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顾(277)明唐寅悟阳子养性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无尤轩主 2015-06-01
明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纸本,水墨,纵29.5厘米,横103.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他们通过自我反省,使身心尽量达到完美的境界。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悟阳子养性图》是一幅描绘如何修身养性的画作,《悟阳子养性图》是一幅书画合璧的作品,卷后所附的《悟阳子诗叙》的作者是中国明代另一位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整幅画构图疏朗有致,笔意深远,近景处精细刻画,远景处则以寥寥数笔,勾勒出飘渺的意境。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图一)画面:临溪的一个茅屋中,一位老者端坐在简陋的茅屋里的蒲团之上,他便是画中的主角悟阳子。正在沈思悟道,他头戴方巾,身穿宽袍,双手握于膝上,昂首凝神,仰头遥望天空,悟阳子的面部安详沉静,若有所思。悟阳子似乎悟到了:“道生万物”,万物最终也要回到“道”中。人类在这自然之道上生存着,即便拥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最终也要化作尘土、归于自然。画家唐寅把室内场景描绘得极为简洁,在人物周围留出一片空白,缓解了空间的紧张感。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图二)画面:茅屋的四壁空无一物,地上只有一张桌子,桌上摆放着香炉和文房用具,只有香炉和古书相伴,暗示了悟阳子的身份和志趣,悟阳子自得其乐,这正是古人修身养性,以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唐寅将视角有意拉低,使观者俯视画面时可以对室内的物象一览无遗。画中的人物形象虽小,却极为显眼。特别是悟阳子眺望室外的神情,刻画得尤为突出。要画中的人物形象小,唐寅是要衬托出大自然的博大,使人物与大自然形成对比。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图三)画面:茅屋后树木掩映,屋后云烟缥缈,小溪似从云雾中幻化而来,绕着茅庵自左向右缓缓流淌,潺潺的溪流饶屋而过,溪水流过一座木板桥,进入到一片开阔的水域。山水环绕,石桥横卧。茅庵建筑朴拙,陈设简单,四壁皆空,衬托出悟阳子清静超脱的心境。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图四)画面:屋后的院子由木桩、竹篱围成。院子内外遍植梧桐树、椿树、槐树,树木掩映。这些树高大粗壮,枝叶飘逸,好像有大风吹过。悟阳子似乎没有察觉到,仍在潜心沈思,达到了忘情山水、物我交融的境界。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图五)画面:在画的右侧形成一片平湖,开阔的湖面,水平如镜,一直延伸至画面的远处,远处的沙洲在雾气弥漫的水面上若隐若现,这宽广、空灵、淡远的景致,构成了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值得强调的是:画面右边的景物描绘得极为概括,以意笔写出,有大面积的留白,笔简而意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图六)画面:画中的老者就是悟阳子,从文征明的《悟阳子诗叙》中可知;悟阳子姓顾,名谧,家住崇明,顾谧在京城做官,做到刑部郎中,顾谧50岁就退休了,他回到家乡,读书养性,参禅悟道,他的朋友很是羡慕他,给他写了很多诗,他自己也很得意,便给自己起了个道号叫:“悟阳子”,悟阳子将朋友给他写的诗,想找人为此写一篇序,再配一幅画,于是他请唐寅做画,请文征明作序。《悟阳子养性图》是唐寅和文征明两人连手,为他们共同的朋友悟阳子,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图七)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画中山石、云树的画法取法李唐,但用笔比其更加细秀。树石以淡墨勾勒、皴擦,斧劈皴用笔略有些细碎。清溪、云气以淡墨勾勒、晕染,并以留白衬托。画家此画着意刻画近景,对远景则用寥寥数笔绘出。这繁中有简、近精远疏的绘画特点,应是唐寅中年时的笔墨风格。

  是卷曾经李肇亨、梁清标收藏,后入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把包括《悟阳子养性图》在内的1200多件中国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运到天津,然后到长春,藏于伪满洲国皇宫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政权瓦解后,溥仪带着《悟阳子养性图》等书画作品出逃,后来被解放军截获,几经周折《悟阳子养性图》最终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