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亲子关系的全面技巧》

 兰黛公主 2012-04-29

一、 第二章《协调亲子关系的前提认识》中说到:

 家长对孩子有很多责任,它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力,让孩子成长后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中地位。让孩子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先要帮助孩子培养出一个自我的意识:有了“我”才能对自己负责任,有效地照顾自己。此外,除了帮助孩子增添能力,也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在并不完美的世界里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乐。

 父母光用语言灌输给孩子这些概念是不会有效果的,父母只有自己必须先有这样的心态和意识、语言和行为,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些重要的道理。

我的感受: 确实是,我们的教育是要为孩子将来的人生负责,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远些。将来的路很长,要让孩子自己走好,我们不可能一直在他身边。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帮助”,不是“要求”、“给予”。我们的孩子现处在人生的起始阶段,扶着孩子走一段,慢慢地,我们就要放手,也必须放手。

 

二、第二章《协调亲子关系的前提认识》谈到“亲子关系10个基本要诀”是: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所有的行为背后必有其正面动机。

6.有够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凡事总有至少3个解决方法。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在第三点中的说明: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语气、说话模式对他说话,会有最好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表明你说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我的感受:真是说得太好了!想想我几次和女儿的冲突,真的是由于我想表达的意思和女儿听下来的感受不同造成的。说话交流,要时刻观察听者的反应,要调整说话的内容,改变讲话的方式,尽量达到最好的效果。其实我们自己工作中也要沟通,情况也很类似。

 

在第九点中的说明: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

家长代孩子所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照顾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的态度、自律、自信和自尊,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我的感受:孩子有问题时,我们要“慢一拍”,等等他,看他如何做,或者等他发表意见后,我们再讨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有时就会“忍不住”出手,抢在女儿前面。现在看来,我要“示弱”,站到女儿的后面去,让她冲在前。

 

三.在第二章《协调亲子关系的前提认识》中谈到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模式时说到:所以,每当孩子带着问题来问家长改怎办时,家长最能够帮助孩子的回答是“你说呢”3个字。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而只会引导孩子自己解决他的问题。

   我的感受:记住了,“你说呢”。

一.第四章《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

 (一).要做成功的家长,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同理心来对待孩子(同理心是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并且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

  我的感受:家有高中生,我越来越感到和孩子交流是门艺术。尤其碰到负面情绪时,真的要慎重处之,不然,很容易矛盾升级,事与愿违。

 

(二).丹尼尔高文(Daniel  Goleman )在《Emotional  Intelligence》(我们这里简称为“EQ”)一书中指出,能够妥善地认知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起智力(IQ)更能保证一个人在人生的各方面,包括家庭关系和事业上的成功与幸福。

  

   (三).EQ是情绪智能。

很多人认为情绪的来源是外界的人事物:“他一开口就骂我,我当然生气!”“事情老是不顺利,我怎么能开心?”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一句话或者一件事对一个人(每个人不同)的影响,就像是这句话这件事被抛向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有一个外壳,所反弹出来的不同方向代表了不同的情绪。反弹方向既然决定了情绪,那么什么决定这外壳的弧度呢?外壳所包容的东西才是关键,那些东西是这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三种东西就像网球,而那外壳就像是布袋一样:网球的多寡与位置决定了布袋的外形与弧度。简单地说,就是你对一些事情本来的一套看法决定了你的情绪。

我的感受:是呀,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来看,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同样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因此,一个人的内心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很重要的。既然这样,我们要培养孩子的EQ,就从这些方面着手,引导孩子能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或者更辩证地看到问题的实质。

我和高一的女儿,平时我也主张她可以和我进行“学术辩论”或“问题探讨”。 她自认嘴上功夫了得,说话不饶人。很多次下来,其实我知道她看问题确实有点追求“片面的深刻”,看不起“肤浅的全面。”而我们自己这么多年“打磨”下来,往往形成了“较全面地”看待问题的价值观。这样我们和孩子所谓“代沟”的就显露出来了。如果大家都有同理心,能够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能站在女儿的立场来看待,女儿能想到我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的原因,那很多时候我们就能较快地达成一致,每次辩论、探讨都能成为互相学习的机会,那收获就大了。这样的交流无疑是融洽的,那冲突和问题就能得到避免。

    EQ是情绪智能,它的定义包括两点:

A.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

B.运用“同理心”去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即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在最基本的概念上,同理心是感觉别人情绪的能力。

 我的感受:EQ我们常称为情商,现实生活中、工作中的很多事情上体现出情商比智商重要。在同理心的支撑下,我们看待问题,就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所想所为,说出的话别人听着也很顺耳,这样,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语言的魅力真是无穷啊。

 

  (四)EQ型家长处理他人情绪的方法共有4个步骤:接受、分享、肯定与引导、策划。

    EQ型家长愿意教导孩子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表达负面的情绪,并且设置规范去控制不适当行为的限度。

      在“分享”中,这个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在“肯定与引导”中,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觉不是问题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觉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因此,家长的职责是对行为而不是对期望设定规范。

  在“策划”中,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就要询问他想得到些什么,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孩子最后会领悟到:“现在我知道自己感觉糟透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

  我的感受:家长的引导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关键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跟孩子说效果是最好的,或者说我如何找到最好的语言去跟孩子交流?我想能让孩子接受是起码的;能产生他内驱力是成功的。可以学一些别人的经验原理,可每个孩子又是不同的,还不能一一照搬。我真觉得自己内涵不够啦,要好好学呢。相信这句话:“家长的视野有多远,你的孩子能走多远。”孩子有啥问题,先问问自己,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才造成孩子这样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