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杆秤制作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曾多方打听,但是一直久寻未果。近日在热心人胡先生的带领下,终于在沂南县砖埠镇砖埠村,找到了一位做秤人——73岁的王勇富大爷。
王大爷祖辈上便是靠做秤维生的,这门手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6代了。从18岁起,王大爷就开始与秤杆秤砣打交道,现在已经是第55个年头了。做杆秤用的一套工具也已流传了好几辈,挑东西用的“柜头子”、钻眼用的钻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做一把杆秤大约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先选材,然后刨圆,之后还要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等。原本粗糙的一根木头在王大爷手中渐渐变成笔直光滑的秤杆,待校验好刻度钉上秤花,一根秤杆就算基本完工了。
王大爷说,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做杆秤就是做良心,杆秤匠对职业很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王大爷的大儿子现在继承了这门手艺,但是现在科技发达了,用杆秤的人少了,已经不能以此维生,只能当做是一门业余爱好了。王大爷边打磨秤杆边叹了口气,说道:“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快要在打磨中消失了。 ”
相关链接: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一说杆秤创始应在春秋战国,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另一种看法认为:我国杆秤的是直到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距今约1000多年。
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
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