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使用过程中易发生问题、原因及排除方法
熟练使用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使用显微镜易发生的问题、原因及排除的方法归纳如下。
1.现象:视野亮度晃眼。 原因 ①反光镜直射强光源;②光照到通光孔上缘。 排除 ①用平面镜斜对光源;②挪镜。 2.现象:视野不圆。 原因 ①遮光器没有转到头;②转换器没有转到头;③遮光器或转换器螺丝松动。 排除 ①、②把两者转到头(耳听手感弹簧片入槽);③拧紧螺丝。 3.现象:对光时视野中出现窗门、灯泡等物现象。 原因 镜筒太高或太低。 排除 在观察标本时自然消除。 4.现象:只见视野不见图像。 原因操作不仔细,将低倍镜偏于一旁,却把转换器上高倍物镜的母螺丝孔(未按高倍物镜)对准了通光孔。 排除 将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5.现象:图像结构不完整。 原因未根据材料的不同折光性能用光,致使薄的部分透明,厚或颜色深的部位隐没。 排除 调节光圈。 6.现象:观察浅色较薄标本时不清楚。 原因 视野太亮。 排除 缩小光圈。 7.现象:视野出现花斑。 原因这是由于镜头被污染或装片脏的缘故。①转动目镜花斑随转为目镜污染;②移动装片花斑随动为装片脏;③移动上述两者,都不随动为物镜污染。 排除 ①擦目镜;②擦装片;③擦物镜。(一般可蘸少许二甲苯擦,不要随便拆擦。) 8.现象:压碎装片和损坏镜头。 原因 ①在镜筒下降过程中调焦,注意力集中于视野内,忽略了镜头与装片间的距离;②不熟悉准焦螺旋旋转方向与镜简升降的关系,实验结束取装片时,将粗准焦螺旋随意一转,结果物镜压到了装片;③高倍镜用粗准焦螺旋调焦,且用力过猛。 排除 克服3个分析的原因。 9.现象:高倍镜下看不到物像。 原因未先用低倍镜而直接用高倍镜观察,或虽先用低倍镜但未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 排除 先用低倍观察,找到物像,并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10.现象:物镜螺丝松动,成像不清。 原因转动物镜时,力的作用点不在转换器上,长期用手直接推镜头,致使光轴偏离。 排除 重新修复调整。 11.现象:放大倍数虽增大,但精细结构仍不能辨别。 原因只换倍数较大的目镜而未换高倍物镜。其实物镜才是将点距放大的镜头,目镜仅起着把物镜形成的图像再放大的作用,高倍镜通常是指高倍物镜。 排除 换高倍物镜。 12.现象:目镜上出现水雾。 原因 因眼睛紧贴目镜引起。 排除 眼睛与目镜间保持一定距离,不要紧贴目镜。 13.现象:视觉疲劳。 原因 视野过亮或过暗,观察时一眼睁一眼闭。 排除 两眼同时睁着,调整视野亮度。 14.现象:镜身下滑。 原因 由于齿轮轴与齿杆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克服镜身重力而产生的。 排除只需把粗调手轮扭一下即可以了。扭的方法是:左右手同时分别握住左、右手轮,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这个角度的大小要看双手松开后,镜臂能否继续下滑决定,直至克服为止。 15.现象:镜臂自动倾倒。 原因由于长时间使用,多次地扳动镜臂,使得镜柱上的双眼螺母松动,无法通过垫圈把镜臂夹住而出现的翻倒现象。 排除用两把双眼螺母扳手(可以自制),用一把扳手固定镜柱一侧的双眼螺母,把另一把扳手插入另一镜柱的双眼螺母中,按顺时针方向扳紧,松紧的程度适当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