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梅“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

 liubaoliang 2012-05-01

书梅“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古诗文教学的自身特点,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的“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即泛读——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研读 。本文介绍了“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及操作,并以《蜀道难》课堂实录为例,具体阐述了诵读法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诵读   泛读   精读   研读    自主    合作

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文教学,一方面提高古诗文的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古诗文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的“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

一、“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理论基础

1、朱熹的诵读法: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十分推崇诵读法。

宋代朱熹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朱子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读书有六条,其中有一条曰“熟读精思”。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人名)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子这里的“诵”。其实也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他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首先“必须成诵”。而且对“诵”他还作了如下阐释:“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体解释道:“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

综上所述,诵读法朱熹所赋于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地位,朱子后的教学论集都把“诵读”写进教学规范中。

   2、叶圣陶诵读法:熟读成诵,宣读吟诵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法推崇备至。他认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这段话表明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他还分别指出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 叶老特别强调“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另外,他还把文言的吟诵与白话的吟诵作了区别。文言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这就是说吟诵是有一定的曲调的。白话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朗诵。不难看出,叶老把诵读法分解成了“宣读”和“吟诵”,这实际上是将“诵”和“读”,用表内容的“吟”和表形式的“宣”作修饰,使其成为更具体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其本质上讲,叶老的不同提法与古代所提的“诵读”没有太大区别。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叶老对“诵读”作用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自己的学习上,而且还扩大到宣讲上,因此,叶老提出了文言的“吟诵”还要“畅发读者的感兴”,这种“畅发”虽不同于“白话吟诵”,但它还得通过“调子”表达出来,即强调有感情的诵读。

3、新课标倡导:泛读、 精读 、研读三位一体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明确提出: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4)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5)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6)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新课标倡导泛读、 精读 、研读三位一体,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4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加德纳尤其注重“智能情境性”,即学生通过对环境的探究,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就可获得现实情境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即提高了自己的智能。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言语运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学生在反复诵读时,他的感知、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起作用,从而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5、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概念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完全理解,意义是在互动中建构的。尤其是母语的学习,不只是靠“学得”,更主要是靠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利用各种传媒资源(语言训练素材)“习得”。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通过诵读、合作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感知、理解语文,调动积累,从形象感知达到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使学习能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地进行。

6、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应是主动的信息吸收者,人脑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的。学习者以长期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断,并且借助于自己头脑中长期贮存的知识和信息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而学习者对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的把握,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正是以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课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新知的合理建构,提高自己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含义

在研究前辈诵读法的基础之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我总结了三段六环节诵读法,在开放性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从而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泛读相类的美文导入新篇,明确目标;通过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协调学生眼、口、耳、脑共同活动,同时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逐层感受、领悟古诗文独特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之上,纵横扩展,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开放性阅读中,通过研读写作来扩大阅读视野,加深阅读深度,促进语文素养的生成。

三、“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步骤:

基本流程:泛读——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研读

操作步骤:

1、泛读——他山之石:推荐美文+集体诵读+灵活导入(约7分钟)

这一环节,我和学生为其取名曰:他山之石。每节语文课前,都由学生轮流从《文摘》等报刊中推荐一篇美文,并领着全班泛读。这篇文章在某一方面(比如主题、题材、写法等)与要新学的课文有关联,集体读完后,领读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某一方面作鉴赏。教师根据此文的某一点巧妙导入,亮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选择适合的美文是关键。学生选美文的过程就是泛读与精读结合的过程。通常学生要找到一篇与要学新文相关的美文,他可能要泛读五六篇,甚至还要多;选定一篇后,他要对这篇美文精读,从而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课上展示,与同学们共享。这个工作由学习小组轮流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的积极性。

而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课前并不知道学生要读哪篇文章,而课上又想借助这篇文章导入新课的学习,所以教师课前也要对近期的《文摘》等刊物仔细研读,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快速的思考怎样导入。可以说,“他山之石”本身就是师生共同的提前思维过程,是对新课学习的预热的过程。

利用泛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将课下泛读与课上精读紧密相连,加强了师生的思维交流,提早使师生入情入境。日积月累,充实了学生的头脑,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成为师生学习语文的必需。

2、精读——含英咀华:展示成果+自主合作+探究深化(约30分钟)

利用课堂展示成果,解决文本基本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实现音读(正字音、明句读)和意读(疏词义、通句意)。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进行情读(抓中心,诵其情)、悟读(抓细节,赏特色),实现对文本的探究深化。

在这一段中,展示成果是基础。学生展示的是自己预习成果,要想在课上展示,课前预习必须深入、有效,这无形中对预习起到了督促总用。展示的过程既是自我肯定的过程,又是成果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确定合作探究重点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补充与延伸。最后要将这些基础知识落实在诵读之中,因为诵读的过程,本就是质疑与释疑的过程,这一层次的诵读也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蓄势。

合作探究是关键,而问题的创设与小组的自主合作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1)抓好问题的创设:

创设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问题要有针对性;

问题要有启发性;

问题要有有序性;

问题要有探讨性;

问题要有现实性;

2)巧用小组自主合作:

先自主再合作。独立思考是前提,自主诵读与独立思考是合作前的必需。诵读的过程,就是自我质疑与释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为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

合作探究是关键。对所提出的的问题,经过了小组成员的自主思考,每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通过小组讨论集中智慧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强化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结建构是升华。通过讨论后的相互交流,个人及小组的总结,笔录员书面形成文字,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对重点相关段落的不同层次、不从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揣摩、质疑、探究,诵读的过程就成为了感悟与升华的过程。

利用展示成果,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从而夯实了基本知识;利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在精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作品特色,从而熟能成诵,增强感悟能力。

3、研读——玉琢成器:总结反思+当堂训练+拓展研读(约8分钟)

在精读的基础之上,教师适当总结提升,学生结合学情反思收获与不足,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当堂过关。通过拓展,实现知识与能力飞跃。在此基础上针对篇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可以就作品的作者、写作特点、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或某一细节等等进行课下拓展阅读,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从而在开放性的阅读中,将阅读与写作,课上与课下紧密相连。

利用研读,师生共享成果,重点突破,并且以此为基础,纵横扩展,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开放性的阅读中,扩大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既是知识的灵活运用,更是能力的提升。

四、“三步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蜀道难》课堂实录

1、【泛读导入·明确目标】

生:推荐集体泛读《文摘》美文《唐诗里的中国》,并作鉴赏。

师:唐诗作为中国文苑里的一朵奇葩,以大手笔书写着一个时代。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幻灯片1请大家齐读一遍。猜一猜写的是谁吗?

(生齐答:李白)

师:对。他就是诗仙李白。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寻李白》。(板书:李白)。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李白的诗,请大家调动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李白。(幻灯片2

(生说)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来感受一下李白的艺术魅力(板书:蜀道难)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完成以下三个目标:(幻灯片3

1、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品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情感,鉴赏浪漫主义手法。

3、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请同学们读一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逐个实现。

(生读)

2、【精读深入·展示合作】

【音读   意读·课堂展示】

师:《蜀道难》是一首长诗,里面有许多重要的文言知识,大家已经根据学案进行了深入的预习,好,现在咱们先请各组代表展示预习结果。(幻灯片4

(学生展示、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师:好,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本文是诗歌,诗歌的美是读出来的,大家集体诵读,注意读准音、读准句,将这些重点字词句落实在原文中。

(生读)

【情读   悟读·合作探究】

师:好!大家读得很流畅。诵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口诵文字,心悟情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要想读出情感,必须抓住诗眼,分析意象,从而达到鉴赏特色的目的。那么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诗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结合具体段落,分组有感情的诵读,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幻灯片5
 
生:分组合作探究.

(1357组探究一叹,246组探究二叹,8910组探究三叹。合理分工,资源共享,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深入探究)

生展示:1:先读(有感情的诵读整段)-----主旨句“上句下句”------内容、情感

             2:抓意象,抓手法

      师依次板书:情感:                            

                  手法:   神话传说       借景抒情       夸张想象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跨越时空

师小结:基调:雄奇豪放

师:好!在体会情感,品味手法基础之上我们集体诵读,读出感情。

生诵读。

师:好!声情并茂!我们在音读与意读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含英咀华,品味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魅力。而诵读的目的是熟能成诵。现在3分钟的时间,同学们自由读,挑战背诵你喜欢的段落。(幻灯片6

生:诵读、背诵。(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诵展示)     

3、【研读拓展·全面提升】

师: 同样写送别,同样是送友人入蜀,同样写蜀道,同样运用神传、夸张、想象等手法,诗歌《送友人入蜀》却呈现出了与《蜀道难》同中有异的风采。现在咱们来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幻灯片7

生读《送友人入蜀》,小组合作比较鉴赏。

小结:《送友人入蜀》抓住了蜀道崎岖不宜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写出了山的突兀、陡峭、高耸。同时也强调了“芳树”、“春流”等秀美之景,突现了蜀道的奇美,风格清新俊逸。两首诗虽然出自同一位诗人,但由于意象不同、情感不同,所以展现的风格也不同。

师:同样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各有千秋。李白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不是我们这一节课、鉴赏了这一首诗就能研究透的。李白是一部很厚的书,我们很难一节课读完。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引导同学们走向李白。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方式,继续研究李白,完成一篇小研究论文《我心目中的李白》(不少于1000字)。(提供参考书目)(幻灯片8

五、“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学习效果

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对朗读作了这样的说明:“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朗读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技巧。朗读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宋灏江先生在《古为今用,贵在取舍》中曾这样提到诵读:“这种方法是先人们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表现,诵读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增强语感,陶冶情性。”而“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将泛读、精读、研读融为一体,通过诵读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准确地抓住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统一的规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下去,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更主要的是获得身心的愉悦,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并非仅仅要求在语文课上读读背背,而是抓住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文化积淀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诵读为主线,在开放性的阅读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精讲点拨,选择精彩段、篇熟读成诵;学生通过诵读去体味领悟文本,增强语感,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等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朱熹,《训学斋规》,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瑞才,《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