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选择医学影像学检查?

 jandye 2012-05-02

看了以下转载的这篇文章后,首先要向大家说明的是上海美兆健康体检中心的影像学检查已经使用DR数字化摄影,并且使用PACS系统,将我们的会员影像数据保留十五年的时间,随时可以提取以往的影像档案。便于追溯、追踪的同时,承诺对客户的检查结果负责到底。

  另外,文章接近结尾处有一句话,“每次检查前,医务人员都会为您把关,并详细向您告知如何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我不知道有多少体检机构真的能够如此负责,会为客户做到一丝不苟的态度。

  也许可以用一句很俗的话叫做“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众过分地信任医护人员的权威,导致了原本可以避免的种种遗憾的事件。当然,这也是由于大众医学知识的缺乏,人情的淡漠,使得人们只能依赖于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

  想起了几天前,偶然看到网上的一则新闻,是关于一个女白领在体检过程中处女膜破裂的事件。

  回头到网上去搜这则新闻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

http://info.service.hc360.com/2007/07/05092338086.shtml

http://www./focus/zt/medical-dispute/2007-01-08-314372.shtml

http://www./xwzx/gdxw/t20090108_1465436.htm

http://www.bj.xinhuanet.com/bjfs/2007-12/06/content_11867215.htm

  各地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大抵有两个原因:一些是医护人员的失职,一些是由于体检流程的问题。

  且不说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都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单是真正能够把最佳的工作态度保持下去都是件难事。所以工作人员的失职问题,可能是工作人员本身的态度问题,也有可能是工作流程的设置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体检的流程非常重要的原因了——一个好的流程,能够把人为的可能的失误概率降到最低。

  提醒大家详细了解体检项目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审慎选择体检项目,提高自我健康保健意识。

 

  (以下内容为转载,来自于网络。)

 

  如今,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已经由传统的单一X线成像(透视、摄影和血管造影),扩展为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主要是SPECT和PET)、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组成的“家族”。

  传统X线检查已经全部数字化,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摄影(CR)、数字化摄影(DR)。最近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也逐渐在大医院应用,实现了图像及诊断报告远距离传输,使远程影像学进入实用阶段。

 

  损伤篇

  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情景一  郑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诊断却一直不明。医生先后安排郑老先生做了几次X线检查。儿女们对此很担心,X线对身体有损害已是众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复做X线检查,那么有没有一个身体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内最多做几次X线检查?

  自从伦琴1895年发现X线起,X线成像就因能使医生看到人体内部结构变化而改变了医学诊断的历史。100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摄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摄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

  情景二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CT,而免受X线伤害呢?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多数病例在拍片检查发现了可疑病变时,才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这样既可以减轻患者负担,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具体到某位患者应该选择何种检查方法,医生的经验也很重要。对于一些临床表现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直接使用相对高级的检查方法。这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做法。

  现代影像学中有一个专门的领域叫比较影像学,就是通过研究各种成像技术、检查方法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等,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各种检查。

 

  准确篇

  CT排数越高越好?

  情景三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随着多排(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8排、16排、64排乃至320排螺旋CT相继诞生。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在很多脏器疾病的诊断中,多排CT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CT孰优孰劣?

  情景四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个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证,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情景五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正是CT的临床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CT被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20项科技成就,充分说明人们对医学影像学所作贡献的认同。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情景六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终日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问世于1976年,长期在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0年前才在临床开始应用。PET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应该指出,PET作为可供选择的影像学方法是排在最后顺位的,只有在其他方法都不能满足临床诊疗需求时,才应选择进行PET扫描。此外,即便进行了PET检查,还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避免误诊。

 

  提示篇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情景七  李先生的小女儿自幼体弱多病,看急诊、住院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让李先生最头疼的不是带女儿去医院,而是做各种检查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尤其是影像检查。做X线、CT、MRI检查,不同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也不同,这让李先生烦恼不已。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CT检查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身体移动,同时要配合屏气等。腹部检查时应配合必要的胃肠道准备,检查前一周内避免钡剂检查。增强检查前应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造影剂安全使用方面的工作。

  进行上述检查时,患者有权要求检查部门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孕妇和儿童是辐射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和减少此类检查。确实需要检查的,应尽量选用辐射剂量小的检查方法,同时做好防护工作。核磁检查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或身体有其他铁磁性物质植入的患者是禁忌,需配备监护设备的患者也不能进行这种检查。戴有假牙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头部检查,而宫内节育环必须在盆腔检查前摘除。

  注意事项这么多,您可能担心自己记不住。实际上您不必担心,因为每次检查前,医务人员都会为您把关,并详细向您告知如何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您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配合医生。

 

  影像检查的原则

  情景八  谢大妈上了年纪,各种各样的疾病也开始缠上她,去医院做检查早已司空见惯。但让谢大妈一直疑惑的是,医生是根据什么来给她开各种影像检查单的呢?有没有什么依据呢?

  各种影像学技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各种技术不能彼此替代,而是相互补充。选择影像学检查时,应该遵循从简单-复杂、普及-不普及、无射线-有射线、无创伤-有创伤、经济-昂贵的原则。具体到某一种疾病,应该遵循优选检查线路,进行合理检查。

  除超声和MRI外,其他影像学技术都属于射线性检查方法,对患者会造成辐射危害。医生在决定进行某种影像学检查时,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在利大于弊时,才应加以选用。

  其实还有一些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检查方法,已经被无射线技术所替代。例如产科曾经长期使用X线摄影测量骨盆,以评估骨性产道的宽窄,从而评价产妇是否会发生难产。但现在早已废弃不用,而以无射线的超声检查加以替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