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苹果

 幽梦 youmeng 2012-05-01

金苹果  

2012-04-28 12:51:53|  分类: 随想杂谈 |字号 订阅

 

金苹果 - 丁香树 - 祭坛丁香树

 

吃晚饭的餐桌,几乎成为学业忙碌的孩子,和我们交流的唯一平台。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心理测试:当你的身边有大象、狮子、猴子、狗、和孔雀时,一旦你陷入困境,最先抛弃谁。

我略微思考了一下。我愿意最先抛弃孔雀。依次会是狮子、大象、猴子。最后我留下了那只狗。

等待女儿公布谜底,我为自己的选择大感意外:原来,孔雀代表伴侣、大象代表父母、猴子代表的是儿女,狮子的指代被忘记了,可我独独留下了代表朋友的狗狗。突然觉得这样指代的荒唐。这是多么荒诞不靠谱的指代。

孩子批评:妈妈,你干嘛要丢掉孔雀呢?它最弱小,最需要人类的保护。

那一刻,我为孩子的善良纯真热泪盈眶,也为自己的自私暗自羞愧。是啊,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测试里,很多人首选会丢掉孔雀,因为它对于我们几乎用途最小,人类的劣根本性的自私,总要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寻求筛选自己的需要,恰恰会忘记那些依附与我们,需要我们保护的柔弱者,往往忽略了对方更需要我们。  

我也开始沉思自己的选择:我为什么留下一条狗呢?因为它在所有动物里,最接近人类的智商,也对主人充满依偎和忠诚。我的灵魂是那样渴望依赖一份灵魂上不离不弃的偎依和温暖,这就是我选择的理由。

但我抛弃孔雀,正好揭示了自己自私天性:我们总是从自我需求出发,去寻觅爱和温情,恰恰忽略了付出的必要。

其实在选择抛弃的一刹那。我还是犹豫了一下:孔雀在人们心灵深处,仅仅只把它当成美的象征。美丽过剩和而情感不足的东西,有时可以掩盖弱化生之本质的属性。它太过空虚,让人没法感觉到真实的存在,所以很难引发人类的坚持与同情。

而我选择丢弃狮子大象的时候,却又奇妙的回归与现实:它们无需我的保护。自己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抛弃它们,可以因它们自身的强大,消弱抛弃者的内疚心理。我们很容易同情弱小,但却很难同情茁壮与顽强。其实大家,全都需要精神的支撑与偎依。

抛弃猴子,它只是貌似人类,我不喜欢和自己长相接近,但行为举止却本质不同的东西,那会让我觉得怪诞。

这些微妙的心理波澜简直太奇妙了,它几乎把我给迷住了。这多像一个人生的暗喻: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而我们的一生都在为它去既定意义。好让自己有充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为什么美最容易被人忽视和抛弃呢,因为它不属于生物本性,是人类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因此很多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它的虚假和失真。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刻,人们往往会选择最实用的东西。那么美对生命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它真的是空洞的吗?

人生最终会走向空无,对于我们是永远无法拒绝的疼痛。那么我们的生命里又有什么值得去坚持的东西呢?我们需要赋予生命一种庄严的意义,才能要我们的生命勇敢的存活下去。

美就显现出它巨大的能量。我们在用美赋予生命所需要的庄严和神圣。终于,我们设法以规则的方式,使整个世界变得严肃起来。我们用婚姻把爱情变得严肃起来;我们用爱情让“性”变得庄严起来;我们用怜悯让贫穷变得庄严起来;我们用虚荣让财富变得庄严起来;我们用价值,让人生变得庄严起来…….

我们就这样,用人们最容易抛弃和遗忘的美丽,来装点世界的每一份空无之痛,摆脱生物本性的赤裸和人类情感上的冲突与尴尬。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庄严”的活着。或活出自己的庄严。这就组成了多彩的社会。

尽管我们在规则里,干尽荒唐的事情。就因为那是属于集体的荒唐,使得我们个人的荒唐显得那么和谐与合理。

我们就这样,为各种各样的选择找到可以严肃坚持的理由,让它们按照固有的模式稳定下来,并让多数人接纳和接受。大家心甘情愿的走在共同的一条道路上的时候,大家觉得如此的安心。我们此时是人,而摆脱了那只行为怪诞的猴子。我们感觉,自己是一个人了。其实,我们以杀死一份本真作为代价。

哲学的赤裸,其实并非是在抛弃美,而是一种构建起来的庄严遭到另一种庄严的践踏,美顷刻被破碎掉,产生的对人生的绝望。在美的碎裂之处,人的尊严惨遭践踏。从而为了在建一种“活之庄严”而发出的一种讨伐与抗争。本质却是为了找回被人类丢掉抛弃的美感。

多数的时候,我们为了不让自己变成世人眼睛里的猴子,我们努力的保持某种公众认同的平衡。因为我们害怕人类用打量猴子的眼光来打量我们自己。尽管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是一只猴子。但我们必须接受那种残酷的改造。就连孙悟空那样的圣猴都不能例外。

而文学,恰恰是一只没经改造的原生态的野猴子,需要那样的本真与鲜活。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规则和崭新的严肃区域。让生命找到另外一种非常规状态,别具一格,更接近生命本质文明和人性化的,让自己更有尊严的活法。

多数时候,写作者自己,单纯的像一个孩子。就是那只不通世事的野猴子,会是社会权利金钱的淘汰者。但,也恰恰是保留了这样一份纯真,那一份质朴的人性让他们作品充满了温暖、质朴、迷人的魅力。

然而,生活太过艰涩,它逐渐的要我们陷入温情麻木的习惯之中。我们逐渐眼睛之中只剩下一个狭隘的自己,贪婪而理直气壮的向生活索要自己需要的东西,往往会忘记自省:我付出的到底有多少?谁也不再对于自己的获得抱有歉意,眼睛很容易会向外无限扩展世界;很难会向内,向自心来审阅自己。也因此有了太多抱怨,对自己的“得不到”充满了委屈。

看到网上很多的诗歌,越来越铿锵机械与冰冷。我始终不能理解:是怎样的视觉审美,把诗歌陷入没有美感的骷髅境界,我不喜欢那样突兀着的太过生涩和冰凉的东西。

缺乏一种从容谦和的表达,就缺乏了一种从容融入的智慧。我始终觉得那是一种太过年轻激进的表达方式。那种可贵的融入,其实是一种充满思考磨练的平和与质朴。只是可惜,在当今的网络诗歌中呈现的少之又少。也许和年龄有关系吧,表达者可能大多很年轻。

但还是突然产生一种抵触和厌烦情绪:诗歌语言一定要用一柄剑才能显现它的力量吗?其实那样缺乏美感与浪漫的表达,并没显现该有的成熟。

语言的力量应该显现在思之深度,表达之从容之上的,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才是可贵成功的表达。

感官上抒情并不可耻,也不可怕,恰恰是一种美丽的生命本真体验:我始终觉得,人类该有一颗丰富而柔软的心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本质应该比别人更加善良和敏感,应该比常人更能领略美、发现美,从而发挖掘美感才是正常的状态。

  在我们的童年,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纯真和美丽的世界,他们的纯真就是上帝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他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美丽和纯真赋予他们自然的单纯与善良,要他们用毫不带偏见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和世界。他们善良的和玩具娃娃对话,为一只小鸟的死亡真诚的伤感落泪。

不是他们善于寻找美好,因为美好就那么自自然然的存在于他们纯净的心灵里。那份善良毫不做作。让人觉得温暖与亲近。所以,孩子们个个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艺术家的天生易于感动的特质。

不知道是什么,要我们成年之后,丧失了这样一份本真。丢失掉了这种最为可贵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是世界缺乏了美,而是我们日益落满尘垢的心灵,拒绝了美丽与温情。

我始终认为,一个能发现美的灵魂,一定会是丰满、善良、多情、浪漫易于感动的。一个连美丽也感知不到的人,一定是冷酷而又可怕的。一个缺乏美感的民族,一定是冷漠、自私、可怕而又无情的,是一个绝望而没有期待的民族。

我突然觉得自己在某一刻,撩开了艺术家的神秘面纱。每一个对艺术充满拥抱的生命,灵魂里肯定藏匿着对生命真正的关爱和悲悯以及体恤。那无关造作,而是源自于天性。

   我想我对哲学产生的反感源自于迷误,其实哲学不是狰狞的代表,它也可以睿智平和的角度来体恤生命,体恤人类的苦难。他们用上帝的眼睛发现了海底世界的秘密。可以用更加温和充满美感的笔触,用一种更加柔和包容的姿势来宽恕生灵。从而达到宽恕自我的目的,来解救自己的灵魂 。(从一些朋友身上感悟到的) 

  人生有一种姿态最为可贵,那就是从容谦和。那需要一种度量、气度和修为。我们常常会在极度的失望、愤怒、忐忑焦虑之中丢到从容。冲动的结果会让一个人在自己清醒的时刻感到深深的汗颜。

   当我终于可以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候,那一刻我的心感动而柔软。因为我知道,自己终于活回了本真。这对于我自己,多么的重要。

每一个文学家的成就,必然建立在一份极度的痴迷和狂热之上。每一个文学家,都有着为艺术献出生命的炙热。只要能够表达,就有了坚持一切的勇气,将自我浸透在生活的大熔炉里,真挚无憾的体验生之真诚与炙热,用忘我的姿态来拥抱生活,感知生命,书写文字。

尽管有的拥抱姿态并不一定正确。需要琢磨与调整。但是,写作者们所作的任何一种努力,都是在为书写在筑建一座堤坝——思之堤坝,写之堤坝。

但,我始终觉得,“美”是永远不该被人类抛弃的东西。它是上帝赠与我们整个人类的一枚糖果,一个可贵美丽的金色苹果。在你人生干瘪而艰涩的日子里,可以给人安慰和活下去的激情。可以要你在一无所获的人生之旅中,充满期冀和温情的看待世界,宽恕自己,原谅他人,与社会和解。用一颗温暖宽厚的心灵,来照耀脚下的道路,和前行的人们。

我自己此刻,也正为自己又找回了这个金色的美丽苹果,而泪流满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