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中国古代的“香港”
今天,中国领土上经济最发达,自由度最高,对外开放度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当属香港,不仅如此,香港还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甚至一度是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这里长期实行与广大内陆不同的制度,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文化上也是呈现出更加多元、中西融合的特点。如果放眼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也曾经有过类似于“香港”这样地位的城市。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香港”是在不同的地方罢了。
历史上,曾与香港有过类似地位的至少还有这样几座城市:广州、上海和泉州。如果说搞过禁烟的广州和民国时期的大上海是人们容易想到的城市的话,那么说起福建的泉州,今天的人们就要陌生许多。今天的泉州不过是一个地级市,就算在福建这样经济并非最发达的省份,若论城市的知名度,它也远远比不过省会福州和作为特区的厦门。然而在古代,特别是在宋元时期,泉州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特区“、最大的外贸港口,甚至被马可波罗这样的西方旅行家认定为“东方第一大港”,只有当时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堪与其匹敌。

泉州出土的印度教神像
生活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自称在元朝的中国生活了十七年,他于西元1292年奉忽必烈之命,护送一位远嫁波斯的蒙古公主,从泉州港出海,此后一去不回。回到欧洲后,他写下了一部轰动西方世界的游记,记述自己在东方的种种见闻。在这部游记中,泉州是被介绍最多的城市之一。

老君岩老子石像明显受到外来雕塑艺术的影响
马可波罗的那个时代,正是泉州处在其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当时,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来自各国的商船频繁出入,泉州一片繁荣景象。根据马可波罗的描述,当时埃及亚历山大港运载的胡椒,一般的国家每次只运去一船,而在泉州港,停泊的商船却有”万余艘“,可以想像其贸易量的巨大,和其繁荣兴盛的程度。

清净寺保留着中世纪古清真寺的风格,如今在世界上已极为罕见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泉州的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瓷器绝对是古代社会的高科技产品,地位就和今天用硅(沙子的主要成分)制成的芯片相似,都是原料极便宜,但却经过在当时极度复杂的高技术加工而成的高附加值商品。当时泉州附近的德化就出产极其精美的瓷器并大多用于出口。靠着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泉州的外贸利润极高,政府也获得巨额税收,是元朝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实元朝并不是一个以经济见长的朝代,元朝皇帝曾经多次出台海禁政策,但是从南宋前朝起就已经繁荣发达的泉州,却是一个例外,有些类似于香港这样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区。

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气度雍容恢弘
说起来香港的繁荣也就才只有四十来年的时间,而当年泉州的繁盛却持续了至少几个世纪。马可波罗走后过了50年,元至正二年(1342年)来自北非摩洛哥的一位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巴杜塔来到中国,也是从泉州港登陆,他见证了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无比璀灿的”东方之珠“。在日记中他盛赞泉州港是他平生所见过的最繁荣的港口,港内经常有大船上百条,而小船则无数!如果说,马可波罗的游记至今还有存疑,那么伊本则是又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

泉州出土的宋代古船残骸

复原后的古船模型
如果说这些旅行家的记录还不足为凭,那么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沉船遗骸,则是宋代泉州高度发达的航海业最有力的直接证据。这条残船长24.2米、宽9.15米,共有13个舱,舱内遗存有乳香、龙涎香、朱砂、槟榔等物以及4700余斤香料木。据研究推定:这艘船原长度有35米,满载排水量300吨左右。要知道几百年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船队也不过是长24米,100-200吨的木船而已。

摩尼教(明教)用品
与今天既有黄大仙的道观、大屿山的大佛,也有大量教堂和清真寺的香港类似,当年的泉州也呈现出与内陆不同的多元文化融汇碰撞的景象, 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宗教方面。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国古代称景教)三大教曾并行不悖,此外还有道教、印度教、日本神道教和摩尼教(就是金庸小说中提到的“魔教”明教)流传。今天,这里既有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这样的佛教寺庙,也有清净寺这样保存至今的极为珍贵的中世纪古清真寺(和今天的圆顶清真寺形制截然不同),还有清源山老君岩(国内最大老子石像)这样的道教胜地,国内唯一出土的印度教宗庙遗迹和唯一存留至今的供奉有“清净光明摩尼光佛”的摩尼教遗迹。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收藏着数百方世界各大宗教的石刻,这些泉州出土的珍贵文物,记录着古代外来文明融入泉州的历史。

今天香港的交通高度发达,建有跨海大桥,而当年的泉州也建有一座跨海大桥,这就是建于十一世纪宋代的洛阳桥。位于泉州东郊洛阳江上的这座石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这座桥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接通了“水阔五里”的海湾,使南北陆路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在于它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沿桥梁中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海底的石堤,然后在上面造桥墩)和“种砺固基法”(在桥下大量种植牡砺,利用这种海生动物附着力强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将桥基和桥墩石胶结成牢固的整体,使之成为经得起江洪和海潮冲击的人工磐石),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跨海石桥的基础工程,保证了石桥安卧海江,历经千年而不跨!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的这座大桥,从公元1053年至1059年,前后历时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应在40亿元以上),泉州的先民们以惊人的智慧,在九百多年前就建成了这座堪称世界第一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桥。不仅是桥梁技术史上的丰碑,也充分展示了泉州雄厚的财力,不仅是不仅是不仅大桥一直保留至今,现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成为古代建筑史的奇迹和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今天的香港以密布高楼大厦闻名,当年的泉州也建有那个时代的“摩天建筑”。位于开元寺内东西两座宋代石塔,塔高分别达到48米和44米,堪称当年的超高建筑。历经 700多年的风霜雨露,特别是经历了明万历年间(公元 1604年)的一场八级大地震(这场大地震也是导致泉州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仍能巍然屹立,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古石塔中也是屈指可数,是中世纪泉州城市建筑鼎盛期的标志。今天香港的摩天大楼当然要高得多,但是七百年后它们还能屹立不倒吗?恐怕没人敢下这样的结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