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升之忧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5-03
朱升之忧
米舒
  米舒

  朱升(1299-1370),徽州休宁人,与朱熹同宗。他幼年师从新安派学者陈栎,对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又好博采民间俚语俗事。朱升45岁登乡贡进士第二名,后任池州路学正,教学彰显才干。由于元末动乱,朱升反对蒙古贵族,便隐居于歙县石门山,静观时局变化。

  由于朱升博学多才,“新安理学名儒”名声在外。朱元璋率军途经徽州,邓愈向其推荐朱升,当时求贤如渴的朱元璋便亲顾茅庐,恭恭敬敬向朱升求教。据传,朱升第一次避而不见,留下一锦囊,朱元璋依计而行,大获全胜,这令朱元璋更加佩服,再次微服求访,朱升只讲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令朱元璋喜出望外,从此敬朱升为上宾,朱升就此出山,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当时朱元璋“地狭粮少”,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论帐下文武兵马,朱元璋皆落下风。朱升为朱元璋制订了三件大事,一是规定朱元璋军队士兵“不准妄杀”百姓。二是让朱元璋遍访贤才,礼聘宋濂、刘基等读书人为“高参”。三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占上风,朱元璋忧虑,朱升却胸有成竹,并分兵借粮与之对抗,陈友谅粮尽而兵败,皆朱升之功也。在泾江口一战,朱元璋在船头冒箭雨指挥,幸得朱升将其推入船舱,朱元璋刚离开,流矢“已中胡床板矣 ”, 朱升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朱元璋依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经,最后得了天下,朱升居功至伟,朱升晋升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任皇帝顾问,并修国史,他与诸儒奉旨主编《女诫》,以防后宫干预朝政。朱元璋写了一副对联赞誉朱升:“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升名声虽在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臣之上,但朱升从不争权,这是朱升的聪明之处。

  按古制,封建社会文官是70岁退休,但在一个新王朝草创之际,一些德高望重的功臣并不受此限制,朱升也在其列。但朱升70岁一过,便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对此很意外,“欲赐以爵士”来挽留,但朱升“固辞不受”,并老泪纵横奏道:“臣后人福薄,不敢叨天恩”。朱元璋说:“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但朱升仍奏:“愿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赐以完躯,幸矣。”朱元璋终于赐朱升与其子朱同“免死牌”。

  朱升何以忧虑,急于“归隐山林”。原来,朱升与朱元璋共事十余年,知其性格猜忌多疑,刻薄专横又反复无常。朱元璋出身卑微,年轻时当过小和尚,受尽侮辱,故他未发达时,还能虚心求贤,得了天下之后,便对天下儒生极不放心。儒生许元学问极佳,他一言恼君,即被处死。又如朱升同乡好友叶宗茂为朱元璋攻城拔寨,屡建奇功,最后被诬,落得忧愤成疾致死。朱元璋平时以“以汉高自期”,朱升精通历史,知刘邦是个可同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皇帝,朱升晚年一直为自己的未来深深担忧,早一步离开政治舞台,成了他的迫切心愿。

  朱升请归时曾对朱元璋劝奏:“伏愿陛下明照万里,治国有三重焉:东宫择贤师,保将相,久试贤能,百姓如保赤子。”这几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朱升退休后于次年12月病逝,他没有看到明王朝初期那一幕又一幕残杀功臣的血腥浩劫,也未见到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臣武将的悲惨结局。但他的担忧,仍然演变为现实,他推荐的良将贤臣一个个无故惨死,他唯一的儿子朱同曾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诸多功绩,又蒙朱升为他讨了“免死牌”,但最后还是没有躲过朱元璋心狠手辣之手,朱同不久被出尔反尔的朱元璋赐死。

  朱升之忧,反映了中国封建文人的自知之明与忧患意识,可惜他的后代仍未逃出封建专制的阴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