌握之中。可以说《内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点两域”学说。

(2)应用诠释:“三点两域”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是全方位的。仅辨证论治而言,其一,它全面的、规律的解释了所有疾病的成因、进程和结果,并对疾病以能级为标准做了明确划分;其二,它给临床治疗提供了遵循原则,热性病当以凉药治之,寒性病当以温药治之,目的就是使阴阳平衡,保证生命现象赖以生存的能级环境趋于稳定;其三,给诊断及疾病预后提供了明确的判断标准。

(3)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形成和治疗:人们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是体内的占位性病变,为什么有的有生命现象,有的却没有?临床上把无生命现象的叫良性肿瘤,把有生命现象的叫恶性肿瘤,良性的切除后不会扩散,但不保证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东西,恶性的切除后仍然会扩散。西医和现代生理学认为是,人的正常细胞发生了癌变,癌变的核心是DNA发生了变异,变异后的细胞是永生的。变异的原因是某种外因(物质的因素)的影响,什么原因?正在探究,尚无定论。癌化后的细胞膜也发生了变化,失去了黏性,出现了脱落,变成了游离态,随血液流动,在哪里着床就在哪里繁殖,这就是扩散。外因怎么会促使DNA变异,机理不清。今后科学的任务就是探究这个机理,认为只有探究清这个机理才能解开癌症这个可怕的迷。这就是余在《前言》中所讲的:西医的探究模式决定了它只能顺向思维,顺向思维把科学引向了深入,引向了微观,引向了错综复杂,但这往往是一个迷宫,使人迷惑。“三点两域”学说,是逆向思维的产物,它从源头上找到了成因:细胞中DNA的变异,原因不是别的,正是能级超出了高能点,促使原承载物质——DNA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种类,表现出了第二种生命现象。第二种生命现象不是永生的,只是它的分裂等级和速度大于第一种生命现象的细胞的分裂等级和速度,它自然要吞噬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导致第一种生命现象因匮乏物质和能量而逐渐走向死亡。搞清了这个成因,我们恍然大悟了,治疗方法便简单了!那就是“撤能”或“降能”,使能级降到高能点以内,第二种生命现象只能死亡,不会再发展。有些方医把恶性肿瘤和瘀块混为一谈,说什么以毒攻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是治疗此类病的有效方法,这是大错特错的,不懂科学的。其实肿瘤治疗切忌活血,因为活血可以促使脱落的癌细胞在身体里随血液流动,从而加大了扩散的程度。治疗方面的医案,随后另辟文章再行公布。

良性肿瘤是某组织内的能级,降到了低能点以下,原承载生命物质的生化不能进行,只好形成一个“死结”,即没有生命现象的肉瘤,肉瘤这种物质就是中医讲的“死阴”。“死阴”是相对的,绝对的“死阴”是没有的,因为没有能量就没有物质。西医手术虽然切除了肉瘤,但由于能级没有回升,难免日后会再出现同类的东西,当然肉瘤的形成过程很慢,好像给人的感觉是不再复发。正确的治法是,切除肉瘤之后,再温药回阳,提升能级,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有些占位空间小的肉瘤,根本不需要切除,用温药提升能级,“死阴”便可重新具有生命现象。关于这方面的医案,另辟文章公布。

总之,“三点两域”学说,解透了生命现象,揭开了良性、恶性肿瘤的秘密。从此,人们再也不用为此病而担忧,它不是绝症。人体内不存在绝症,本学说可以解释并治疗所有的疾病。

————作者:张敏宁(元阳道人)

自注:高能域,阳盛如夏,太过则热;低能域,阴盛如冬,太过则寒。治病养生要“守中平衡”

                                                           解密二:《伤寒论》辩证的原理是什么?

     《黄帝内经》曰:阴实阳密,邪不可干。就是说一个人阴精充实,阳气密实,阴阳相平,任何邪气都不可能侵入人体。换句话说,纯粹的外感病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病邪,都是在内伤的基础上进入人体的。设想两个人相伴而行,突然天气鄹变,风雨交加,温度下降;结果不是两个人都罹患外感病:一人有恙,一人安然;说明有恙者,自身虚弱,这叫内伤,安然者,自身强壮,这叫无内伤;可见六淫不能使人疾,内伤才是招患的主因;而且再放大统计面,此环境下,罹患外感病的:或伤风,或伤寒,或伤湿,或伤温,不一而同,这个事例说明内伤不但是招患的主因,而且还决定着招患什么病邪。这个事例是毋庸质疑的。它说明外感病的发生是以内伤为先决条件的。

    不仅如此,而且内伤还决定着外感病的发展路线。还是上边的例子。我们变换一种统计方式,用分类法,会发现:有的人外感后,经治疗很快就痊愈了;有的人病情则继续发展,发展的路线因人而异,即在临床上出现了种种变证。为什么同种环境会引起不同病症,而且病症的预后和转归又因人而异?追究其因还是内伤决定的。这就是《伤寒论》的辩证原理:人先有内伤,后才可外感六淫;内伤是六淫侵入人体的窗口:阳虚的,伤寒;阴虚的,伤温;气虚的,伤风;湿困的,伤湿;津亏的,伤燥;外感病形成以后,其发展仍按内伤路线进行。此结论,还可以用一个实验作说明:取同样大小的玻璃砖和土砖各一个,分别放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水盆中,水不会侵入玻璃砖内,却侵入了土砖内。此实验说明:砖受水的侵蚀,不是由水决定的,而是由自身决定的。水在砖体内的传播,仍然由砖的密实程度决定,疏的部位水可以进去,实的部位水难以进去。六淫对人体的侵入也是这样:无内伤,六淫何以侵入人体;六淫在人体内的传播同样也是这样:正气盛的部位病邪不能侵入发展,只有正气薄弱,即内伤的层面才是病邪侵入发展的部位。所以,在外感病中,病情只有沿内伤的路线预后转归,绝没有什么按经表里传、越经传、横传、逆传的现象和道理。两千年来,后人对《伤寒论》的注解,可谓汗牛充栋,可惜都未得仲景真意,解错了。仅以太阳病层面罗列展示原理如下:

    太阳伤寒病:每一脏腑的阳伤,都会引起太阳经经气中的阳削弱;此种内伤型机体,寒邪易于侵入,形成的外感病初期是太阳伤寒证;若久治不愈,便会沿着内伤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出现或脏寒或腹寒的病症;治疗大法是扶阳祛寒。

    太阳伤风病:每一脏腑的气伤,都会引起太阳经经气中的气削弱;此种内伤型机体,风邪易于侵入,形成的外感病初期是太阳伤风证;若久治不愈,便会沿着内伤路线进一步发展,出现或脏风或腹风的病症;治疗大法是补气祛风。

    太阳伤湿病:每一脏腑生湿,都会引起太阳经经气中的燥湿功能消弱;此种内伤型机体,湿邪易于侵入,形成的外感病初期是太阳伤湿证;若久治不愈,便会沿着内伤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出现或脏湿或腹湿的病症;治疗大法是扶正利湿。

    太阳伤温病:每一脏腑的阴伤,都会引起太阳经经气中的阴消弱;此种内伤型机体温邪易于侵入,形成的外感病初期是太阳伤温证;若久治不愈,便会沿着内伤路线进一步发展,出现或脏温或腹温的病症;治疗大法是滋阴清热解毒。

    太阳伤燥病:每一脏腑的津伤,都会引起太阳经经气中的津气消弱;此种内伤型机体,燥邪易于侵入,形成的外感病初期是太阳伤燥证;若久治不愈,便会沿着内伤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出现或脏燥或腹燥的病症;治疗的大法是养津润燥。

    我举《伤寒论》中一个例子作说明。

     桂枝汤证——小建中汤证。桂枝汤证(12条),小建中汤证(105条),《论》中不在一处排列,但却演示的是脾气损伤,脾失运化,阴液供奉不上,造成太阳经经气中的气消弱,不能固护阴液而自汗,失去抗风邪能力,引起的太阳伤风病的发展路线。因脾气损伤,引起太阳经气中的气消弱,招致六淫中的风邪侵入机体,初期形成太阳伤风证;若巧用桂枝汤,病情就会就此痊愈;若未经治愈,便会沿着脾伤的路线发展,形成脾风证,即小建中汤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心中之所以悸而烦,是因为脾脏气伤,风邪乘虚而入,束缚脾脏经气运转,脾失运化而致;治疗大法是建中气益营气。

    《伤寒论》每一条都是鲜活的例子,仲景是在不厌弃烦地淋漓尽致地演示他辩证的原理。而且此种原理把病因·病机·治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医家只要掌握了这一原理,病家就像是你设计的机器,你的诊断和治疗还能有错吗?

   13、 三七生回复“到底什么是气”

阳化则为气,动也;阴成则为精,静也;作用则为神,知也。其实皆一物耳,不过一元盈缩之也。

自注:知止说:经方用药,只在助人元真通畅,知其盈缩,即气之升降出入之机,即开合枢之机,用药以助之,使一气周流无碍。

由上可知:气聚成精,精散为气。盈缩即聚散,聚为精,静态也;散为气,动态也。聚散正常,盈缩无碍,寒热不显。散而盈,则出外升降正常;聚而缩,则入里储藏备用。

气聚则精增气减,精散则气增精减。精气比例随机体变化而处于变化之中,但聚太过则寒-脏腑功能偏弱,散太过则热——脏腑功能偏亢。

聚散由火-精气转化取决于火的大小——火大则精散为气,火小则气聚成精。少阳负责把火开大-精散为气,少阴负责把火关小-气聚成精。此即智叟所说的——“水气热”玻璃球“炁元”模型。火神所说的阳主阴从,其阳指先天相火-元气(人与身俱有的化气本能,其作用如发动机,其多少亦如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非指阳气,阳气是先天之火加热后天之水所产生的混合气。

精如存款-阴,太阴、厥阴表示存放地;气如现金-阳,太阳、阳明表示流向;少阴少阳负责存与取(阴阳转化)。

所谓阴阳平衡,是指精气比例,即存款与现金的比例适度。调气,就是调阴阳气之比例,恢复脏腑正常功能。

精多气少,宜取——助阳(用阳药使火开大)化气-阴转阳;精少气多,宜存——助阴(用阴药使火关小)成精-阳转阴。

精气为一物之阴阳两态。气散成风主动,气聚成形主静。

由上推论,所谓补,即是通过调气来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从而增强脾胃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物质能力。

补阳与气就是增强肺心胃的化气(释放能量)功能,补阴与血就是增强肝肾脾的成形(收藏能量)功能。

                                                           热盛则肿-----运火载水

                                                                 作者:中医武将

其实学医到了一定程度,无需什么“考据”。太素,素问,黄帝岐伯也得讲理。这句话不管有多少解释,最终就是一种解释----“那就是离不开阴阳两头走”。不管两千年以来任何所谓名家易佬,他们的东拼西凑的抄袭解释,都是没有我的表达直接了当,------既运气学也是运水学。行的是火,载的是水。水性按现代科学解释就是“热胀冷缩”,若按阴阳来说,水也是一种阴寒静顺的物性。水少则润下不利。那么,“热盛则肿”这句话正好说得是“运火载水”中的火盛,跟随我打开六十四卦,我有更详细的讲解这一景象。肿是指运火载水之涨此肿为水包火之肿,所谓不包不肿,此之谓也这种结构是与“寒盛则浮”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夫寒盛者,水则凝,凝则孤阳不入不入则浮,浮多入少,浮少入多。是为“否”“观”遁“之象也。即所谓”热盛则肿“碧如“水不足”火土合德之肿是也。木不及,子火来复之肺肿。各个癌细胞的肿胀,也可表明这种热涨,是古人不说肥胖减肥而曰肿,此之谓也;是古人不说寒凝而说痛,痛者是寒凝阳不通。疼是寒凝阳不入。疼痛之细分,初学不可不明也。
                                                           太极图解意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即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太极中,并在太极的主宰下运动、变化、发展着,并且以旋极为其运动形式,以“中气以为和”的圆融为运动品质。 
    太极图是线条最简洁、图象最简单的图案,同时她又是最博大精深、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它是可以概括宇宙本源的道○生德一、道无生万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万物的宇宙万生万有的模式。太极的表象形式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太极的品格就是德一。无极大道所生出的太极,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象数理气)的物质表象复合体。大道○化生出的德一,是一种无形的高级光气能量物质,是生育、滋养宇宙万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结构、运动的主宰。一个简单的太极图,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及其发生、发展、运动的自然规律性。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聪明慧智! 
       太极图是对事物运动和结构成因的图解,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太极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阴阳两个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个太极结构模式。
     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表明这两部分既是一个互根互生、不可分离的整体,同时又是相互分立、各有其属性的相对独立体。 
     3、太极图的两个独立的阴阳鱼各有一个小鱼眼点,即阳鱼中有阴鱼眼,阴鱼中有阳鱼眼,表明任何事物结构中,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因子,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鱼体还是鱼眼,都又是相对独立的。
     4、太极图圆形的含义:一是圆形图边,就是无极,就是道○;二是表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和运动,都是圆形的,而且是循着各自的圆轨规则而运转着;三是表示万物运动都是以旋转为基本运动形式,而且具有顺转与逆转的双向运动。四是表示万物的阴阳运动是以德一为主宰的“中气以为和”为法则,因而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流畅与圆融,万物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则意味着万物的消亡。   
 5、太极图的对称性:太极图的整体结构均衡对称,表明它的体征是一个稳定的结构,维持其稳定的基本保证,就是太极中德一能量是中和之气,驾驭着阴阳两侧的运动始终是均衡的、平衡的、稳固的。同时,阴阳两者又是相对独立的体系,阴中生阳,阳中生阴,既对立又统一,双方均衡的互抱为一,处在平等的结构地位。 
     6、太极图圆周内部的对称含义:说明太极圆四周蕴含着四象,即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仁、义、礼、智四德,德一(即厚德信土)居于中心,主宰、平衡着四方、四季、四德,表明了太极的运动是平稳的、有序的旋转运动。
     7、太极图的阴鱼和阳鱼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的生、长、成、坏、亡,完成各自的一个自然规律性,循环不已,永无停歇。而且这种运动是有正反两个方向性,顺生与逆返,显示太极图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8、太极图阴鱼和阳鱼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着阴和阳在旋转中的强弱互相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各有对方的鱼眼,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显示了太极内部阴阳的互生互克,互相制约,以及阴阳两种能量由小到大的可变性,同时又有由大到小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变易之理。
  
         以上所述仅是概言,太极图有无限的含义:但她的主旨纲领是德一能量的主宰、驾驭性,在德一的演生、调控下,才产生出阴阳二元性、三生万物性、四象五行性,以及她的简易性、不易性与变易性;同时表现出她的圆周结构性、运转圆规性、旋极双向性、均衡对称性、中和圆融性、相反相成性、互克互生性、变易互动性等等特性,举不 胜举,意难尽言,唯在以心去悟,感而遂通。所以自古以来《易经》又被称为“心易”,其理即在此也。
                                                    我个人对阴阳的理解

                                                           作者:两兄 

有人说阴阳是虚无缥缈的胡扯,不得要领。阴阳是对事物的性质的一种测度,最初也只是热冷快慢光暗之类简单的区分,你要觉得太简单,那好,看看到中医中的应用,却是比较深刻了。中医中的阴阳依然是相比较而存在,但整体来说,一般地,阴指有形之物,阳指无形之能量。换一种说法,阴指具体的肉身脏器,阳指由该脏器发出的功能。说肾阴虚,指肾脏的组织构成有缺陷,说肾阳虚指肾的功能不够,好比发电机,阴指发电机本身(的盈亏),阳指发出来的电的多少。这个就要有点哲学高度了。
                                                                中医真髓

                                                           作者:中医行者
医理论博大精深,但继承发扬中医又必须从此入门。中医理论与古代哲学息息相通且与道学关系甚密,故从道家真言开始论之。

        道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语被多位名家解释但未见真论。余不揣浅陋释其意以供他日反省或同道斧正。

        一、二、三不应该理解为简单的数字顺序,应该理解为宇宙间气的三种不同存在状态。

        一  的状态是阴阳不分的混沌状态。此时没有上下内外左右先后的区别。也就是气的一元状态,此状态是一过性的。

        二  的状态是是在一的状态下变化出来的状态,此时宇宙间的气有了区别,可以区分上下内外等。是气的阴阳状态。

       三  的状态是阴阳交合状态,阴阳交合可生万物。

       从以上理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阴阳归元是重生的开始。

       2.阴阳对立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3.阴阳交合是生命正常存在的基础

四季与太阳的真实关系

在中学的自然地理中,认为一年四季是太阳光照的情况造成的,太阳照了,所以天热了,太阳远离,所以天冷了,其实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形成主要是地球本身热量外敷或内敛所致,太阳只不过是个外因而已。如果主要是太阳光照的作用,为什么赤道上的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

张三丰说春夏是地气外敷上升导致,秋冬是天气下降地气回收导致
自注:热则能量释放-阳化气,冷则能量收藏-阴成形。热使气血增加,冷使气血减少。药物的寒热之性,对气血的影响是热胀(增)冷缩(减)。热水泡脚原理,就是通过外热(热水)来调动人体自身气血到达脚部,水温越高,到达脚部的气血越多。但物极必反,当体内温度超过人体正常温度时,人体就会排汗散热,以保持体温恒定。如果泡脚时间不长,温度不过高,达到接近出汗时,有降火功效——引火归元作用。

外部温度对人体自身能量(气血)的调节,一定要适度。温度过高,热则散;温度过低,寒则凝——正气变成邪气。

能量如兵,药如令牌。令牌调兵,前提必须是要有兵可调。兵少宜守——三阴病,兵多可攻——三阳病。
tq

悠然生:这个叫六爻卦,最下面红色的是阳爻,代表阳气,上面中间断的叫阴爻,代表阴气【寒气】。阳气从最下面升起来,代表地热上升,代表人体热能肾气从地下升起。地热蒸发水气上升,身体热能蒸发体内寒气上升。所以出现内部的寒气出来,但还没有出到地表,只是加热的过程。立春雨水季节,阴阳平衡,都是三条,力量相持,寒热等量。一到惊蛰,阳热之气就突破寒气地表的束缚,出表了,水气上到天上形成云,云层交触,引发雷电,于是惊蛰打雷。其它依次类推。大家结合节气的气候更加清晰。
雨水季节的出现,就是地热上升蒸发水分所致。在人开始排寒到皮肤,在自然,冰雪融化,最冷的时候。
卦象是能量【热和水】的变化,节气是能量外显的现象。

十二消息卦图——红色就是阳气的代表:阳爻,从地下往上升
看整个圈,就是整个人 窗口最大化打开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规律,无形,以象示之,则为有,有即有一,此一为“气”;一生二,气分为二,为寒热,是一的不同说法,本质还是一;“寒”“热”为名,何以为用?热则升,寒则降,此为用,合而为“升降”,“寒”“热”“升降”即为三;万物莫不由“寒”“热”“升降”衍化二来,故,三生万物。三为无,万物为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体的疾病,自在有无之中。故以“有无”之道自可解万病。
    
                                                                  略说阴阳——圆行

       中医里最难弄懂的是阴阳,而阴阳在中医里也是生杀之本。如何理解阴阳呢?
我认为,阴阳是能量的一体两面,人能够活蹦乱跳,是因为有能量啊,有供应人体能够生存的能量。那么阴阳呢?阴是能量收藏的状态,而阳就是能量释放的状态。只有阴阳能够平衡,人体才能没有问题。如果阴胜阳,那么人体就会出现收藏的状态过了头,而阳胜阴,就会出现释放的状态过了头。
收藏过头,能量不能释放出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而释放过头,能量就会过多放出来,能量就会减少。只有两者相互制衡,才能不使能量要么太小气要么太大方,恰好的维持人体正常的需要。
所以无论是哪种病,都要从最根本的问题入手,观察能量的流动,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且不论是哪种病,一般来说要从脏器、经脉来观察。也就是要观察脏器、经脉的能量的收藏和释放是否正常。
举个例子,尿道结石,看来应作为结石来治,下一些利尿的药,不过我用这些方子,用了许多,效果不明显。后来,我觉得患者嘴唇有些暗,应是血气不足,于是就有六味地黄汤和一些利尿的药放一块,结果就强多了。
又如类风湿,如果一味用祛风去湿的药,我想效果也不定明显的,我后来用归脾汤和一些去湿的药,作用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所以中医,要从阴阳的角度来思考,要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病,不要分割,只看一两个现象,不从根本来看问题。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伤寒例第三》云: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又云: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个人理解如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者,盖春夏之时,天气温热,人之体表因之而热,人体为减温散热,血运、水运多集中于表以散热发汗,血与津盈于此则拙于彼,故体内之脏器尤其是胃肠,其血与津不足则多因之虚寒,故宜养其内之阳也,故古人有春夏吃姜之说,盖欲姜之温热助胃肠之血运、水运也。《经方实验录》中云: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又云:桂枝汤实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要方。即谓其为治夏季感冒最有效之方,其原理亦根于此,而临床见夏季轻易即感冒者,亦多为胃肠虚寒之辈,可反证之也;反之秋冬之时,天气寒冷,人之体表因之而寒,人体为增温保热,血运、水运多集中于里以生温去寒,故体内之脏器尤其是胃肠,其血与津聚于其处,故多因之积热,故宜养其内之阴也,故古人有秋冬吃萝卜之说,欲萝卜之清热攻下以清胃肠之火、去胃肠之燥结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人身之阴阳互为功用,阳无阴则亡,阴无阳则脱。阴主内而藏精,而阴中之气,乃常亟起以应乎外,所以在内之津液血液,才能达于皮表口鼻。阳主外而抗外邪内卫阴精,故阴精始能为固也。又阳气内走以促动生发阴精,阴精起亟外运以生阳气,互为依赖。

                                                阴阳能量一体两极的意义

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含有二的一。阴阳能量就是含有阴阳的一,或整体。

阴阳能量是含有相反两极的一个整体。它的一体两极性说明阴阳是相对的和相背的。

阴阳是相对的,因为在任何存在内的阴中都有阳,阳中都有阴,阴阳常是一个整体。

男人属阳,女人属阴。男人内也有阴性能量,女人内也有阳性能量,而男女又合为一体。

***
***
***


阴性能量是向心的,吸引的,合一的。阳性能量是离心的,排斥的,分二的。

具体而言,阴性能量是接纳的,固内的;阳性能量是给予的,发展的。

男女成家之后,男人出外发展事业,女人即使也出外发展事业也肩负家庭的担子。

男人的阳性能量发展事业。而局限的阳性能量到达极限便折回走向自己的阴性能量。

男人的阴性能量吸引折返的阳性能量促成阴阳合一。这是男人如何由外而内的模式。

***
***
***


男人的阳性能量折返之后再出发所进行的活动便是把自己给予家中的女人。

这样与自己的阴性能量合一之后的阳性能量把自己给予家中女人就叫做真爱。

真爱在于阴能的接纳加阳能的给予。没有接纳的给予不是真爱。

女人也是一样,她的阳性能量活动到了极限便折返与吸引自己的阴性能量结合。

女人阴阳能量结合之后对男人表示的爱就是真爱。所谓真爱不一定就是大爱。

***
***
***


阴阳能量由分而合所形成的旋转就是生命的展现,也就是爱的展现。

人的爱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人怎样爱自己就怎样爱他人。人的生活也就多么丰富。

由阳性能量造成的分的现象是阴阳能量自然旋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阴阳能量是一体的,故其存在是相对的。阴阳能量是相反的,故其活动是相背的。


阴阳能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基于其与无限能量的联系而本质上须臾不离,一方面则在有限界展现暂时的分或合现象。所以才有阳能站在阴能基础上或不站在阴能基础上两种情况。阴就在阳内,阳就在阴内,阴阳能量就是左右摇摆,或确切地说,分合摇摆的一个能量。一个能量无论怎样摇摆,不能不是统一的,一致的。 
                        

                             水寒土湿---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大体理解
                                            作者:wangcheng15

最近学习黄先生的四圣心源。四圣心源中,作者基本上每个病,都会归纳为水寒土湿。中气左旋右转而生脾胃。脾半升而生肝木,全升而生心火。胃半降而生肺金,全降而生肾水。所有,木火金水其实都是由土变化而来,是土的不同状态而已。此论先天也。
   心火上炎而生热,由肝木升肾水以济之,则心火不热。肾水寒,由肺金降心火以济之,而肾水不寒。肾为水脏,内含真阳(命门火),上升而化肝木,再升而化心火。故肾中真阳为心火之本。心为火脏,内含真阴,下降而化肺金,再降而为肾水。故心中阴液为肾水之根。如此而火中有水,水中有火,火不热而水不寒。人体得以生长。此论后天也。
   而百病之所,皆由土湿,土湿因为水寒。故治病之大法,在于培土泻湿,温水祛寒。药多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干姜、附子温水祛寒,桂枝以达木郁,半夏以降胃气。此大法也。
   四字总结:抑阴扶阳。

一网友:肾为水脏,内含真阳(命门火)。其真阳是指先天之火吗?
              心为火脏,内含真阴。其真阴是指心中之后天阴液吗?

wangcheng15 : 真阳指人一身之火,可以理解为先天之火。真阴指后天阴液。你理解的对。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解

阳生阴长——阳热增加,水化汽升于上呈太极白鱼。

阳杀阴藏——阳热减少,汽化水降于下呈太极黑鱼。

此即玻璃球太极炁元水汽热变化模型文字解说。
古人所说之气,有时指水与热能合一之汽-水蒸汽,有时单指化水为汽之热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