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杨:一碗馄饨口碑好

 苏迷 2012-05-01

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老一辈们说:“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在苏州,夏至吃馄饨则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苏州人历来爱吃馄饨,大街小巷里的不少餐饮商家都推出了馄饨生意,其中最出名的一家要数绿杨馄饨了。

馄饨有大馄饨、小馄饨之分,按馅的种类又可以分成“全肉”、“菜肉”等。位于碧凤坊的绿杨馄饨总店出售的主要是大馄饨,品种有菜肉、银鱼、虾仁、三鲜等多个品种,食客们则爱吃“全肉”居多。虽说是全肉馄饨,但一点也不腻人,因为馄饨都沉浮于爽口的清汤里了。这个馄饨汤可是大有学问,要做到淡而有味、鲜而不腻,又能够色泽清亮、透明见底,需要讲究一番火候的。

据绿杨馄饨的总经理俞钮贤介绍,绿杨馄饨的汤都是用鸡骨、鳝骨、大骨头等熬制而成。 吃馄饨的文章主要在汤上面,吃一口玲珑剔透的馄饨,再舀两勺晶莹的清汤,感觉是多么的惬意。馅也重要的,就拿绿杨的馄饨来说,卖相好看,肉馅就不能放太多,毕竟只是点心,充其量“填填饥”就可以了,也不能都是瘦肉,否则口感会“木”而不糯,馅略微肥一点,整碗馄饨就到了极致。配以切得极细的鸡肉丝和鸡蛋丝,以及翠绿的小葱,宛如一件艺术品。

绿杨的一碗馄饨为什么能行销数十年?俞钮贤说,绿杨馄饨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特别吻合苏州的小桥流水、垂杨倒挂的意境。

原来,绿杨馄饨店的由来还有一段典故,相传清朝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下榻苏州沧浪亭,清晨在水榭长廊漫步偶尔看到河边垂杨在微风中漂浮,一派春色景象,心旷神怡。乾隆帝酷爱书法,随手提笔一挥绿杨两字,赏给苏州抚台,抚台如获至宝,命名工巧匠制成匾额,悬挂在抚台府中,作为镇府之宝,世代相传。到了嘉庆年间也即1805年,苏州有一儒商,在阊门外拈鱼墩开设一家小吃店,请当时抚台取名。抚台正巧观赏御笔绿杨二字,便随口道出。当时因不敢盗用乾隆御笔,特请当代苏州有名望的书法家书写。开张后,竟一炮打红,生意日益兴隆,财源天天广进,特别是一碗馄饨名响四乡八镇。到了1962年,苏州饮服公司在观前闹市中心北仓桥北局重建绿杨馄饨店,生意好得出乎意料,不管男女老少,到了观前街都会吃上一碗绿杨馄饨。“鼎盛时期,一年下来,消费者吃过的馄饨碗可以从苏州到上海排个来回。” 俞钮贤笑着说。

一碗绿杨鸡丝三鲜馄饨,厚皮,大馅,清汤,还撒着几缕细细的鸡丝、豆腐干丝,蛋皮丝,卖相好,吃口佳。汤清如水,不带一丝面粉的浑浊,又不失其鲜。馅心松软,有酱味,揉合了多种风格,依旧吸引了爱吃馄饨的消费者。

作为一家老字号,如果仅靠一碗馄饨闯市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年代难免会有危机感。不过,绿扬还有美味值得推荐,如半紧酵蟹粉小笼。半紧酵,意思就是微微发酵,介于发面与硬面之间,不温不火的天然,十分有韧性,既保持了口感,也有一定的硬度,汤汁不易流出。入口轻吮,蟹的鲜,加之酱油的厚重和白糖的清甜,从牙齿和舌头中掠过,有一种唇齿留芳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