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方言】详解闽南方言(闽南语、闽南话、河洛话或福佬话)的形成和分布

 远近轻重 2012-05-05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叫它河洛话或福佬话。它早期以泉州话为代表,现在以厦门话为代表。但泉州话的影响仍然很大,闽南早期剧种梨园戏,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闽南方言的形成
由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南语有很多音节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所以无法用普通话的字来为闽南话注音,要学习闽南话就要学习闽南话的注音方法。这就像我们学习普通话要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
  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闽南话共有8个声调,依次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我们平时一般按这个顺序,分别叫做第1声、第2声、……、第8声。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语在台湾的传播与河洛话的形成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泉州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绝对优势。雍干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混杂,遂将其称之为“漳泉滥”(彰泉混合的意思)。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可以从现在的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国共发生内战,国民党政府战败,带著大批军队和难民“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我只知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 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 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江苏,浙江的温州,台州等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人 。

闽南方言的分布与形成

福建境内主要有闽语和客话两种方言,其中以闽语影响最大。 闽语又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

  (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

  (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其中又以闽南方言影响为最。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叫它河洛话或福佬话。它早期以泉州话为代表,现在以厦门话为代表。但泉州话的影响仍然很大,闽南早期剧种梨园戏,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闽南方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说的闽南话;广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及其以外一些地区、国家说的闽南话。全世界操闽南方言的有6000多万人,分布于省内外和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可见,闽南话是一个超地区界、超省界、超国界的一个汉语方言。按其广义闽南方言具体分布如下:

闽台片
  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潮汕片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早期以潮州话为代表,现在以汕头话为代表。使用人口1000多万人。

雷州片
  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以海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万。

海南片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早期以文昌话为代表,现以海口话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万。

港澳片
  它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使用人口有几十万。

国外片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亚、欧、美其他国家的华侨、华裔说闽南话的人数估计也不在少,由于资料限制无法具体统计。

其他
  此外,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县市,约有14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广饶、广丰、玉山等市县约有40万人说闽南话。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四川、江苏的一些地方和福建闽北的福鼎、霞浦,闽中的永安、三明、沙县等一些乡镇,也有讲闽南话的。

  闽南方言的形成,是语言学专家和学者颇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近些年来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各家对闽南方言的形成虽有时间早晚的不同看法,但都认为主要是形成于社会的分化和人民的迁徙。

  据考证,汉以前,闽南这个地区跟福建其他地区一样,居住着一支闽越少数民族,中原汉人涉足此地的甚少。中原汉人大规模入闽当是“五胡乱华”之际。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由于战乱,中原动荡,为避战乱,“如闽者八族”(《三山志》)。这次入闽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建溪、富屯溪流域,闽江下游和晋江流域。据《三山志》载,分置晋江郡(282年)时,才有3800余户,1.8万多人,永嘉之乱后,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此时,汉人已成为了福建境内居民的主体。这些汉人带来的是中州(今河南)一带的汉语,它应该是闽南方言形成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是唐武后时。669年,唐王朝派遣光州固始县(今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123个将领,南下“征蛮”。这批汉人后来定居于闽南,并开发了漳州。他们带来的是7世纪的中州话,反映着隋唐汉语的特点。唐朝末年,中州王潮、王审知率大批兵马入闽,之后又在福建称帝。他们带来的10世纪的中州话对福建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到了唐末五代,这些多来源、多层次的语言特点,已经整合成定型的闽南方言系统。两宋之后,闽南方言陆续向广东扩展,播散到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岛,有的登上了海南岛。台湾与福建一水之隔,早在唐宋时漳州沿海一带就有人过海到台湾,明清两代,更有大批的人东渡台湾,尤其是郑成功率部到台湾后,更把闽南方言和闽南的风俗习惯带到了台湾。显然,福建的南部是闽南方言的发源地。

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
为什么说闽南话是世界上一支特别古老的语言呢?其一,是说它形成的历史悠久。
其二,是说它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显著的,也是区别汉语共同语的重要标志之 一。
因此,我们在研究闽南方言的特征时,要突出这一点。下面我们拟以此为基点介绍一下闽南方言的特征。
 语音方面
  1.古全浊声母字今读一部分变为送气清音,一部分变为不送气清音。如“病、条、直、钱、舅”等古全浊声母字,今闽南方言读不送气清音;“皮、柱、头”等古全浊声母字,今闽南方言读送气清音。
  2.古非母字(轻唇音)在今闽南方言口语中,不少仍读为双唇音(重唇音)。例如“飞、蜂、肥、饭、放、斧”等字,在今闽南方言口语中声母读为〔p〕〔p‘〕。
  3.古知组字(舌上音)今闽南方言口语中不少仍读为“舌尖音”,例如“直、柱、竹、中、抽、茶、虫”的声母读〔t〕或〔t‘〕。
  4.有〔-p、-t、-k、-?〕四个塞音韵尾和〔-m、-n、-η?〕三个鼻音韵尾。例如“急、出、笔、铁”和“饮、专、龙”等。
  5.有浊音声母b、g。这两个全浊声母分别来于古次浊声母明微母和疑母,如“武”、“义”等。
  6.没有撮口呼韵,只有开口、齐口、合口三呼,例如“鱼”,在闽南方言中其韵母或读为〔u〕,或读为〔i〕,或读为〔ω〕,不读〔y〕。
  以上六点,似可做为闽南方言在语音上的主要特征。1-4四个特征,在闽语的其他方言中也存在,但
词汇方面
  1.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方言的口语中却是基本词儿。例如:
  岫〔siu22〕《广韵》宥韵似祐 切:“山有穴曰岫”。闽南方言指禽、兽、鸟、虫的巢穴。例如:鸡~,狗~,鸟~,蚁~。
  〔k‘a55〕《广韵》肴韵口交切:“胫骨近足细处”。闽南方言指“脚”。?
  〔k‘053〕《广韵》皓韵苦皓切:“水乾”。闽南方言指水少,稠。例如:糜~。(粥稠)
  〔ka21〕《集韵》效韵居效切:“水也”。闽南方言指水多,稀。例如:糜野~。(粥很稀)
  〔bi?32〕《广韵》屑韵莫结切:“不相见貌”。闽南方言指躲藏不见人。例如:伊~咧。(他藏着)
  踅〔se?5〕《集韵》薛韵似绝切:“旋倒也”。闽南方言指盘旋;绕。例如:车~来~去。(车子转来转去)
  有些词语的古义闽南方言仍然沿用着,而普通话或其他汉语方言已经转义了,例如:
  走〔tsau53〕闽南方言仍保留着古义“跑”。例如:伊~来~去。(他跑来跑去)
  丈夫〔ta22p?55〕闽南方言仍保留着古义男子汉,男性的意义。例如:伊生~。(她生男儿)
  2.直接吸收一些外来词。闽南方言有一些直接从外族或外国语言中吸收来的外来词。这些词儿,在普通话中不见,在其他汉语
  3.具有一批方言特有词。这些词与普通话的词形、词义都不相同。例如:
  囝〔kia<A494>53〕儿子;儿女:伊有两个~。(他有两个儿子)
  兜〔tau55〕家:来去阮~。(到我家里来)
  〔sia<A494>22〕木制谷仓,长方形:开~。(打开谷仓)
  龟〔ku55〕一种龟形的米制食品:秫米~。
  此外,还有一大批有音无字的词儿。例如:口〔hm?32〕(用力砸或打,如“用石头~落去)、口〔na<A494>32〕(很快闪现一下,如“九月九~日”)。
  除此以外,闽南方言还有一些有特色的词语,如“同形异义词”
  (大家婆婆、冤家吵架、手指戒指、风车汽车等)、“逆序词”(风台台风、气力力气、康健健康、头前前头等)、“合音词”(如?〔bue22〕不会、〔siag35〕谁等),这里不再细说。
语法方面
  闽南方言在词法和句法方面都有自己的许多的特色,下面略举几例:
  1.用“内部屈折法”构词。这种构词法是通过改变语词的读音来产生新词的构词方法。例如:泉州话的三个单数人称代词“我”〔gua55〕、“汝”〔li55〕、“伊”〔i33〕分别换上或加上鼻音韵尾〔-n〕可产生新词“阮”〔gun55〕、“恁”〔lin55〕、“?〔in33〕。这三个代词很特别,既可表示复数,也可表示单数。例如在“阮尽卜去北京”(我们都要去北京),“阮”表复数;在“伊是阮兄”(他是我哥哥)句子中,“阮”
  表单数。
  2.“阿”可作人名和称谓的前缀,表示亲昵。例如:阿琴、阿母、阿兄。
  3.“有”可以与形容词组合表性质。例如:有厚、有红、有感、有甜。
  4.“未”、“无”置于句末,表示疑问。例如:汝食未?(你吃了吗?)/汝去泉州无?(你去泉州没有?)
  5.“乞”在闽南永春话中可置于句中构成被动句。例如:伊乞人拍一摆。(他被人打了一次)从上举数例中,足见闽南方言在语法上是很有特色的,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例举。
  闽南方言最大的学术价值,除了它的复杂性之外,最主要的是保存着许多的古音、古词汇和古语法。如上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古汉语,即便是语法也是一样,例如“阿”的用法可见《史记·扁鹊传》(故北济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有”的用法可见《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未”的用法可见《史记·田蚡 传》(郡除吏已尽未?);“无”的用法,可见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乞”的用法比较晚,可见清的《错认尸》(周氏不敢言语,乞这大娘骂了。)。
  由于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些“活化石”,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清朝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论断,在闽南方言中就可以找到有力的例证。因此,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组成
  闽南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因此音节结构也一样可以区分为五个音位成分:声母、韵头(介音)、韵腹、韵尾、声调。韵头、韵腹、韵尾又合称为韵母。闽南方言有变调,而闽南方言方案和白话字一样,都只标示本调,且采用变音符号来标示声调,称为调号或调符。
  声调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音节与音节之间,以连字号(hyphen,"-")分隔;词与词之间,如同一般罗马字所书写的语言,以空白断开;复合词若可再分为多音节词,可再断词。本方案对于分词连写(省略连字号)暂无规定,但官方出版的《使用手册》中提到,可依语言实际使用情形,未来从较无争议的词开始连写。
  台湾闽南方言普通腔,是在台湾公众场合、传播媒体当中最常使用的闽南方言音韵系统,又称为通行腔、优势腔。闽南方言拼音方案除了能够拼写普通腔,还兼顾到台湾其他腔调。所谓的普通腔并不是指发音完全相同,虽然音韵系统相同,但各地的某些音仍然有出入。
声母
  声母 台湾闽南方言的声母有十八个音位,其中“零声母”并非没有声母,而是喉塞音, 依照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闽南方言拼音的声母列表如下:
  塞音及塞擦音鼻音擦音边音清音浊音不送气送气唇音p/p/ 边ph/p?/ 颇b/b/ 文m/m/ 毛舌尖音t/t/ 地th/t?/ 他n/n/ 耐l/l/ 柳齿音(舌齿音)ts/ts/ 曾tsh/ts?/ 出j/dz/ 入s/s/ 时舌根音k/k/ 求kh/k?/ 去g/g/ 语ng/?/ 雅喉音/?/ 英h/h/ 喜汉字是TLPA方案所建议的,除了“文、毛、耐、雅”之外,大多为传统十五音。 零声母“英”不标。 发音部位用语对照传统五音TLPA闽南方言现代音韵学唇音唇音双唇音舌音舌尖中音舌尖音齿龈音齿音舌尖前音齿音(舌齿音)齿龈音牙音舌根音软颚音喉音喉音喉音现代音韵学对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有较严格的区别。舌尖音与舌齿音的发音部位相同,他们的不同在于:舌尖音的发音方法是塞音、鼻音,舌齿音的发音方法是边音、擦音、塞擦音。 三重对立台湾闽南方言的塞音及塞擦音分成了清送气音、清不送气音、浊音三重对立。所谓三重对立,指的是同样发音部分的一组三个塞音或塞擦音(例如p, ph, b),可以表达出三种不同的意义(例如p&ocirc;婆、ph&ocirc;葡、b&ocirc;无)。华语的塞音及塞擦音是清送气、清不送气两重对立,缺乏浊音(汉语拼音、通用拼音皆拼写为b, p,注音符号写为ㄅ、ㄆ);客语与华语一样是两重对立,而英语、日语则是清音、浊音的两重对立。换言之,台湾闽南方言的塞音及塞擦音要用“有声与否”、“送气与否”等两个区辨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才能区别;华语、客语、英语、日语等许多语言的辅音只要其中一种区辨特征就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发音。送气:是送气:否有声:是浊音有声:否清送气音清不送气音此种三重对立的特性,是闽南方言拼音与台语通用拼音最主要的冲突之一。罗马字同一组发音部位的塞音都只有两个,那么三种发音当中,势必有一个要用到双字母或无相关的字母。闽南方言拼音认为b, g应该指定给浊音,将清不送气音拼写为p;而通用拼音则与汉语拼音相同,将b, g指定给清不送气音,浊音拼写为bh/v, gh/q。洪惟仁称前者为W系统、后者为C系统;而余伯泉称前者为甲式拼音、后者为乙式拼音。
  韵母
韵母
  韵母
  以韵腹为中心,加上元音鼻化与否、入声有无、鼻辅音有无等三种特征,最多可以衍生出九种不同的韵母。以a为例,鼻化的a为ann,而a和ann在入声时分别拼写作ah和annh。可加上的鼻辅音有m, n, ng三种,而它们所分别对应的入声版本是p, t, k。单元音(及喉塞音结尾)舒声喉塞音入声口鼻口鼻aannahannheennehennhiinnihinnhoohooonnoohuuhmmhngngh单元音(辅音结尾)舒声一般入声mnngptkamanangapatak iminingipitik omongopokunut 有介音双元音(及喉塞音结尾)舒声喉塞音入声口鼻口鼻iaianniahiannhioioh(ioo)iuiunniuhuauannuahueuehui有介音双元音(辅音结尾)舒声一般入声mnngptkiamianiangiapiatiak iongiok uanuat 元音韵尾舒声喉塞音入声口鼻口鼻aiainnauauhiauiaunniauhuaiuainn红字:元音与白话字所认定的不同
韵头
  韵头又称为介音。台湾闽南方言的介音有 /i/, /u/ 两种,有些音节没有介音。白话字的 /u/ 有时写作 u、有时写作 o,例如“话”就是以 o 开头的(因此白话字简称为POJ);而闽南方言方案则统一写作 u。例字:我 guá 话 uē
韵腹
  口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高元音i /i/u /u/中元音e /e/o /?/oo /?/低元音a /a/鼻化元音 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高元音inn /?/unn /?/中元音enn /?/onn /??/低元音ann /&atilde;/韵化辅音 鼻音唇音m /m?/舌根音ng /??/台湾闽南方言普通腔的韵腹有六个口元音、五个鼻化元音、两个韵化辅音。元音可以鼻化,例如 &icirc;(姨)鼻化后变成 &icirc;nn(圆);只有o无法鼻化,因此onn是oo的鼻化。鼻化的正式版写法是-nn,传统版是上标的-?;oo的传统版写法是o·(右上角多一点)。m及ng两个辅音可以韵化(音节化),可单独成为音节或当作元音使用。例字:姆 ? 黄 n?g 元音当中,o在各地的分歧最大,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 [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 。
  韵尾
韵尾
  塞音鼻音唇音p /p/m /m/舌尖音t /t/n /n/舌根音k /k/ng /?/喉音h /?/ 前元音后元音高元音i /i/u /u/台湾闽南方言的韵尾有两个元音、三个鼻音、四个塞音,有些音节没有韵尾。其中p, t, k, h只在入声出现。
地方腔
  闽南方言普通腔混合了漳州腔及泉州腔,一般称为“漳泉滥”。然而,台湾一些地方的闽南方言仍呈现出“偏漳”或“偏泉”的特有腔调,闽南方言方案为这些特有音位设计了标示法。ir /?/er /?/ee /?/ere /?e/
  本条目包含IPA符号与符号。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须要特别外文支持才可以显示正确的IPA符号,而不是乱码、问号等其它符号。台湾闽南方言传统上有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等八个声调,但普通腔没有阳上调。闽南方言方案除了传统八声的声调标示法与白话字相同,还额外规定了第0声(轻声)及第9声(出现于合音及三连音),轻声用两个连字号表示。声调符号使用不便时可以阿拉伯数字标示法替代。第几声0123456789传统调类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闽南方言--aáàah&acirc;ǎāa?ha?例字东党栋督同动洞毒国际音标????????????同样的汉字,读轻声与否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或语气上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惊死 kiann-sí(害怕死亡;胆小) kiann--sí(害怕得要命) 后日 āu-jit?(以后、将来) āu--jit?(后天) 当一个音节有多个字母时,调号应该标示在响度(sonority)最大的字母上面(通常在韵腹)。由规则可以判定确切的字母:响度优先级: a > oo > e = o > i = u〈低元音 > 高元音 > 无擦通音 > 擦音 > 塞音〉 iu 及 ui ,调号都标在后一个字母,因为前一个字母是介音。 m 作韵腹时标于 m 上。 双字母 oo 及 ng,标于前一个字母。 三字母 ere,标于最后的 e。
相容性
  闽南方言拼音在拼写台湾闽南方言普通腔时,与白话字的相容度极高。即使闽南方言拼音和白话字同时出现,因为原本的白话字并无使用此种拼法,亦不产生误解。数学上的二元关系可以用来讨论两者的相容程度:设台湾闽南方言普通腔的所有音节的集合为S、白话字所有音节拼法的集合为P、闽南方言所有拼法的集合为T。从以上三个集合,我们定义白话字系统为二元关系RP,它的定义域是S、陪域是P,值域:a≤RP(s)≤ut,或a≤p≤ut 。而闽南方言拼音则为RT,定义域是S、陪域是T,值域:a≤RT(s)≤ut,或a≤t≤ut 。S = {a, a?, ai, &atilde;i, ... ua, ... ut} P = {a, ah, ai, ai?, ... oa, ... ut} T = {a, ah, ai, ainn, ... ua, ... ut} 将拼音方案定义为数学上的关系之后,白话字的oa与闽南方言拼音的ua等逐一对应:函数为双射当且仅当对任意存在唯一满足f(s) = p。 函数为双射当且仅当对任意存在唯一满足f(s) = t。 而函数 RP?RT、RT?RP 则 RP≡RT,即二组转换均满足双射关系且互为对方之集合。因此 ,且 。用口语说明上述数学式:音节ua与拼写法oa属于“白话字关系”,而音节ua与拼写法ua属于“闽南方言关系”。最后我们从音节对照表可以观察到结论:当且仅当 亦即:在闽南方言方案中,任一音节若写作某个在白话字已经采用的拼写法,则此音节在白话字中拼写法亦相同,不会出现同一个拼写法在闽南方言拼音和白话字代表不同发音的问题。〈然而,此结论只适用于普通腔,闽南方言方案的eng、ek用于地方腔,与白话字当中不同。
编辑本段闽南方言词汇与闽南文化
  福建的文化大体可分为青山文化和海洋文化。闽南文化虽也有青山文化,但似以海洋文化为主。闽南方言词汇是记录闽南文化的符号,是闽南文化的结晶。我们透过闽南方言的一些词语,就可以看到绚丽多彩的闽南文化。下面略举数例:
  过番:福建闽南一带,由于人多地少,据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为了生计,许多百姓就出国谋生。“过番”就是出国的意思。为什么把“出国”叫“过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番”字作一下考证。“番”是一个合体象形字,本义兽足。兽足踩一次为“一番”。另外它还是“蕃”的古字,把九州之外称作“番国”、“番邦”,大概是外域水草丰茂,野兽出没其中,而少人居住的缘故。由于“过番”而产生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词语,例如:“做大字”(办护照)、番客(侨客)、番婆(洋老婆)、番囝(外国人)。从外国进来的东西,有许多也把它冠上“番”字。例如:番薯(甘薯)、番粉(洋面粉)、番火(火柴)、番茄(西红柿)、番黍(高粱)等等。现在,闽南已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侨乡,侨民遍布世界五大洲,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脱草鞋:它是闽南泉州侨乡的风俗,也叫“洗尘”。意谓亲人从海外归来,长途跋涉,需为之脱掉草鞋,洗拂灰尘。其实归侨多穿皮鞋,此乃用泉人远行多履草鞋之意。来洗尘的亲友,或送来猪腿,或送肉包,或送鸡鸭美酒。新婚亲者则送筵席以表敬意。洋客受礼之后即回赠线丸、针、布匹、雨伞、手巾、香皂、肥皂、香粉等,还送一封洋银,叫“送番客物”。
  送顺水:它是闽南泉州侨乡的风俗,也叫送行。过去出国都乘帆船,靠风力,以后改用轮船、飞机了,但还沿用这一叫法。侨客返回国外,亲友赠送土特产,如神曲、茶饼、水仙等,并设宴欢送,叫“送顺风桌”,宴上如有鱼,正面吃完切勿翻过反面,如翻面,就是覆
  舟,不吉之兆,这就叫送顺风,祝他此去顺风行舟,安抵国外所在地。侨客抵所在地后,即寄银、信表示感谢,谓之探候信。
  洛阳桥:它是泉州鲤城区(今洛江区)和惠安交界的洛阳江上的一座大桥,全长360丈,阔1.5丈,有桥墩46座,工程巨大,气派雄伟,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又名万安桥。相传宋朝蔡襄之母怀蔡襄乘船过江时,忽然风波骤起,船将沉没。正在绝望之际,似闻空中传来天神叫声:“蔡学士在此,水鬼不得无礼!”顿时风平浪静。蔡母向天祷告,如将来真的生男,长大能居学士,一定叫他在这里造一座桥,拯救行人,免冒渡涉之险。后果然如愿。蔡襄为还母愿,回泉州任太守,并建造此桥。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请火、榉旗、放铳、跳童、食敬、师公”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宗教文化;通过“做田、钯田、播田、做水、沃肥、抠草、割禾、曝粟、鼓粟、锄头”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农耕文化;通过“高甲戏、歌仔戏、南音、傀儡、抽线傀儡”等词语,了解到闽南方言区的戏曲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