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写作漫谈(3) ——材料的收集与应用

 百合 2012-05-02

广泛收集材料,是写好评论的重要一环,这和写报道一样,只有占有大量材料,才能使问题看得清与深,基调把握得准;写作时才有话可说,写出的评论才有说服力。如果把评论的观点比作骨头的话,那么材料就是血和肉,一篇有骨头有肉血色浓的评论,才显得丰满有内容,读来有味道。时下网络评论异常活跃,很有看头,而读多了,自然有些感悟与体会。本文就网络评论写作须占用材料重要性的问题,谈点看法。

 网络评论与平面媒体评论严格说没有什么区别,写作要求上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网上发表评论不受版面的限制,相对来说门槛低些。萝卜快了不洗泥,在海量的评论天地里,确有不少入木三分,且入情入理又入脑的好评论,但也有些评论写得就不那么扎实讲究了。概括起来说有两种倾向:一 是写的过于简单。问题虽然抓得准,但论述不够,只是就某一问题谈些看法或发表点意见,发些议论,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二是文章写得过于晦涩,一下子看不出个名堂来。通篇都是在讲道理、阐述道理,空对空,缺少鲜活而具体内容,不好让人在轻松愉阅(悦)中接受。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材料掌握与应用不够。

 一位资深评论员说过:写好评论功夫在积累资料,关键在熟练调配与恰当应用资料。过去他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评论,为了写评论,他做了大量卡片,还分门别类地剪贴和摘录了大量书报杂志资料,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熟悉。写作时,一旦主题和角度确立,各种相关的材料线索会在脑海里迅速翻滚、搜索。由于材料占有充裕,又很熟悉,运用起来自如得很,真乃下笔如有神。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写评论不管是指令性题目,还是有感而发所确立的题目,动笔前,都须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即使急就篇或赶任务,也应这样。材料掌握得越充分,看问题越准确、深刻,选择的余地也大,选用的材料会更典型,写出的评论才更具火药味、战斗力与鲜活。这好比做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准备一桶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米不够水来凑,或主题先行,随意找来几个例子,贴标签式的捏在一起,是写不出好评论的。

 多掌握材料是写好评论的前提与基础,但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评论。尤其是现在,通过互连网收集材料,便捷得很,只要点击关键词,什么样的材料都会展现在眼前。有时材料太多了,反而无从下笔,因为这中间还有个吸收、消化和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如何熟练而科学地应用好材料的问题。

 材料即事实。写评论引用材料不是做秀,也不是画龙点睛,而是为了说明问题,深化主题;讲清道理,并能说得深刻、说出新意来。好的评论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体,这好比盖房子,各种各样的原材料经过建筑师的挑选,安装在合适位置上,使之成为一幢完整的建筑物。从评论的构思与创作的层面来看,也是这样。在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材料过程中,由于材料同材料间的相互印证与比较、材料与观点的相撞,会产生联想,迸发出新的火花。这就是不断认识问题、深化主题,让选取的材料实现优化组合与升级,使材料与观点融为一体的过程。

 由此可见,广泛而扎实地占有材料,恰到好处地引用材料,是写好评论一项基本功。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注重思想、知识、生活、政策等方面的积累,要熟悉宏观情况,了解微观方面问题。有了这方面的储备与积累,就像心里有了杆秤,在确立了主题后,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就大致有了方向与目标。随着认识的深化和主题思想的凸现,搜索和选择材料就会像大浪淘沙一样,在眼花缭乱的大堆材料面前,一眼就能抓住最有价值、最能派出用场的材料。如是说,要练就一名写评论高手,还是须在材料的积累和思想积累上多下些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