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成功值得追求?

 宇宙新边疆 2012-05-02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02日   12 版)

    访谈嘉宾:

    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斯敏

    把“成功”作为终极目标追求,容易变成短视的功利性动物

    主持人:“成功学”是现在热度很高的一门“学问”。讲台上、电视中、书本里,处处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做个成功人士”、“成为大赢家”,甚至“三天赚到一百万”。您对这股潮流作何评价?

    焦国成:这股潮流,折射出的是人们渴望“成功”,渴望尽快地、以越小越好的成本赢得“成功”的心态。

    首先要肯定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人皆有之,而今天这个时时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更是激发了人们“成功”的欲望——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谓的“不成功者”与那些所谓“成功人士”所拥有的物质条件相比,落差明显。要想改变目前的处境,似乎只有取得成功才行。即使自己已经成功无望,也希望子女成功。这正是“成功学”走红的社会基础。追求“成功”,至少说明人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的社会是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

    问题在于,“成功学”就是帮我们成功的“法宝”吗?不。主要问题有二:其一,很多“成功学”作品追求的是庸俗的成功,单纯强调“术”的层面,讲钻营、找捷径、拼关系,甚至用星相占卜术数来引导人们,这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其二,大部分“成功学”作品并没有对“成功”与人生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只把“成功”作为终极目标让人们去追求,这很容易把人变成短视的功利性动物。

    主持人:我们担忧的正是如此——“成功”的概念无形中被窄化、矮化甚至异化了。当物质、金钱、社会地位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我们看到的是大众在各色诱惑面前的躁动,而这种浮躁、急功近利很容易导致价值迷失和心灵扭曲。例如,曾经被称为“打工皇帝”的唐骏被曝出海外学历涉嫌造假之后,曾表示,“能欺骗了所有人也是成功,”竟有不少人认可其说。这不禁让人深思:值得提倡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焦国成:是该反思一下“成功”的定义了。现在许多人追求的“成功”,脱不出“名利”二字。在他们看来,上大学能上个名牌大学,之后再找个好工作,从而有好的收入和好的发展前途;做生意能做个大老板,成为千万乃至亿万富翁,有花不尽的钱财;从政要当个大官,最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人生到此,得意非凡,可谓“成功”。一个人追求功成名就,无可厚非,只要他能遵守党纪国法,尽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那么,他的功成得越大越好,他的名叫得越响越好。但是,如果他仅仅对个人的功成名就感兴趣,我就非常替他担心了。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所看不起、给不了和教不会的。名利上的成功,只能说是“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把这种成功看成人生中的重要方面甚至是人生的全部,那是非常肤浅的,很可能是真正失败的开始。人生之得失,充满了辩证的转化。有的得是真得,有的得反而是真失;有的失是真失,有的失则是得的前奏。拘泥于得失,或患得患失,都为真正的智者所不取。

    孔子周游列国,生前终不得志,但后来被尊为“至圣先师”;庄子一生穷困,饿得连颈项都干瘪了,但他的作品成为不朽名著。宋代的张载,一生不过是个教书先生,算不得怎样“成功”,但他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毕生志向,俯而读,仰而思,写下了许多名篇,终成一代名儒。我想,这样的成功才是值得追求的。

    “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以一己之成功为志向,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主持人:如果按照“成功学”的逻辑,我们推崇的这些先贤还真是“不成功”的——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退一步讲,即使是为了名利上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是只靠模仿就学得来的吗?

    焦国成:一些成功学书籍中写有这样的话:“成功可以复制”,“创新来自模仿”。这些书中把成功秘诀简化为几大定律与规则,渲染成功的捷径和窍门,似乎只要读了它们,成功将立见眼前,“比猫可以画虎”,“只要临摹《兰亭序》,就会成为第二个王羲之”。

    哲学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一切事情都是以主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不同主体来做,其结果一定不同。就求利而论,老百姓说得好:前头的人把牛牵走了,后面的人只能拔橛子了。一个只会拷贝别人经验的商人成不了企业家,一个只会模仿经典战例的军人成不了军事家。他人的经验只有参考的意义。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本领;就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想法和计划符合客观实际;就应该在吸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而不是去模仿“秘籍”的招数。

    主持人:对。我们看到了很多成功学解释不了的悖论:真正的“成功人士”大多未学过成功学,成功学的狂热信徒却往往只会纸上谈兵;有人只会向着“成功”冲刺,在“失败”面前却一溃千里。可见,一味追求浅表化的成功,不但不一定能达到目的,甚至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导致更大的“不成功”。

    焦国成:的确如此。宋代思想家陆九渊曾在白鹿洞书院为追求“成功”的学子们讲了一课,题目就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问听课的人,你们来白鹿洞书院学习,目的何在?如果是为了科举,那你就是个“小人”。为什么?因为你为科举而学,不过是因为科举得中后可以做官,你志在于利。做官之后又做什么?照你现在的志向说,你做官之后还会求更大的利,而利是没有穷尽的。一个志在求一己之利的官,他的功成名就决非百姓之福。因此,志于义则为“君子”,志于利则为“小人”。人们听了他的分析,扪心自问,羞惭至极,还有人不由得痛哭流涕。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以一己之成功为志向,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因为其目标和标准太低下了。一个人只为自己的成功计,那他就不会坚持真理,就不会为民请命,更不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样的成功能够让人敬佩么? 

    因此,那些“秘籍”所载,或许有用,但决不可以奉为经典。特别是那些讲投机钻营、讲卖身投靠之类的秘籍,即使能使人成功于一时,但决不能使人成功于长久。这种秘籍,给人获取名利的诀窍,但它阉割了人的精神。如果我们民族的每个个体都丧失了其民族固有的精神,都去追逐自己的名利,那无疑意味着整个民族的失败。如此秘籍,不看也罢。

    “成功”之后涵养心境,磨炼智慧,提高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除了“成功”之外,我们还应该追求些什么,涵养些什么?怎样才能走向完满美好的人生?

    焦国成:我想,一个人在“成功”之余,应该做两个反思:首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德行和才能配不配享受这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从“成功”滑向失败的可能性。一个人越是成功,就越应当保持戒惧之心。其次,应该反思如何带动更多的人成功,如何造福更多的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人的一生再成功,总有谢幕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成功、幸福,岂不是一件比独乐更乐的事?

    一个人“成功”之后,并非已经到达人生的项点。“成功”之后涵养心境,磨炼智慧,提高境界,就如同一个人有了健康的体魄,还可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一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点哲学,读点历史经典,体会历史上的高人具有怎样澄明的心境,具有怎样的见微知著、见近知远的高超智慧,具有怎样的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的风范。苟能如此,才会笑到最后,才会有一个完满美好的人生。

    链接·众说“成功”

    我“望子成人”,而不是“望子成龙”;我反对“成功学”,主张“失败学”和“挫折学”。——学者易中天

    “人比人气死人”,很不明智。你去和李嘉诚比钱多,那你还能活吗?“人比人喜死人”,才是第一高手。比人无我有,人短我长。比亲情浓,兴趣广,心态好,身体棒,你就会坦然,欣然。——作家柏杨

    有些父母担心子女可能会失败,我则担心我的孩子到三十几岁还不曾失败过。如果不赶快的话,想要从中学到什么,对他们而言实在太晚了。如果没有在二十几岁时从小规模失败的经验中所学的教训,就不可能有日后成年时大规模的胜利。——《今日美国》创办人艾伦·纽哈斯

    有些作者自己除了写书没做过实业,他们写的成功学纸上谈兵,无可借鉴;做过实业的人的书,他们如果教你复制他们的成功,那也不可取,因为每个人应该走自己的路,何况成功通常不可复制;建议读名人自传,但是别抱着复制心态,学习值得学习并学得会的。——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