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札记【368】陶醉过去,还是展望未来?

 一帆858 2012-05-06

投资札记【368】陶醉过去,还是展望未来?

(2012-04-29 08:38:45)

=>导读

价值投资讨论上我微博:http://weibo.com/zuoluogufeiyang

陶醉过去,还是展望未来? 

说明一下,所有以下分析都是基于生活、投资常识。

    我每到一定时期总是反反复复放过去投资历程的电影---几乎每笔投资都清晰浮现眼前:包括所研究的股票、买卖过程、跟踪企业的变化、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等等。

    08年以来到如今,我感觉中国的经济单纯依赖土地、能源的模式可能要受到严重的考验。这种粗放式发展不仅受益了房地产和资源、能源股,也受益了消费股,尤其是高端消费。但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过度奢侈消费之风。君不见,世界各大品牌服装、皮包、名表店、拍卖行里来自中国的买家都是压倒多数的;君不见国内是能炒作的都拿出来炒一遍,几近疯狂状态。所有的疯狂的根本原因是,靠出卖土地和资源的收入来得太容易太刺激了。05、06、我跑铁矿山,见一夜暴富千万的比比皆是,亲眼经历一对农家老人年收入不过几千,但一觉醒来,就有矿主递上百万定金收购其承包山地。这几年很多人赚钱太容易了,冒险太值得了,因此民间借贷利息似乎涨到多少都不过分。普天下尽传投资神话!

     这样的状况下谁又能沉下心来做一个悠久品牌呢?暴富心态充斥大多数人,做品牌都不用经过多少时间考验,只要肯花钱,一年半载就能跻身十大名牌行列。

     当时我在反思:中国经济的痛肯定会来。而且这次痛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经济发展再认识过程,是中国企业大洗牌的过程。反观股市,我们这十年总是会对以土地和资源换财富带来的消费升级仅津津乐道,于是股票市场上出现了汽车股的十倍、家电股的十倍、白酒股的十倍、有色股的十倍、煤炭股的十倍等等都集中爆发在04-07年这三四年中。细细品来,基本都是坐拥土地和资源带来了超额消费利润。看看满城市的拥堵的各色汽车,看看满城的家电连锁店,看看那些山区里大面积开矿而缺乏植被的道道伤疤,看看产煤区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煤窑。我们应该这样看当初的998到6000点的行情,如果没有过分的疯狂,不过分追求速度和扩张,没有过分的暴富心态,市场内外都及早进行调控:市场外对土地和资源的合理使用,市场内当股指上升到3000-4000点后停发新基金,严控炒作之风,就不会有那么多基民在高高的6000点上站岗了。这样一来,05-12年的市场也许就是998->4000->1600->3400->2000->?(4000),市场内外齐自检,也许走势就和美国那边差不多了,也许目前正在创出4000以上点的新高。但历史毕竟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

    不过在此间,我又看到一些企业不为所动,默默做着自己的产业,在土地和资源大淘金中他们并没有十分光鲜的外表,静静地拓展自己行业内的份额,他们精耕细作,虽与大红大紫的奢侈消费不太沾边,但是他们逐渐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暂露头角。尤其是那些外向型的企业,经过西方系统的成熟的商业模式下的同行竞争的考验,经过国外细心挑剔的客户们的洗礼,逐步创造自己的世界声誉的“小”企业,值得我敬佩和关注。他较少沾染土地和资源的暴富神话,他们拼服务拼市场拼管理拼理念。由于市场规模的壮大,他们逐步回归国内市场是理所当然。几年前网上和一位浙江做外贸的朋友聊天,听他说,他比较钦佩他们的一些外贸同行,并说如果它们上市可以长期关注,其中就有:小强和巨星。一个被同行所敬佩的企业,一定有他们的特色。

    八年前我们选择了证券市场的一些大消费股资源股,白酒、医药、煤炭、黄金、建材等,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复利增长。而如今经济开始出现下滑势头时候,有时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为下一个十年做准备了?像微博里所谈的:“着眼长期战略,你就要有相当的承载量;着眼短期变化,你就要有机变的神通。我看我们的强项是能忍耐和承载量,并而没有短线的神通。因此短期的沟沟坎坎我们都将他忽略不计了。每个投资人的能力和思考问题角度不一样,所得结论就会大相径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孤独地坚持,不要急于求得赞许和鼓励。”

       但是不可否认消费升级依旧在进行,但可能不会再是那么粗放地频繁提价式、野蛮开店式、一个月打出名牌式、资源掠夺式、收费名目纷杂式、爆炒一切式的突进式发展。而是向那些轻资源、重服务、精细化、讲管理的文化传媒、教育服务、餐饮娱乐、细分消费、服务性基础建设、科技改善生活、医药卫生等等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未来选股策略:小、精、尖、广、新。

      关于市场估值,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过分陶醉于过去的经济发展速度上?从而掉进快速发展的成长陷阱?这里的陷阱显而易见就是指:第一,投资人已经默许我们的股票可以获得比成熟市场上更高的市盈率估值溢价;第二,我们企业几乎可以永续成长,人口红利不断;第三,只要成长速度可以忽略对企业管理等一些精细化指标的要求。第四,有名声就是有品牌,有品牌就可以不断增长,扩张或提价得以延续。第五:只有快速致富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可以不顾人民利益不重社会效益。

      因此往往以市盈率衡量企业的估值高低有其不稳定因素。而在企业漫长成长过程中,净资产的稳步上升才更能令人简单地把握其内在价值。当然企业的无形资产有高有低,我们只找显而易见的规律,比如钢铁行业给果能打八折以下的净资产价格,高速、造纸给1倍以下PB,细分龙头小市值企业给谨慎的1.5倍,另外再配合以企业报表分析和企业前景分析。但有些具有超级壁垒的医药、食品饮料企业就很难给以净资产倍数评估了,作为一个分散投资中的一员小心谨慎就可以了,但黑天鹅往往就出现在赋予了高估值的看似坚不可摧的最具想象力的“优秀”企业中,我们没有能力透彻研究的话,分散投资是最好的方式。

       我的意思是历史会给我们一些收益,也会给我们一些经验教训,但我们不能一味陶醉在历史的成绩中去,另外有必要再回忆一下我们无数次曾提到的:马克·塞勒尔所说的能构成伟大投资者的“护城河”包括七种特质: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极度着迷于投资这个游戏中,并有着极强获胜欲;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强烈意愿;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对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左右脑都擅长;最重要同时最少见的特质是,即使大起大落丝毫不改变投资思路的能力。”

    其中“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这个能力包含了不仅仅是价值因素,还有多重投资素质累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战略到战术等等考验。很多投资人迷茫在“从过去错误中吸取教训”和“对自己的想法有绝对的信心”中,如何算错误?坚持什么?改变什么?这么多问题使得我们迷惑吗?不!如果你真的有些举足不前的话,捣腾回去,找到价值投资的本源,以宽容的姿态包容地看问题,从格雷厄姆的这个树根开始,不断研究各个分支,沃尔特施洛斯、巴菲特、费雪、林奇、卡拉曼、涅夫、、、、、最后你发现适合你的基本投资素质是什么,结合你自己过去的投资和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给自己以轻松合理的投资定位。基础就是:十年后,实践证明你已经学会长期复利赚钱了。

    有了多次的反思和总结,我渐渐地对依靠地产及资源疯狂开发而进化的成长股并给较高的市场估值以怀疑和警惕,这些企业们有如何的管理和营销努力呢?他们又如何在精细自己的服务和拓展自己的渠道呢?是否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不断创新的思维呢?未来的不断成长股应该在哪里呢?我们需要怎样的保守和苛刻思维呢?未来的稳健的消费升级中什么样的企业会异军突起呢?

    当前的中国经济在思索继续前行的动力,虽然可能有些曲折,但这的确是一个寻找转折的大好时机,也是投资市场上孕育的下一次重大机遇的开始。
    
    我们该如何?陶醉过去,还是展望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