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堂课确实是一堂“失败的好课”。我觉得它既有成功之处又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我们完全的否定它,也是完全不客观的。 我认为罗老师的这堂课成功,值得借鉴的地方有:1、绝对真实,不加粉饰。我觉得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凡是真实的东西,都是会有些许的缺憾,从某种程度上说,缺憾也是一种美。在我们身边,有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不惜花几节课的时间来铺垫,使得课堂“失真”。2、 充分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个环节,主体参与,教师都在循序渐进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竭力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3、课堂气氛活跃,以实验为基础,学生边观察,边探究总结,打破了传统的我说你听,我划你背,背结论、背公式的枯燥学习。这节课学生踊跃发言,个性张扬,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 这堂课失败的原因:1、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教师的备课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去思考的,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的思维和回答,没有到预设的效果。2、尽管试验做了,老师引导了,“热胀冷缩”的概念,结果还是强灌给了学生。3、学生对液体的概念模糊,导致结论得出后,学生仍对炒菜时油高温,体积增大,表示怀疑。 我不是一个小学老师,我谈谈我的一些想法:1、导入趣味化。西游记中孙悟空会变大变小,是吗?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水也会变大变小,你信吗?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仔细观察好吗?2、液体明确化。你知道什么是液体吗?你见过的液体有哪些?看谁举的例子最多。3、活动“主体化”。课堂的环节主体参与,结论的得出不“强加”要有学生自己得出。仔细观察,细心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有以下特点:1、师生共赢,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成功的一节课不仅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有了提升,教师的反思、总结、改进达到“教学相长”2、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因势利导,不包办、不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成功的一节课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参与了多少,学会了多少。4、知行结合,内容充实,可以朴实,扎实,但一定是真实、精彩,立足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