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和谐社会构建

 指间飞歌 2012-05-03
 

新加坡和谐社会构建

——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有感

 

中共涪陵区委党校     

短短十天的新加坡培训印象可谓深刻。新加坡人的文明、勤勉、包容、细致在每个城市角落都得到体现,而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那有新加坡特色的社区建设与管理。 

一、培训与考察的基本情况

 此次培训内容包括新加坡基本国情与政府架构及其运作、新加坡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新加坡和谐社会建设、新加坡城市基层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参观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加坡进行了初步了解:一是了解了包括自然地理、历史延革、经济发展、军事外交、种族文化、人口教育和交通发展等基本国情;二是了解了新加坡政治制度和政府架构及运作,包括国家体制、民主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发展、政府组织与管理等;三是了解了新加坡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包括社区发展理念、社区结构、社区规划与建设、社区管理机制、社区组织、社区法治化和社区服务等;四是了解了新加坡的和谐社会建设,包括和谐社会基础、传统文化的理解、贫困群体救助、多元种族文化融合等。由于学习内容较多,下面仅就新加坡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二、新加坡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主要特点

新加坡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在亚洲的迅速崛起,一直成为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这是因为一方面新加坡华人比例高,多数人与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具有东方文化背景;另一方面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得新加坡社会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兼具中西方文化特色的社区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新加坡政府在社区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居民需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倡导服务的“人性化”,实现社区建设以人为中心,一切让人更为舒适和方便。新加坡人多数住在政府组屋区,以组屋区为中心,政府紧紧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娱和生、老、病、死等周密策划、精心设计,配套建有商业网点和“小贩中心”、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设施,使居民生活环境便利、舒适、安全。在社区建设硬件建设上,80%由国家财政投入 ,20%是无偿捐助。政府组屋区内楼栋的底层不少都是架空的,主要是为不上班的居民,尤其是老人、小孩及居民的婚丧嫁娶提供活动场所,方便楼栋居民交流。为了更加便利居民的生活需要,经过对服务范围、服务设施、服务对象事前进行测算,把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贴近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起来,设立“邻里中心”,既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需求,又保证了居民不因商业而受影响。在社区治安方面,新加坡设立“邻里警署”,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降低了社区发案率,增强了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2、民众参与的管理方式。新加坡政府在对社区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民众的参与,采取多种形式,设置多种渠道使政府与民众实现互动,使民众之间加强联络沟通。如新加坡政府在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通过网络公示、规划展示等多种方式让民众了解政府规划目标和国家发展的愿景,增加施政的透明度,拉近与民众的距离,鼓励民众参与意见,实现了政府与民众的交流互动,使政府制定的规划目标与民众的需要愿望达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在组屋区设立邻里委员会,由民众俱乐部、居民委员会常年组织组屋舞会、家政课程、社区联欢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民众之间的交流,加强业主之间的了解和参与社区活动。人民协会下设的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由居住在社区的各界人士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不拿薪水,下设专职秘书,构筑了民众广泛参与的邻里互助式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为主导,法定机构组织,民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机制。

3、完善有效的基层组织体系。新加坡基层组织大体分三个体系:新加坡社会发展及青年体育部下属的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作为管辖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开展社会援助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新加坡建屋局下属的16个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人民协会作为政府的非营利组织,下设83个公民咨询委员会,负责人民和政府间反馈渠道,计划和领导草根组织的活动。下设105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负责社区内文化、体育活动。下设514个居民委员会,负责促进社区内居民邻里关系、种族和谐及居民凝聚。三大体系构成了新加坡基层组织严密网络,其特点是组织之间分工细致,各有侧重,服务内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的专业管理职能到位,各类组织通过组织活动(公民咨询委员会每年组织活动1600项,130万人参与;民众联络所每年组织活动31500项,参与人数333万人次;居民委员会每年组织活动33167个参与人数390万人次。)发挥巨大作用,成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保障。

4、共同推进的法治化与公民公共责任感的建设。新加坡现行的法律、法规达400余种,规定详尽、具体,在是与非、罪与非罪问题上界限分明,在强调以德育人,注重“思想、精神建设”的同时,把依法严格管理,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作为建立文明社会的重要保证。如新加坡对开发、居民住宅、物业管理都制定了很细的规章制度,并形成法律。土地开发商在建造住宅时,必须遵守建屋发展局制定的“土地所有权法案”,按照相关的要求建设施工,如建设一个8000户左右标准社区,社区内必须平均分布3所小学、2所中学、1所宗教场所、33个综合游泳中心、1个足球场、1个社区花园以及一批商业设施;社区居民在享受服务和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许多义务,如不得侵犯公共空间,私搭乱建将被课以重罚等;负责社区具体业务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为期两年的房产管理培训,并通过专业考试才能上岗,公司经营执照每年都必须经过审批,如不按规章办事,将被吊销经营执照。

5、积极活跃的非营利组织与志愿服务。新加坡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在政府倡导“和谐、发展、互助”的思想下,各种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新加坡每万人所拥有的非营利组织近20个,如些众多的非营利组织成为新加坡政府管理服务社会的“抓手”,起到了巨大补充作用。新加坡政府官员几乎都在民间非营利组织担任职务,带头为社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但又不代表官方干预社区事务。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充分合作,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提升志愿者服务绩效,促进志愿者为主体的人为资源开发。新加坡政府在每年国庆日,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绩效的不同授予志愿者不同等级的勋章。最高级别的可得到总统亲自颁发的公共服务勋章和公共服务星条勋章。新加坡公民十分珍视这种荣誉,它成为志愿者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个人价值通过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重要标志。在政府资助的基础上,各类民间组织均建立了稳定的资金募集和筹措机制,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与慈善活动,募集和设立社区关怀基金,推动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等社区项目,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 

6 和谐融洽的多元文化。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构成了新加坡社会的一大特征。在新加坡,通过培养共同的新加坡民族意识,改变各种族隔离居住互不往来的局面,以求进一步促进新加坡的统合。如建房局分配住房,要与居民委员会联系,有意让各民族居民同住在一幢房子里,以促进其相互了解和团结。避免人为地划分为华人圈、印度人圈或马来人圈。通过建立多种语言的混合小学或综合中学促进民族的融合,新加坡废除了100多年来使新加坡各民族隔离的、多种语文源流的教育制度,统一成为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制度。 社区组织设立和推动“种族凝聚家访计划”,主要目的是让青年在入住异族同胞家庭后,能更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互信。正是由于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措施促不同民族间的融合,才使新加坡构建成为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多民族能和睦共处,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和谐社会。

三、新加坡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益启示

通过对新加坡的学习和考察,我们感到,新加坡与我们社会制度不同,但发展社区事业的目标是一致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他们有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包括观念和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着力打造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精神文化,凝聚人心,促进社区发展。从新加坡发展的历史看,这个国家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得到高速发展的国家,得益于他们一刻不停地打造一种具有新加坡精神,正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讲的,“新加坡,一个富有活力的环球都市,创造突出环境,打造新加坡精神,勇敢并具有同情心,自信不自满,这股精神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成为团结一致的人民,各自竭尽全力,做出贡献。”在打造新加坡精神中,新加坡人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宽容,宗教和谐”。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发展的成果,正是这种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是管理理念的“人本化”与服务过程的“人性化”,还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同发展,都是新加坡精神具体实践。 

第二,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和引导,政策支持,改善社区条件。新加坡政府对社区工作高度重视,逐年加大投入用于大规模翻新组屋、解决基层俱乐部的用房和服务设施,同时为社区的中介组织、福利机构提供部分的运营经费,并在社区福利用地、发展老服务产业等方面给予优惠。当前,我区正处于旧城改造的攻坚阶段,对于老旧小区的改造、搬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开发为民服务项目、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等方面都应借鉴新加坡的社区建设模式,政府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和研究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如是否研究加大对社会服务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的投入,政府采取招标、招募企业、个人及民间组织承办社区服务项目的方式,发挥这类组织专业服务的优势,这样既可降低政府管理服务成本,以能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第三,要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效率,满足群众需求。新加坡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开、透明,对社会的开放程度高,比如在我们考察的社区里每周一次的议员接待日,议员与民众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与民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了民众对政府理解和信任。我们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借鉴,应在过去开展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政策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向公众公开公共服务政策,积极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同时,鼓励各级领导深入民众,多种通过设计多活动、建立联系制度等方式,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第四,要改革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提高社区管理能力。基层社区组织是政府管理的前沿,社会运作的重点。新加坡基层组织分工细致专业,对新加坡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高效的运作也使政府的政策得以顺利推动。同时,社区基层组织工作所提供的服务亦使社区居民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休闲、交流等各方面受益良多,从而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及自豪感,提升了社区形象。在具体运作方法上也具有独到之处,如在一些居住区,每户人家都有一本《居住守则》,涉及日常生活、娱乐健身设施的使用、停车管理以及公共设施维护等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住户在小区内可以进行的活动以及被严格禁止的行为。一旦有人违反了规定,保安人员会及时予以制止,物业管理处也会向各家各户发出书面通知进行提醒。如果违规者无视警告,没有在限定的时间内纠正错误或者给他人造成了损失,那么他除了要赔偿,还有可能“吃官司”.这种管理方式,类似于我们社区制定的《社区居民公约》 ,但我们在利用《社区居民公约》开展社区管理方面跟新加坡比较差距还较大.

从社区管理形式上看,新加坡和我国有相似之处,就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的行政行为与社区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因此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和运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在社区管理方式,提高社区组织能力方面,要着力从进一步明确各类社区组织的职能定位入手,根据组织性质和专业性质确定基层组织职责任务。政府基层专业组织要把工作做到社区;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要着力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社区中介组织及其它组织要发挥专业优势,成为政府和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

第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拓宽渠道,提高居民参与水平。据统计,新加坡每年各类基层组织开展的社区活动达到65000多面,参与人数达到800多万人次,相当于每个新加坡人每年至少参与两次,反映了新加坡社会文明程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我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在不断提高,但比较起来,还存在着参与群体不平衡、参与渠道少、参与率低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向新加坡学习,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于不同层次居民的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在活动的设计上要贴近居民的实际生活,贴近社区发展的大事,贴近社区成员的需求,增强吸引力、感召力。

第六,要坚持走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子,整合资源,实现社区繁荣。新加坡非营利组织、义工制度、社会动员机制的发展告诉我们,社区建设必须不断完善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通过发展民间组织、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社区。我国在这一块领域还比较滞后,尤其是义工制度、社会动员机制上差距很大,有的社区、街道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等民间组织即使有但在基本制度建设、日常运营管理、社会效益体现、服务群众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能力不强,还不能有效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加快培育民间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议下一步各街道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改革上,通过改革,把这样一批现成的组织进一步规范成为非营利性机构,从而带动社区中其它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同时建议民政等相关部门尽快研究我区慈组织的建设发展,建立稳定的资金募集和筹措机制,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加及时广泛的援助。关于志愿服务的问题,建议制定我区《义工服务指导意见》,在统一登记、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规范,同时也可研究建立类似新加坡对志愿服务人士的奖励办法,提高社区志愿意服务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