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退休干部如何养老?

 闲之寻味 2012-05-04

古人读书为做官,但做官不是一辈子的事,总有“告老还乡”的一天,“还乡”以后如何养老?今天的人可能想像不到。明代书画家唐伯虎和文徵明合作的一幅《悟阳子养性图》,却能够让我们看到古代官员退休以后的养老生活。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和唐寅合作的《悟阳子养性图》,可谓书画双绝,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纸本,水墨,纵29.5厘米,横103.5厘米,书画合壁,绘画作者为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画后附的书法《悟阳子诗叙》出自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之手.

古代退休干部如何养老?

画面上,临溪的一座茅屋中,一位老者端坐在蒲团之上,他头戴方巾,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仰头遥望天空,看上去表情沉静,若有所思。室内墙壁上空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桌上陈列着香炉和文房用具。茅屋后树木掩隐,高大苍劲的老树飞舞着枝叶。整个茅屋溪水环绕,溪水潺潺流过一座小小的木板桥,进入一片开阔的水域,平静的湖水向屋后缓缓流去,给人深远的意境。

整个画面构图,疏朗有致,笔意深远。近景处精细刻画,远景处以寥寥数笔勾勒出飘渺的意境。做为画面主人公的老者,比例虽略显渺小,却非常有神,从博大繁杂的自然景观中凸显出来,沉静出神的造型,牢牢吸引住观者的目光。

画面后,附有文徵明行书的《悟阳子诗叙》,共570字,其文辞优美,书法俊逸飘洒,与唐寅的绘画可谓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当时的文徵明,虽然只有45岁,但文名与书名都已经很大,可谓威震“吴门”,由他来写序,就好像请王羲之给兰亭诗作《兰亭序》一样具有大家风范。

文徵明的诗叙引证道家哲理,论述当时的官场得失,赞许悟阳子解官回乡,修身养性的超然思想。这篇诗序写得秀丽漂亮,属于文徵明早期的书法风格,远没有晚期那么老辣。

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并钤有“唐白虎”朱文方印一枚。此卷曾经明代书画家李肇亨、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收藏,后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

从文徵明的《悟阳子诗叙》中可知,悟阳子姓顾,名谧,家住崇明。据史料记载,画中的这位顾先生,在京城做官,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刑部郎中,相当于现在司法部的一个司局长。但按照当时的规定,明代官员在岗位上干20年就要退休。顾先生大概是年轻得志,很早就做官了,所以50岁左右就到了退休的时候。很多人替他惋惜,说还可以大干一气呢,但这位顾先生心态很好,主动从岗位上退下来,无怨无由地回到了家乡。还乡后,顾先生读书、养性、参禅悟道,一副乐天知命的样子,他的朋友们看他这样就很羡慕,给给赋诗赠他,得到这些诗后,他自己也很得意,还给自己起了个道号叫“悟阳子”。

悟阳子把朋友们的诗汇集起来,请自己的朋友文徵明写了一篇诗序,于是就有了《悟阳养性图》卷后的《悟阳子诗序》。

同样,唐伯虎的绘画,也由悟阳子的诗集而来。《悟阳养性图》中,沉静悟道的悟阳子,端坐在简陋的茅屋里,反映出悟阳子当时修身养性的真实状态。你看他坐在四壁皆空的陋室中,只有香炉和古书相伴,却自得其乐,正是古人修身养性,以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唐寅,字伯虎,江苏苏州人,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中国绘画史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是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他自幼聪明,写得一手好文章,16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9岁时参加应乡试,他又以第一名成绩考中解(jiè)元,被称为“江南第一才子”。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却因涉嫌科场舞弊案被投入大狱。

此后,唐寅虽被释放,却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变得玩世不恭起来。他回到故乡苏州,沉醉于诗文书画之中,过着向往“不求仕进,悠游林下”的生活。

关于唐寅,民间传说很多,据说他风流倜傥,才情并茂,由此还发生了“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唐寅,家庭生活非常不幸。他25岁时,先是父亲病故,然后妻儿离世,接着母亲作古,不久又得知出嫁的妹妹在婆家自杀的消息。一年内,七口之家只剩下唐寅兄弟二人,由此他深受打击。

唐寅少年得志,却不料后半生非常清苦。他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徐氏体弱多病,不到24岁就病逝了。后来唐寅续弦娶的第二位妻子,因不甘清贫离他而去。第三位妻子沈氏,和他同甘共苦,陪他惨度余生。

文徵明,原名壁,字征明,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吴门四家”之一。他自幼熟读诗文,喜爱书画,少年时代,就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而,文徵明的科举道路却很坎坷,从公元1495年他26岁时,他就参加应试,到公元152253岁时,他共参加过十次应试,却均以落第告终,直至54岁时,文徵明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

然而此时,在书画上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被人们称为“四绝”的全才。绘画上,他虽师承沈周,却自成风格,能画青绿,也能画水墨,能画工笔,也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所以当时向他求书画的人络绎不绝,他因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目睹官场腐败,文徵明只在翰林院呆了四年,就辞归出京,回苏州定居了。

文徵明与唐寅,不仅是同乡,同住苏州,两个人的年龄也相同。两个人少年时代,经常在一起游玩,文徵明的父亲十分喜爱聪慧、活泼的唐寅,深为儿子文徵明的憨讷寡言而担忧。两人一起长大,虽然性格不同,却相互欣赏,常常在一起谈诗论画、相互筹唱,《悟阳子养性图》就是两人联手,为他们共同的朋友悟阳子精心绘制的,是两人友情的见证。

《悟阳子养性图》以灵动的笔墨,表现出悟阳子解官以后,养息超脱、悟得真性的情景。事实上,悟阳子那种顿悟、超脱的境界,是唐寅羡慕不已,而又可望不可及的,由此,他不得不把生活中的不得志和抑郁,倾泄到笔墨上,创作了很多山水画,借以抒发自己向往隐居的山林情怀

除了《悟阳子养性图》,唐寅的《事茗图》也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事茗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画中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在炎炎夏季怡然品茶的情景。

唐寅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深谙茶道,特别讲究喝茶的环境,追求“闲采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古典意境。他画的《事茗图》,就营造了这样一个意境优美的氛围。画面上,远处有奇异的山石,飞泻的瀑布,简朴的茅草屋前,有潺潺的溪水流过,幽雅怡人。屋内用心读书的文士,虽然一身布衣,却精神矍铄。屋外一脸清瘦的过桥人,手拄木杖,后面跟随着手持弦琴的书童,一切都显得那么悠然闲适,清静幽雅。整个画面静中有动,生趣盎然,让人仿佛能听到潺潺水声,闻到淡淡茶香。

有趣的是,不论是《悟阳子养性图》,还是《事茗图》,唐寅都把人物画得渺小单薄,相比之下,他笔下的自然山水却显得那么博大精深。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看泉听风图》中,同样可以看到单薄瘦小的人物,也许,这正是唐寅要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陶梦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