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政治主观题常见解题方法略谈

 嘉陵山水 2012-05-07

考生高考文综测试主观题,特别是政治部分的主观题普遍存在着一种畏难情绪,其实,政治主观题中所谓难题,其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很“常规”的。本文试以近两年高考试题为例,探寻“难”题背后的“常规”方法。

一、材料分析法

围绕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是文综主观题命题的基本模式。当然,试卷中引入的材料作用是非常丰富的,但从其与设问的关系考察,材料的作用可分为两种:一是单纯的引出问题;二是引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对于第二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可运用材料分析法,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提取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

例1[04年高考文综浙江福建等省卷38题第1小题]: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

材料一    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题分析:本题的材料中蕴含了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答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从中提取出三条有效信息,然后再根据此信息生成题目的答案:一是“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资源;二是“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这说明我的海洋产业发展迅速,从经常常识角度看有利于提升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的海洋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考生在答案这个题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漏答,答案不全面,导致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二是乱答,写了不少不着边际的话,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主要原因则在于答题时没有运用材料分析法,脱离了材料。

参考答案: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设问分析法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而审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审清设问,明确题目在问我们什么,要求我们答什么。特别是文综试卷中的有些试题,在题目的设问作中作了较多的限制性规定,对我们的审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换个角度看,设问中的限制性规定也给我们答题提供了信息、指明了方向。所以,对这类题目,我们在解题过程中不妨运用设问分析法,充分挖掘其设问中的信息,为我们的解题服务。

例2[05年高考文综浙江福建等省卷38题第3小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表1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

年份

纯收入

1.工资性收入

占比(%)

2.家庭经营纯收入

占比(%)

3.转移性收入

占比(%)

4.其它收入

占比(%)

2001

2366

772

32.6

1460

61.7

47

2.0

88

3.7

2002

2476

840

33.9

1488

60.1

51

2.1

98

4.0

2003

2622

919

35.0

1541

58.8

66

2.5

97

3.7

2004

2936

998

33.98

1746

59.45

77

2.62

116

3.95

                                                  注:技术性统计误差由四舍五入造成

(3)农民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收人增长缓慢,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民务工人数增长趋缓。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

解题分析:本题的设问“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包含了四个方面的限制性规定:①是规定了知识范围——政治常识;②是规定了主体——政府;③是规定了政府的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④是规定了保护的内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设问的这四方面规定提供了足够的解题信息,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分析和形成问题的答案:从“政府”看,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政治常识知识而言,不难得出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等角度;从“保护”看,政府为什么要保护呢?因为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有其作用与意义,把这个思路再具体化,即能得出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看,联系政治常识即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了。这个题目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答案不全面,特别是易忽视参考答案中的“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这一点,究其根源,主要是对设问的分析不够,没有抓住“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一信息。

参考答案: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②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③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层次分析法

    高考政治主观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这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运用层次分析法——联系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影响、作用、意义等)、怎么办(对策、措施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分析,层层挖掘,最终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谈清楚、谈深刻。

例3[05年高考江苏政治卷35题第1小题]: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 (3) 班专门召开了“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主题班会。

 (1) 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

解题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要把问题分成四个小问题,再各个击破:①是什么?有些中学生穿名牌、用名牌,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我们应当尊重其选择;②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其选择呢,因为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③怎么样?中学生穿名牌、用名牌,在正常情况下,有积极作用,放在经济学里即关系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④怎么办?面对穿名牌、用名牌的这一时尚,学生应该怎样办——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不盲目追求和互相攀比,生活消费与国家及家庭收入相适应。

参考答案: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力,应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互相攀比。

四、主体分析法

政治学科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体,具体有:党、国家(政府)、社会、集体(经济常识当中主要有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经济常识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等。一个题目往往不一定只涉及到一个主体,如果只抓住一个主体进行分析的话,那答案肯定是不全面的,所以,对这些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运用主体分析法,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政治主观题中,这种题目常见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如何解决”型,题目是要解决某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方面所能够解决的,往往需要众多方面通力合作,对这类问题必须采用主体分析法,找出不同的主体;二是“有何意义”型,题目的材料中通常是一个事件、一种现象等,要我们分析事件、现象所产生或具有的意义,由于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也应该采用主体分析法,如对党有何意义、对国家和社会有何意义、对个人有何意义等。

例4[04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第35题]: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毒火腿”、“注水肉”、“劣质奶粉”、“有毒粉丝”等事件接连被曝光和查处。这些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问题: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解题分析:题目要求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故明确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前提。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找到三个主要的主体:一是国家应该怎么做?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打击扰乱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二是企业应该怎么做?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要遵守法律法规;三是消费者应该怎样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分析,问题的答案就不难组织了。

参考答案:(1)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行。(2)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国家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扰乱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3)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角度分析法

    政治主观题中有一些题目是比较开放的,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综合考虑,相对来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能有效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此类问题,我们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自我感觉还很好,实际得分却不高。相反,我们在解此类题目的过程中如果自觉地运用角度分析法,寻找尽可能全面的角度,就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例5[05年高考文综浙江福建等省卷38题第2小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表1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

年份

纯收入

1.工资性收入

占比(%)

2.家庭经营纯收入

占比(%)

3.转移性收入

占比(%)

4.其它收入

占比(%)

2001

2366

772

32.6

1460

61.7

47

2.0

88

3.7

2002

2476

840

33.9

1488

60.1

51

2.1

98

4.0

2003

2622

919

35.0

1541

58.8

66

2.5

97

3.7

2004

2936

998

33.98

1746

59.45

77

2.62

116

3.95

                                                  注:技术性统计误差由四舍五入造成

    (2)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

解题分析:很明显,本题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应该是针对农民而言的。那么在解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到“农民”自身这个角度,从农民自身的角度看,农民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其次我们应该考虑“农业”这个角度,从农业这个角度看,要增加家庭经营纯收入,就必须要进一步搞好农业,走“一优两高”农业之路,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再次我们还应该考虑“农村”这个角度,从农村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积极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最后,我们还应该跳出农业和农村的角度来考虑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那就可以考虑到保护农民工权益,给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再组织答案也就不难了。

参考答案: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加农民务工的机会;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意图分析法

    学生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看了又看,但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叫人无从下手。碰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不必紧张。因为命题的人在编题目的进候,总是有一个目的,或者叫命题意图的,他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我们相应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此时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这个题目想考我们哪个(或哪些)知识点?如果我们明确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事情就会柳暗花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6[04年高考上海政治卷31题第1小题]:“身价不是从学历中来,而是从学问中来;不是从资历中来,而是从能力中来;不是从索取中来,而是从奉献中来。”这是全国劳模、上海“智慧工人”李斌经历的真实写照,李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工人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于各类人才的渴求。

(1)李斌的成才经历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哪些要求?

解题分析:相信有不少考生面对这个考题时会思路全无,束手无策。解本题的最主要障碍可能就在于“人才”两字,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教材里没有专门的分析。但是,命题者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什么呢?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思考,进而考虑到经济常识中的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这一知识点(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那么解题的思路就有了。(上海高考政治卷中没有哲学常识的内容。如果从我们高考全国文综卷的考试范围来看,我们还可联系到哲学常识中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中的主观条件之一——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这个知识点来展开分析)。当然,本题也可通过材料分析法来得出答案:“身价不是从学历中来,而是从学问中来”——提高文化知识;“不是从资历中来,而是从能力中来”——提高专业劳动技;“不是从索取中来,而是从奉献中来”——加强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市场经济”——竞争、创新、开拓、进取等。

参考答案:①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劳动技能。②加强道德修养,确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态度。③树立竞争创新观念,富有开拓进取精神。

七、要点分析法

    我们不少学生怕政治主观题,认为政治题“难”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很普遍的原因,就是那些我们学生看上去很简单的题目,一旦到了要他写的时候,我们学生却组织不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答题过程中不是丢三拉四,无话可说,就是东拉西扯,罗里罗嗦。对这种我们学生自己认为很简单、指向很明确的题目,要答好答全答清楚,运用要点分析法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谓要点分析法,就是在解题过程中把所涉及到的知识要点一个一个罗列出来,再结合材料和设问逐个分析,形成答案。

例7[04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9题第5小题]: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图6),回答问题。

 

政治主观题常见解题方法略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解题分析:要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就必须要先搞清楚联系的观点有哪些?所以解题的第一步是把联系的观点罗列出来:一是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二是联系具有条件性,即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三是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在罗列要点的基础上,再结合材料分析,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没有体现联系的观点?有没有体现因果联系的观点?有没有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观点?有没有体现联系的条件性?这样把要点与材料相结合,答案的组织就显得条理清楚、全面准确、有理有据了。

参考答案:① 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 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 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