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本细读 葛湖学校:李敏芬 学习了沈大安老师的“文本细读”这篇文章后,我仔细地回顾了自己平时的备课过程,发现自己花在解读文本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在备课时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过程倒置。即不是先解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参和教案,然后再解读文本。 2、有人无己。备课时只顾阅读教学相关资料,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失当。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 而每次欲上公开课,我就直奔电脑寻找名师教学实录,借鉴优秀教案成了必备程序,设计汲取名师之长,自己认为很不错,但效果却不理想。现在我明白了人家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为什么呢?这是别人的文本解读,并非自己所得,而且也不一定适应自己所教的班级。因为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的。缺少对文本准确、深入、全方位的解读,就会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所以,文本细读是备课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文本细读,首先是一种对待文本的态度,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细细读,细细品味。然后才是文本细读方法,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告诉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我认为,这叫深“犁”。 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文本解读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而文本粗读是“滑”过去的,滑字、滑词、滑句,只是了解一下教材的大意。“犁”教材与“滑”教材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犁”过去是语文教师钻研教材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师最缺少的专业修炼。没有这个基本功,再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转换为教学能力。 前两个星期,我们学校语文组开展教研活动,我认认真真地“犁”了《小熊住山洞》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两篇课文,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收获还真不小。在组里引起了共鸣,老师们都认为文本细读确实很关键,很有效。 《小熊住山洞》一课的3-6自然段中,教学重点是四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这四句话蕴含着教材的价值取向:使儿童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赞扬了小熊一家高尚的情操。 这四句话每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果之间留有空白。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文本中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我用自己的联想,填补空白,丰富文本的意蕴。如:树上长满了绿叶,砍了树就没有新鲜的空气,会变成沙漠的,大家无法生存了,小熊舍不得砍;树上开满了花儿,砍了树就没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来美化环境,小熊舍不得砍;树上结满了果子,砍了树就没有可口的果子让小动物们享用,动物会饿死,小熊就没有伙伴,小熊舍不得砍;树上有许多鸟儿,砍了树小鸟就没有了家,无处可去,多可怜,小熊舍不得砍。填补之后仔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句子的意思侧重后半句 ——“小熊舍不得砍”,不是前半句;教学重点不是欣赏景色的美丽,感受景色的美丽,而是感知树砍之后,环境遭到了破坏,体会 “小熊舍不得砍”的“舍不得”中不仅有爱惜、怜惜,还有难过、伤心、痛心,更有小熊一家对其他动物的爱护之情。以上是我细读文本,加工教材,二度开发教材,为让学生体会小熊一家的行为之美,创生出的教学内容。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有四个重点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种不断重复的语言表达,既有音韵之美,又是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完整表达的训练点。 小鸡、小鸭、小马、小狗的“画”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们都用爪子在雪地画画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呢?在雪地上,小狗小马扬蹄撒欢,小鸡小鸭扑腾翅膀,摇摇摆摆,每个小动物画画的神态、神情、动作各具特点。透过语言,可以看到不同的、动态的、有声有色的画画场景。这就是语言的神采。 从小鸡的画中,可以看到翠色欲流的竹叶,还可以看到挺拔茁壮的竹子……从小鸭的画中,可以看到片片火红的枫叶,还可以看到烈焰似的枫树林……从小狗的画中,可以看到凌寒独放的梅花,可以闻到梅花的幽香,甚至可以联想描写梅花的诗句……从小马的画中,可以看到满天繁星的夜空,静谧深邃……这样读着,这样想着,就进入了美好的意境,产生美妙的感受,教学才能情景交融,朗读才能有滋有味,才能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有一个难点句子:“几步就成一幅画”。 这句话语言空白之处能生成丰富的想象。“一幅画”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教学中可激发学生想象,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课文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是啊,正像余永正老师说“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思,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教师的文本解读,只有投入于文本,情感才能油然而生;只有立足于语言,感悟才能准确深入;只有归宿于教学,解读才能系统一致!只有深深地“犁”,才能“犁”出自己的见解,“犁”出惊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