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毁家诗记考辨》题言 王映霞(1908—2000),名旭,以字行,杭州人。1926年浙江省立女子师范毕业后,即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之温州中学)附属小学教书,并任幼儿园主任。12月18日,北伐军在福建战场全面胜利,进驻福州。福建军阀周荫人败逃闽北,声称将占领浙南。温州民心惶惶,居民四处逃散。王映霞与时任浙江十中教师的孙百刚先生夫妇,一起自温州乘海船逃往上海。王映霞与孙伯刚夫妇原是杭州同乡,因与共住上海马浪路(今马当路)尚贤坊。此时郁达夫也正在上海,因到尚贤坊拜访孙伯刚,而与王映霞邂逅。在郁达夫的诚挚苦恋感动下,王映霞答应了郁达夫的求婚。郁达夫当时是一个有妻室儿女的人;其妻居浙江富阳郁达夫老家,名孙荃。 从此,开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与一位奇女子的长达十多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郁、王结婚12年后,1938年12月,因胡文虎的邀请,郁达夫偕王映霞南下新加坡,郁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王映霞也拟在《星中日报》副刊部主编“妇女版”。1939年3月5日,郁达夫背着王映霞,在香港陆丹林主编的《大风》旬刊上发表了《毁家诗纪》(七言律绝十九首,词一阕,并加注释体“记事”),称王映霞在浙江时,接受当时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37万港币而“失身”。王映霞在新加坡看到《大风》旬刊上的不实之辞,立即展开反击,先后在《大风》旬刊上,刊登了《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对郁达夫进行抗辩,夫妻遂至解褵。在夫妻争吵、协议离婚期间,郁达夫在新加坡相继有两场恋爱(阿娇小姐与联军电台播音员李晓英)。移居印度尼西亚后,为了潜伏抗日,开了家酒厂,化名赵廉,与当地华侨小姐何丽有结婚。王映霞回到重庆,由国民政府前外交部长王正廷牵线,与招商局钟贤道结婚。郁、王的恋爱、结婚,及至离异,在当时轰动了海内外。 时至今日,有人仍据郁达夫的《毁家诗纪》,指责王映霞“红杏出墙”;有人则认为郁达夫《毁家诗纪》所言皆为向壁虚构。 笔者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古今诗人情感心态研究”,列有《郁、王之恋与婚变研究》一题,对于《毁家诗纪》中所言王映霞拿了许绍棣37万港币和所谓“失身”之事,深感疑惑,以为有必要加以深入探究,还事情以本来面目。自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材料收集与整理,头绪逐渐清楚: 王映霞与许绍棣只是一种友情,或者可以说“发乎情而止乎礼义”。 《情感心态研究》课题后来完成了古代部分——白居易与湘灵,元稹与双文(崔莺莺),李商隐与宋华阳、柳枝,韩偓与李氏(疑为商隐女),陆游与唐琬,王彦泓与嫂婢姚氏,龚自珍与西林太清春七个专题,成论文十余篇,收入《古代诗人情感心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至于郁达夫与王映霞,郭沫若与徐亦定(《瓶》组诗的抒情对象),苏曼殊与弹筝女,胡适与陈衡哲沙菲,徐志摩与陆小曼,利瓦伊建与黄庐隐几个专题.笔者因编纂《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一书费时甚长,一直未能动手。然于郁达夫、王映霞之相恋、婚变,其情感心态之研究却从未停止。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与王映霞通讯与电话往来近二十年(1982-2000),并曾多次与王映霞交谈,存有王映霞致本人书简165封(1982-1994),以及许多第一手数据,如访谈和照片等。 民国七十九年(1990)十月二十日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印行了《王映霞自传》,十二月二十九日王映霞偕同女儿钟嘉利访台,住前立法委员胡健中家。翌年三月二十自台北寄赠《自传》,扉页签书: 世中先生 惠存 1991.3.24王映霞敬赠 台北市 1991年9月28日王映霞致笔者信中云: 台湾的一位立法委员胡健中,就是四十多年前在杭州办报的,我们的熟人。由于有四五十年的友情,而那边的“传记文学(社)”又刚巧出版我的《自传》,由这两方面的邀请,于是我就有机会去看看,但年纪一大,对于游览并无渴望,去探望病中的老友倒是乐意的,就这样的启程了。谁知任你怎么保密,也封不了那边记者先生的口,似乎也就轰动了一下,连美国许多地方的报纸也都转载了台湾的一些报导,你想神奇不神奇? 到那边以后,天天陪伴着已经中风了五年的90高龄的胡老先生聊天,日子也愈过愈快,三个月就一忽而溜过了,我们的许多往事似乎尚未谈完。到台湾不久,想到许多朋友,于是就寄出了几本《自传》,你的一本就是这样寄出的。不盼有回音,所以没写上我在台湾的地址。其实,为了进出方便,谈话方便,接待朋友方便,我们是住在胡老家,让胡老招待了一切。 上世纪90年代初,双方家中都安装了电话,1993年以后遂多以电话联络、交谈;书面通信即止于1994年。1995年以后,王映霞因年迈,长住深圳、杭州儿女家,电话也因此逐渐减少。王映霞老人2000年2月6日(庚辰正月初二)在杭州女儿钟嘉利家逝世,距今已经10年有余;笔者亦进入古稀之龄,再不动笔,此“债”归还无期。 《郁达夫毁家诗记考辨》除了考证郁、王婚变的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外,对郁达夫的爱国思想,文学创作,人格类型,以及对爱情婚姻的观念等等,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论,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供现代文学史家参考。 本文附录:除郁、王夫妻反目后互相攻讦的一些史料外,另附有在美国新发现的郁达夫致王映霞信1封,王映霞致郁达夫信4封,均为吴怀家先生提供。吴先生父亲,1936年至1938同郁达夫同在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属下任职,吴父当年为陈仪秘书。吴怀家先生曾给笔者发了邮件: 黄先生: 我父亲是在福建帮陈仪主席当书记秘书的,他保存这些信件多年,多次有人要求发表,,都被他拒绝。他认为这些私人生活,无需让人妄语.。马汉茂出版的郁达夫信件是我偷出来借给他的,当初他说是给郁达夫专家拿去研究用的。痛心的是,多年后,我父亲在杂志上看到,我才知道他原来是把信件具名卖给了杂志。可悲的是,我父亲还告诉我,那些发表的信件,不全是跟(郁)达夫有关的,裹面还有其他私人信件.。一直到今天,我上了网,才恍然大悟,当时年轻、无知的我,愚蠢一时,做了伤人一世的事!我的大逆不道,帮助一批假学者助虐,让王映霞以及她的家人受尽折磨,我非常的抱歉!! 吴怀家 2-2 1:30 黄先生: 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英雄;新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其七言律绝堪称杰构;但在生活上却十分浪漫,某些地方近于颓废;爱情上,自私、任性、妒忌、褊急,有强烈的占有欲,其婚恋观如同封建时代之文人士大夫。 本文主要对郁达夫的《毁家诗记》及其与王映霞的婚变作一考辨。篇幅所限,不能对达夫进行全面的论述和评价 郁达夫与王映霞这对冤家,因达夫的《毁家诗记》,十二年夫妻(1928—1940),彻底结束。如果从1927年1月14日,达夫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尚贤坊40号2楼孙伯刚寓所,初识王映霞算起,至1940年5月31日于香港《星岛日报》刊登离婚启事,首尾也不过13年又4个多月。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变,为现代文学史、社会史上一大公案。因听信达夫的《毁家诗记》,一些人认为导致婚变的原因是王映霞“红杏出墙”,另有些人并不认同此种说法,以为主要原因出在郁达夫身上。笔者对此公案进行考辨,公开一些罕见史料,系统阐述自己的见解,以就正于专家、读者。 2011年4月2日 于美国特拉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