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阶段,伴随购物中心产业发展更多的是不成熟、不规范、不理性,那么接下来十年应该是购物中心的茁壮成长期,期待能够形成更健康、更深入、更全面的产业发展体系。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促消费、保增长”的经济政策引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购物中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购物中心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两位作者--杨敬玉先生与石盛发先生将从事零售和购物中心行业十几年的专业经历以及行业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究,或经验,或教训,或学习心得,观点或许值得商榷,归纳或许不够完善,但根本的目的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同行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我们可以从《购物中心理论与应用研究》部分内容看出,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目前无论是人才,还是资金或是商业地产模式,都处在快速发展并不断创新的阶段,我们希望行业人士通过此书,对目前行业的火热能够进行冷静的思考。
纵观近几年,国内购物中心行业发展,有清晰发展战略的企业并不多见,被动式发展、单项目经营居多,投资失误、勉强维持经营、甚至关门歇业等现象逐渐在市场上显露出来。购物中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我们是否有可复制的经验可寻?
在国内众多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纷纷进军购物中心行业之际,不断借鉴和学习,累积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把握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其成功的保证。《购物中心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理论创新与应用、系统性和深度上有一定突破。成功并非一定要在自身失败和摸索中换取,我们希望将过去的经验化为理论指导,以系统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本书能担当类似的角色。

以下是部分内容介绍:
《购物中心理论与应用研究》由八篇专题构成,第一篇《购物中心商业模式与产品战略选择》通过对国际上成功的典型性购物中心企业成长路径分析,总结购物中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国内涉足购物中心行业的相关企业提供商业模式和产品战略的参考;第二篇《购物中心商圈影响因素评估模型与选址应用》全面分析了各商圈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评估模型为购物中心选址论证提供支持;第三篇《购物中心动线规划设计
》从消费者和租户经营需求两个角度提出了动线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设置了相关设计参数,并对构成动线的关键部分(如出入口、路径、节点)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设计方法;第四篇《购物中心租户组合的均衡性》应用聚集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分析了购物中心租户组合的内在动因,提出了租户组合的四大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均衡关系;第五篇《购物中心租金定价方法》在租户组合的基础上,通过设定标准购物中心和应用商圈层次理论,分析购物中心各楼层及各类型租户的租金分布基本规律。租金是业主和租户双方利益交割的标尺,有其内在的定价机制和本质决定性因素。第六篇《购物中心运营管理的一般方法》根据购物中心业务的性质特点将组织结构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对应地提出了三层次业务流程体系,并分析单项目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与多项目运营管理的管理特点,最后运用管理会计思想和资产价值评估系数理论提出了购物中心经营决策的一般方法;第七篇《社区型购物中心的产品特点与发展前景》通过对购物中心概念的剖析,分析了购物中心的本质特征。文中详细分析了社区型购物中心的产品特点,并结合中心地等级理论和国内外发展状况,指出社区型购物中心的广阔发展前景;第八篇《购物中心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了常用的价值评估方法,根据购物中心产品的商业属性和金融属性,以及购物中心收益对区位的敏感性、物业产权的不可分割性和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等特点,首次提出购物中心的价值评估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资产价值倍增系数”概念,形成一套相对完善合理的购物中心整体价值评估体系,为购物中心的资产价值评估、投资决策及运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本书内容既有相对宏观的购物中心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和产品选择战略(如第一篇、第七篇),也有微观具体的运营管理部分(如第四篇、第五篇)。从逻辑体系上,本书内容力求遵循购物中心开发、运营管理、资本运作等完整产业链,从项目投资论证、选址、定位、动线规划设计、租户组合、运营管理、相关资本运作等全过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阐述,选取了制约购物中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业内长期困惑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两位作者力求避免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始终本着“不抽象地寻找原则,而是从经常观察到的事实追溯出支配这些事实的一般规律”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尽量客观地概括“是什么”,并从基本的原理和历经实践验证的相关应用理论出发探寻“为什么”。正如该书后记所言,购物中心要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体系,只有通过不断的思想碰撞和理性的、系统性的思考,摈弃简单重复和以偏概全等不足,才能作出符合现实与逻辑的基本判断,才能显现它的活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