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南山友 2022-03-13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做花想,勿做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释:立志做好功夫,就像种树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细根嫩苗,还没有树干;等到长出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而后有树叶,有了树叶而后有花果。树苗刚种下去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树枝,不要去想树叶,不要不要去想开花,不要去想结果。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忘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枝叶花果吗?

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不是想来的,若不多做功夫,成功从何而来?在精神方面,人人都想做个道德优秀的好人,但道德却不是想来的,若不多做功夫,内心如何能散发出德行之光?生活中好心犯错的人很多,他们欠缺的并不是向善的意愿,欠缺的只是判断是非的智慧和为善的能力。对这种心眼好、功夫差的人,别人如何对待呢?心情上认为他们“本质上不坏”,属于“可以教育好的”一类人,行为上却排斥他们、远离他们,如果他们的错误犯得很大,还要请他们去监牢反省错误、改造思想;甚至根本不给他们改正的机会,直接拉到刑场,一枪毙掉。所以说,有了向善的意愿还远远不够。

在事业、生活方面,人人都想过得好一点,都想加薪晋级,赚更多的钱,掌更大的权,出更大的名,为的是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升官发财出名本身不是俗事,他们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运载理想、创造人生价值的优良工具。孔子曾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重视,我的学说几乎无用。”一个人如果无权无势无钱,自然“人微言轻”,无人理睬,心里再好的想法也无法推行,一身的本事也无处可用,就像堆在仓库,直到过期作废都卖不出去的商品一样,价值如何体现呢?

但是,名利权势都不是想来的,全靠做功夫,功夫深了,把该做的事做好了,一切都会不求自来。成龙演好了电影,根本用不着去想怎样出名,反倒要多想想如何摆脱“狗仔队”的追踪;根本不用去想着怎样赚钱,反倒要推掉一个个别人做梦也得不到的机会。反过来,功夫不行,演戏不行,自然是想什么没什么。人生就像是一场赛跑,奖牌和奖金全凭个人的功夫定归属,你一百米跑二十几秒,只能参加小学三年级的比赛,连参加“残疾人运动会”的机会都不会有;你一百米跑九秒,不用说,你一定是世界冠军,别人都会把你捧上天,将“超人”、“飞人”之类的称呼送给你,至于名利之事,甚至不值得你再去想。

所以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做功夫就行了,别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定是功夫不行,而不是因为你不够狡猾,或者别人心眼不好,不给你机会之类。你想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只是做功夫。当然,功夫不止一种,说话有说话的功夫,办事有办事的功夫,持家有持家的功夫,恋爱有恋爱的功夫,功夫自然是多学一点好,但不可能学成万事通,一般而言,道德上的功夫人人必修,事业上的功夫则要依人生志向而定,你立定了什么志向,就去学什么功夫。王阳明说“立志用功”看成一件事,不立志自然懒于用功,不用功也谈不上立志,只是空想而已。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王阳明是一个实干家而非空想家,他一旦立志就会采取行动,去做“栽培之功”。他年幼时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纵横疆场的将军,于是他勤练武功,击剑射箭,无不精通。后来他带兵时,在校场军演,三箭皆中,令人啧啧称奇。青年时,他立志修炼“长生久视”之术,于是四处寻访名师,探讨玄理,打坐修炼。成年后他立志做圣贤,走上儒家“经国济世”之路,于是他勤学各种切身实际的功夫,提升领导素质。他本人是文人,为何能统领大军、战无不胜,立下赫赫军功?那绝对不是天赋才能,而是平日勤做功夫的结果。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考中进士,“观政工部”,即在工部担任一个实习官员。当时明朝的北部边疆受到瓦刺的侵扰,而朝廷官员都无进取之志,不敢领军出征。对这一现状,心怀报国之志的王阳明很是不满,于是向皇帝上书,提出八项措施,请求革故鼎新,改革经济、政治、军事,增强国力。他的上书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但八条措施都未施行。王阳明深知空言无益,于是下决心学习兵法,以备将来为国出征。据《王阳明年谱》说:“当时边报甚急,朝廷举将才,莫不惶蘧。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御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以此可见,王阳明学兵法的志向是成为“韬略统御之才”。

王阳明读过多少兵书,不得而知,但从有关文献记述看,他至少读过《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兵法》、《三略》、《唐李问对》,而且他对这些兵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他论《司马法▪天子之义》说:“先之以教民,至誓师用兵之时,犹必以礼与法相表里,文与武相左右,即'赏罚且设而不用’,直归之'克让克和’,此真天子之义,能取法天地而观乎先圣者也。”他论《李卫公问答》说:“李靖一书,总之祖孙、吴而未尽其妙,然以当孙、吴注脚亦可。”他对《尉缭子》的心得是:“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兵之用奇,全从教习中来。若平居教习不素,一旦有急,驱之赴敌,有闻金鼓而目眩者矣,安望出死力而决胜乎?”他还从《六韬》、《三略》中悟到一条宝贵的成功理念:“古者寓兵者于农,正是此意。无事则吾兵即吾农,有事吾农即吾兵,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而不令敌人窥我虚实,此所以百战百胜”。后来,毛泽东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的英明决策,与王阳明的认识神合意同,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王阳明最推崇的是《吴子兵法》,他认为它的使用价值超过《孙子兵法》。

他说:“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想孙子特有意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后来,王阳明带兵作战,在战略思想上取法孙子,而具体指挥上取法吴子,真可谓善于学习,融会贯通。

王阳明讲究“知行合一”,按他的观点,只有学习、没有实践,不可能获得真知,那他饱读诗书,又怎能精通兵道呢?

王阳明当然不会满足于纸上谈兵,一有机会就实践自己的兵法功夫。他二十九岁时,以钦差身份,奉派去督造宁伯王越的坟墓。于是,他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兵法为统驭之方,进行军事化管理。他组织民工演练“八阵图”,让民工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对管理人员,也以兵法约束和指挥。当然,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其结果是,在他的领导下,工程的效率极高,远胜平常。当工程完毕,他对兵法的领悟更深了。

此后二十年,他一直没有带兵,但并未停止在这方面做功夫,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心学融入到兵学中,练成了自己的独门功夫。后来当他真正带兵时,对兵法运用娴熟,又如神助,屡建奇功。

《明史》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致胜,未有如明阳者。”但是,从王阳明做功夫的经历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成功只是证明了一件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