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为“面花”“花糕”“礼馍”和捏面人等,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源于东方食文化之精髓,以基本食材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艺人捏、搓、揉、掀,并借助于工具进行点、切、刻、划等塑造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追述我国的面塑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资料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的场景。尤其是春节,从腊月到正月十五,很多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做礼馍、蒸包子的习惯,或用糯米粉或面粉加彩后,捏塑成各种小型人物、花卉、动植物等,供人们食用或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来表达友好的情谊。 在陇南市的成县,当地一直有制作面塑的习俗,也出现了一些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他们置身民间,师从父辈,代代相传,使面塑制作技艺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成州面塑已于2017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80后的安秋平,出生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关镇高旗村,与面塑相伴已有30多年了,安秋平从8岁就开始接触面塑了,他爷爷在当时是专门从事面塑的街头艺人,安秋平介绍说:“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总是挑着担担在学校门口或者庙会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摊,爷爷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面塑小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也对面塑产生了兴趣,随后就开始向爷爷学习面塑技艺。由于他喜欢做面塑,在他初中毕后,就去了成县职业中专烹饪班,开始系统地学习面点制作和现代美术课程,他虚心求教,为今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后来安秋平为了提高面塑作品的艺术性和品位,又走访了全国各大流派的面塑艺人,通过不断探索钻研,将传统的面人制作技艺和现代美术思想与技法相结合,在继承父辈面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博取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安秋平说:“学习面塑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之前是觉得好玩,捏一些简单的造型,后来开始接触捏人物,才知道有多复杂,最难的是人体的比例和神态,把比例做好,才能捏出比例合适的人物骨架;把神态把握好,做出的面塑作品才能更加生动逼真。” 安秋平擅长人物和花鸟的塑造,他向小编展示了许多自己的面塑作品,其主要有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花鸟三大类。神话人物如西游记、八仙过海、四大天王、福禄寿等;历史人物如杜甫、关公、四大美女;花卉如牡丹、玫瑰、山、石、草等。其中《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是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 他的作品大的可以达到七十多厘米,小的仅有两三厘米。经过他的巧手,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像是活了起来。一团面,经过他的“把玩”,被赋予了“生命力”。安秋平介绍:“面塑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我现在主要以创作与陇南民俗文化、历史人物有关的组合性文创产品为主。” 近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加之制作成州面塑作品步骤多而繁琐耗时,制作出的面塑作品经济收入低,影响了当地民间面塑艺人的积极性,大多数艺人放弃此种手艺出门打工去了,仅剩安秋平一人还在当地从事面塑制作。 ![]() 安秋平作为成州面塑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使“面塑”这一民间技艺能传承下去,他现已招收多名学生和弟子入师学习面塑技艺。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社会文艺和非遗展演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推介面塑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为保护民间艺术做着自己的贡献。 ![]() 安秋平多次参加相关艺术活动并多次获奖,2014年荣获“陇南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7年他带着“成州面塑”参加在敦煌举办的“丝路记忆”甘肃省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及参观者的一致好评;今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陇南市还为其专门举行了成州面塑作品展。 花儿(新城花儿会)之晏三妹 晏三妹,女,1967年生,农民,临潭县羊沙乡新庄村人,优秀花儿歌手。近年来,在多次省、市花儿演唱大赛中获奖,在广大群众中有口皆碑。由于多年来她在“新城花儿会”上卓越的贡献,被评为“花儿”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