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写作漫谈(1) ——培养兴趣是关键

 百合 2012-05-02

评论是报纸(媒体)的旗帜、是方向,也是媒体思想倾向性和引导力的直接反映与集中体现,它在报纸上占据突出地位,占有重要位置,凡搞政治(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者无不重视与关注之。打开毛泽东选集(四卷),许多不朽篇章就是新闻评论之典范;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不仅为党报修改评论(社论),还亲自为重要文章(报道)撰写按语,这些都对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过重大而深远影响。

    不仅如此,老人家还要求各地党委(尤其是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把精心组织、修改报纸社论列为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很有道理的。省委主要领导作为一方“诸侯”,站得高,对上级精神吃得透;对省情实际情况掌握得多,对中心工作、重要问题把握得好,位置重要而特殊。由他们组织、修改的评论更能切中要害,发出的声音更有力。同时,他们承上启下,出手的东西亦宏观亦具体,对实际会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某省有几十位厂长联名写信,要求“婆婆”给企业松绑,一经见报,引起的反响程度可想而知。针对于此,省委书记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亮明党委态度,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产生了较好影响。

     媒体老总们更懂得抓不抓评论的利害关系,做起来也更直接、更能抓到点子上,且有绝招而各有特色。不论什么样的媒体,抓评论就是抓到了命根子,不仅眼下见成效,而更具战略意义。事实也证明,凡是办得好、有影响力、有卖点的媒体,无不与评论工作抓得好有关。在媒界,高举“旗帜”,打评论牌,做有特色的时评类名专栏,已成媒体人的共识与自觉。如果一张报纸视评论为多余,或可有可无,那将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带来的后果又将怎样,是不难想象的。

过去,写评论似乎只是少数“精英”者的专利,也提倡人人要学写评论、会写评论,那只是媒体内部编辑记者的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现如今,写评论已不是“垄断”职业,也不再神秘,人人都是评论员。每遇大事、突发性事件;在热点话题、焦点问题面前,打开互联网,跟进的各种观点即评论简直铺天盖地。这一现象引人注目,已成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新闻评论学毕竟是一门科学,尊重科学,在理性的指导下,拿起战斗的武器,则能少放空枪、更有力,或事半功倍。从这一愿望出发,人人都应懂点评论学,掌握其ABC。个中学问,我懂个皮毛,不过做了多年的新闻工作,对各种各样的评论听得见得读得多了,体会、感悟有一些。

新闻评论是以说理见长,以严谨的思想力取胜,运用的是逻辑思维,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抽象、枯燥、乏味(相对而言)。有的学者在论道时整得更邪乎,诸如,写评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思想家的深刻,哲学家的思维等等,非一般人能学得来、干得了。这等于给初学者蒙上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写好评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学理上也没那么高深,关键在于对它的认识与兴趣。

兴趣是一种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反映,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现象)发生兴趣,对其的关注度所产生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有时很奇特、很神奇。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者,大都始于兴趣,成于迷恋。学写评论也是这样。有一位在评论学方面颇有见地与成就的评论员,对新闻评论的爱好、痴迷度,超过常人很多。在一次工作变动时,他当面向新的岗位领导一字不落地、大段大段背颂了20年前的元旦社论。据说,报纸上不少社论、重要评论,他都很熟悉,有的甚至倒背如流。一个人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爱好、兴趣甚至痴迷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与前提。兴趣是走向成功的阶梯,也是前进方向的源泉与动力。

学写新闻评论,我认为,首先必须熟悉评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写作要领与要求,即掌握其基本的规律,然后,回过头来把重点放在多读、多熟悉各种各类评论文章。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即认识、体会的过程,因为是在自觉与理性的指导下进行,更易于发现问题、识别精华,感受它的美妙之处。当真正读进去了时,自然会激发兴趣、产生好感。这是大量阅读的初步收获,也是培养兴趣的最佳渠道。

在我看来,好的评论就像很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看上去庄重、大方、深刻,有内容。一旦走进它,反复接触它、熟悉它,就会真正体味到它的独特味道,感知它的魅力所在,便由欣赏到迷恋再到千方百计读懂它,获取它。当它成为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时,对它的认识和兴趣就达到了一个高的境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评论作品读多了,见识也多了,各种精华、养料似装在肚子里,印在脑子上,流淌在血液中,变成自己的“原始积累”与资本。动手写评论时,便会转化为一种动力,去创造、去创新,也会自如得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