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鉴赏

 聽雨軒sjh 2012-04-30
诗词鉴赏
一,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境是群体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某种氛围,传达出诗歌的情感。 意象+意象=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 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例如: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 意境:这些意象组成了凄清苍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 二,古诗中常见意象集释
  1,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 采薇) 杨柳 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 长亭 )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 月亮 鸿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 鸿雁 登高。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 登高
  3, 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 梧桐 芭蕉。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芭蕉 流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流水 猿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猿鸣 斜阳。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斜阳
  4, 抒怀类意象 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素雅、淡泊、高洁清高 B,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冰清玉洁 C,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松柏:孤直坚强 D,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竹:虚心、有气节、坚贞 E,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F,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禅:餐风饮露,品行高洁。
  5, 爱情类意象 A,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 B, 莲。 (与“怜”谐音)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 朝乐府《西洲曲》 )
C, 连理枝、比翼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
  6, 战争类意象 A, 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 : 憔悴老边州。 ” B, 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 《书愤》 :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 C, 楼兰。 “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D, 羌笛。 (胡笳、琵琶)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范仲淹《渔家傲》“浊 :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 三、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 雄浑壮阔 苍茫辽远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恬静 优美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萧瑟凄凉 四、答题步骤 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C,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一般表达式: ,表达 一般表达式 “本诗通过描写……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了……的感情。 ”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特别提示 例:
  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请分析本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月落夜深,繁霜暗凝,栖乌鸣啼。朦胧夜色中,江边 的枫树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雾气茫茫的江面,渔火星星点点。泊舟枫桥的旅人卧听远处寒 山寺传来的钟声。 (景) 全诗营造了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 (境) 写出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分) (4 【参考答案】 :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衰败景象,表现伤 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 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其实是有区别的,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作者抒发感情是通过客观 景物的描写,在《画堂春》中,作者抒发感情除了通过客观景物的描写,还借助了抒情主人 公的动作、神态等描写。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论点 ??的形象) ; (
  1)什么形象(即答出形象特征:该诗描写了一位?? 论证 (
  2)形象的特征简析(用诗歌中的依据剖析证明这种形象特征) ; 结论 (
  3)形象的意义(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心志等) 。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白居易陆游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陆游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赠汪伦》《送友人》 《别董大》 《送杜少府》 、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王昌龄高适岑参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李清照秦观李商隐 A,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 起离别者的愁绪。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 : 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杨花” “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 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 ”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B,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 《雨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把伤心、 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 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C,燕子: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 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兴亡之感) 。 四,语言层次:我们在高考考查中应重点分析以下方面:
  1、 动词??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 ①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 腰。《哀江南》孔尚任) (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 、 ,其妙处就在“剩”虽 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 , “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 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 “怨”字明显运用拟人手法,即是曲中情,又是吹笛之人。 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 惊 “溅”“惊”二字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 ④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 撼 “蒸”“撼”二字具有夸张色彩。 、
⑤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光 疏 ( 看这句诗, “湿”言“光”“疏”言“影” , ,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 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 ,这个 “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 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 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 (环境孤苦,可达人心)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脉脉绵绵,写得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细 ③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 ( 忽 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 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 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 特殊词 ⑴叠词:其作用不外乎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强调。如: ①“杨柳青青 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 青青 ②“千门万户??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 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⑵拟声词:有的本身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其作用有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 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①“帘外雨潺潺 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 《浪淘沙》 ” ) 潺潺 ②“无边落木萧萧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萧萧 ⑶表示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作用只有一 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青青。 青青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
  4、 整体评估: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诗词风格有豪放婉约之分,诗曲何尝不是。专用 鉴赏术语有以下几个: ①激越豪放 ② 清婉秀丽 ③ 用语华丽, 极尽铺陈之能事 ④ 用语平易, 含义隽永
  5、 语言结构上,有时倒装,倒装一般起强调作用。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山前。 ”
  6、 语言结构上,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有镜头感,是电影语言。如: “一骑红尘妃子笑,杨柳岸小风残月。 ” 五、内容层面。 主要是指从内容上把握诗词。 高考大纲要求学生能把握诗问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 说 明不会在这方面出艰涩难懂的作品,要学会“抓点”和“术语” 。 a) 注意景和情、物和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①借景抒情 ②托物言志 ③感物伤怀 ④情景交融 ⑤以情驭景⑥以景显情
  2、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①借古伤今②借古讽今③今昔对比④怀古 伤今⑤怀古伤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3、 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殊意义,诗词中出现了,要把它们特殊象征意义作 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如:松、竹、梅、菊花象征人的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 人;鸟象征自由等。

  4、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 明显,如: 《扬州慢》中姜夔化用杜牧诗句。
  5、 蕴涵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还有一种说理诗,这种诗蕴含的道理只要学生 稍微点出而已, 特别应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 在苏轼、 陆游、 杜甫的作品中常见。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朱熹的《观书有感》 、陆游的《游山 西村》 、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 六、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的把握。 a) 意境及思想感情:⑴意境主要术语??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 率、自然、风趣、平淡等。⑵思想感情有时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扩展、深入; 感情渐起波澜。 b) 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c) 修辞:与其他文体中一样。 ①比喻??为更形象生动。 ②拟人??事物人格化。 ③反问??强调(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④夸张??强调和突出。 ⑤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的外在形式美。 ⑥呼告??表达感情更直接。 学生要做的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有一点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 有“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 。 d) 多角度欣赏: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七、补充层面:要有三注意 a) 注意题目:有的本身具有提示性。如: 《春夜喜雨》《在狱咏蝉》 、 。 b) 注意作者:考试一般选择最能代表作者主创风格的作品。 c) 注释:是诗词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这是出题人给你的提示。有的介绍写作背 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 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 那是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八、诗歌鉴赏步骤
  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 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 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 “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 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 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 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 “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 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 “去年燕 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 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 “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 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 “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 “晓风” “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 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 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 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 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 。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 例如, 李 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 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 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 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 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 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 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 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 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 : 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 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 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 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 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 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 想感情。
  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 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 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 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 ,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 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 ,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 后期的词《虞美人》 ,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 ,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 ,白居易的诗《草》等。 (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 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 年全国卷的第 12 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 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 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 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 、 (点氛围) ,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析情感) 。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 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 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 年浙江卷第 16 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 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阐运用)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 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 ,表露了作 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
  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 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 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 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 。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 、 ,景中带情,含 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 享乐(列例证) 。一样“忧” ,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 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 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 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 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 。 、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点情境)
  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 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 年辽宁卷第 16 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头: 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思 结构)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 年浙江卷第 16 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 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 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 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 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 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 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 、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 、 、 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 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 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 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 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 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 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 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 为虚; 具体为实, 抽象为虚;眼前为实, 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 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 ,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 煜的《虞美人》 ,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 ,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 夜又东风(实)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实) ,只是朱颜改(虚), ” 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 ,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 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 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 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 二字是全诗的线索, 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 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 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 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 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 “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 所写之景的“冷” “暖” ,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 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 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 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 心情。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 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 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 、 “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 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 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 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 了对友人的思念。
  5.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 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 “落” “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 “落”给“泗水”以动 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 “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 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 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 ,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 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 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 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7.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 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 : ” 《飞燕外传》 ,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体轻,能为掌上舞”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 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 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 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8.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 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 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 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 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 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