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捏面人”传承者---杨伟

 厦门捏面人 2012-04-30
开栏的话

  捏泥人、吹糖人、草编、手绘年画……他们是靠着一身绝活儿走南闯北的民间艺人,他们也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手头的绝活,曾令我们如痴如醉。

  然而,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传承这些民间艺术的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家,也在历史的嬗变中几近湮没。

  “没有历史与记忆的城市是可悲的”,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活态文化的“地上文物”,如何拯救挖掘、传承弘扬、保护开发,值得我们关注和行动。今天,在一种日益重视民间文化保护的氛围中,我们开辟《寻找民间艺人》专栏,试图走进这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们,了解他们的绝技绝活,探寻他们的艺海人生,希望尽绵薄之力为珍惜、保护民间文化鼓与呼,进而借古开今,让民间文化之花开得更加灿烂绚丽。

  如果您恰巧是一位民间艺人,或是关心民间艺人的生存,关注民间文化的传承,请告诉我们。我们的电话是0552-4034444;邮箱:4034444@126.com。
 
 
 

  

  五颜六色的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辅之以塑刀灵巧地点、切、刻、划,仅10多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圣诞老人就脱手而成,交到记者手中。

  12月14日上午,在一间稍显简陋的员工宿舍内,记者见到了主动约请本报采访的民间艺人———年轻的面塑艺术传承者杨伟。高高的颧骨,凹下去的眼睛,有着典型的南方人特征。一问之下,果不其然,广东韶关仁化县人氏。

  

闯荡广州街头拜师学艺

  “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杨伟对面塑“情有独钟”,缘起于在广州做酒吧调酒师之时。那是1999年夏末,18岁初中毕业的杨伟怀揣梦想,到广州闯荡。闲暇之余,街头一位老艺人的捏面人绝活吸引了杨伟。每到节假日,杨伟就跑到面塑艺人摊位,一看就是大半天,直到老艺人收摊。

  看多了,心痒想学。可老艺人不愿意教,理由是“年轻人没有耐心,不教。”几次软磨硬泡之下,老艺人答应以有偿方式授艺。凭着执着与灵性,杨伟很快出师,捏出的面塑有模有样,让老艺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摆摊卖艺才知“这口饭不好吃”

  捏得好不好?要有人认可才行。此时,恰巧老艺人“移师”别的城市。杨伟自觉技艺在身,动起了念头,也学师傅样去街头卖艺。

  说干就干。递辞职报告,添置家当,杨伟的面塑摊在广州大街小巷支了起来。当年,广州各幼儿园门口和各大公园,都曾出现过杨伟摆摊的身影。

  等真正开始依赖面塑技艺来谋生的时候,杨伟才深刻理解了啥叫“冲动是魔鬼。”靠摆摊,一天只有几十元的收入,仅能勉强糊口。更要命的事,广州的城管好像偏偏和他作对,几乎是天天打照面。“真晕,是真的晕了!”杨伟只有硬着头皮和城管玩你来我闪的游戏。

  这种“打游击”的卖艺生涯持续了一年多,杨伟撑不住了,上岸重操旧业,干起了甜品师的行当。

  终难割舍呼吁更多人关注民间艺术

  虽然不卖艺了,但爱好依然割舍不下。杨伟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面塑技艺上,讨教各地面塑大师,上网查资料,在模仿中寻求创新之路。

  “这些面料都是我自己配的,颜料也是我自己调试的。”杨伟告诉记者,面塑以捏童话卡通人物、花鸟虫鱼居多,捏真人的少,众所周知,写实是最难的。“写实将是我面塑技艺追求的目标。”杨伟指着案头一个自己的肖像面塑作品,自信地说。

  “看到一些老手艺慢慢失传,感到心里很不安。”杨伟谈及主动约请报道的原因:“希望能借媒体多多宣传,帮助一下还在从事各种古老民俗手艺的民间艺人,真的不希望人们以后只能在记忆中寻找那失传的民间艺术。”到蚌埠工作有3年了,杨伟依然干着老本行———甜品师,但对面塑艺术痴心不改。“将来,在蚌埠或某个城市,或许会有一个‘杨伟面塑馆’”。31岁的杨伟,依然像当年闯荡广州一样,胸怀梦想。


 
 

  链接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