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川:隋唐与宋时羁糜制

 指间飞歌 2012-05-05

 

吴川:隋唐与宋时羁糜制

羁糜是指人把缰绳套在牛马身上而并不捆死,以便驾驭,比拟统治者不用僵硬的办法,而是用比较柔和的办法来使少数民族就范。也就是羁糜地区的社会制度在这些地区强硬推行。直到唐代,封建王朝对俚人都是:“羁糜而已,未能制服其民”。蛮夷稍稍内附,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督刺史,皆得世袭。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高要瑶目周四哥来朝,籍其户八十有七,则十四年之前为瑶僚可知矣。到了元代,古籍中只有僚、或蛮僚、或瑶僚的族名。

    公元六至七世纪,即陈、隋、唐三朝,在岭南桂东崛起冯、陈、宁三大家族。这三大家族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后来都融合到当地土著民族而成为其首领。因此,羁糜制度成就了地方势力割据。

    酋帅丶渠帅占据广阔的土地,拥有众多的人马。俚人冼夫人娘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冼夫人孙“(冯)盎所居地方二千里,奴婢万余人”。

   陈朝,世为南平渠帅的定州刺史宁逵改任安州(今广西钦州市)刺史,宁逵死后,其子宁猛力为宁越郡(后改名钦州)太守,对居住在这一带的僚人“修其教不易其俗”,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因而得到他们的拥戴,成为乌武渠帅。

    据有关史料,新州(今广东新兴)、泷州(今广东罗定)一带曾有葛僚居住。南朝梁时,陈法念举家从颍川郡鄢陵(今河南鄢陵县)迁至泷州(今广东罗定),“以孝义训溪峒,所至镇俗戢奸,盗贼屏息”受到当地葛僚的拥戴,成为酋帅,并历任新州(今广东新兴)、石州(今广西梧州)剌史。

    信宜市属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境内七成多是山地,称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为主,境内崇山峻岭,河溪纵横,云开山脉北列沿粤桂边境作北东—南西走向,山势自然分隔高凉、泷州、与广西钦州的三地。

    《旧唐书地理志》窦州以罗窦洞为名(今信宜市)。(公元六至七世纪,即陈、隋、唐三朝)冯、陈、宁三大家族的俚僚地方豪族均以窦州为界分割势力范围,泷州豪门陈龙树仕唐,历任泷、南扶(今信宜市)、建、万、普、南施六州刺史,封鄱阳郡开国公。《元和姓纂》卷一“高州冯氏”条云:“高州都督耿国公冯盎代为酋领;窦州刺史合浦公冯士翙代为酋领,兄(冯)煜进士。”信宜这三地界为陈、冯两家家族先后统治,是俚僚豪族势力重叠之地。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高州总管冯盎入朝。未几,罗窦诸洞僚反,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僚数万人,屯据险要,诸军不得进。盎持弩谓左右曰:“尽吾此矢,足知胜负矣。”连发七矢,中七人。僚皆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馀级。

    罗窦诸洞僚反,而南扶州侨治泷州。南扶州(窦州前身)本是在泷州析置的。而朝庭用高州总管冯盎兵马平乱,可见当时唐太宗除考虑地域外,也考虑分化削弱陈丶冯这两家地方势力。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而朝庭诸军在什么地方?史上没说,估计唐太宗也不准备发兵。

    羁糜政策初是都是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后来都融合到当地土著民族而成为其首领。修其教不易其俗。而到唐朝,高州总管冯盎入朝起,强大的百越俚僚土著民族,因羁糜政策的发酵而导致势力割据而走向“蛮俗”崩溃。出现了俚丶僚的分道扬镳。

     史籍常将俚僚并称,有学者据此认为俚僚本为一个族系,与汉族逐步融合者为俚,不融合者为獠。所谓“獠”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岭南地区原土著的蔑视贬称,僚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为此在这里我们把“獠”写作僚。

     以高州冯氏为代表的俚僚与泷州陈氏为代表的俚僚在唐朝开始分化成黎僚和瑶僚。黎僚是我国南方黎族前身,酋帅冯盎卒后退居于海南和雷州半岛,而部份俚僚与汉族逐步融合者成了当地土著汉族。而信宜部份地区的瑶僚仍盘据在云开山脉与泷州瑶僚呼应,这些僚人后来部份与湖南南迁僚人溶合,成了广东广西瑶山主人,史称为瑶僚丶瑶僮,是广东广西壮族瑶族的先民,广东连南瑶族也源于这时期僚人。

    史载“宋景祐二年五月瑶僚寇雷丶化州”。宋朝以瑶僚之称,而俚则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