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5-07
关于“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启山

 

语文课标修改稿(2011版),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是跟2000年版阅读教学建议相比较做得较大一处修改。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防止、或远离”两个要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课改十年来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出现的较大问题。

 

这里,我重点谈一谈“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问题呢?教师和课堂评论者甚至一些指导者,对“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理解有偏颇,“珍视独特感受”与珍视“作者感受”的关系没有搞清楚,为了“珍视学生独特感受”而“忽略作者的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不是从作者整体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从一点上想开去,颇有“断章取义”的味道。

 

比如一些教材评价者从“背影”中想到了“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因此作为理由认为“背影应该退出教材”等等。这是成人思考倾向,而这样的倾向直接影响了课堂上的学生──读《落花生》认为作者父亲的价值取向有问题──愿意学习苹果、石榴;读《勇气》认为美国大兵“为了自己而牺牲了别人的生命”;甚至读《邱少云》认为邱少云“牺牲自己生命不值得”等。应该说,作为阅读者,出现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作者的眼中只有一个。

 

我们阅读的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读懂作者,读懂作者眼中的人物,读懂作者的感受和态度。远离文本是什么?没有读懂文本的整体意图、思路、价值取向,从一点上想开去,与古今,与社会、与当下进行联系比较,展开讨论,阅读课上成了从某一点上想开去的“价值意义”讨论课。这就远离文本了,讨论得越远,发挥的就越过度。

 

我们承认,阅读者有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价值取舍等讨论、批评的内隐过程,也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要想“不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整体,读懂文本作者的基本思路和情感态度,凭借文本的文字,努力做到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把握作者,然后针对文本作者表达出来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客观辩证的去评判作者的观点和价值趋向,在写这些文字时候的意义和价值。作者有些价值取向可能不合时宜了,这个时候在批判也不能算是过度。“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强调的是我们不要远离(甚至丢弃)文本,展开讨论谈自己感受,也不宜把“阅读实践和阅读能力锻炼的过程”全部被“某些观点和价值意义的讨论所替代”。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把阅读课看成是“阅读实践过程和阅读能力锻炼过程”。教师引导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读懂作者、整体的、客观辩证的把握作者意图”上来,放在“读懂文字(词句)的锻炼、读懂文本整体的锻炼(整体把握和概括)读懂作者文字表情达意作用学习写作的锻炼上面来。教学的目标着力点发生了变化,远离和过度的现象就会减少。──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锻炼阅读能力和学习语言表达。教师将目标定位在这个特质上而不是讨论作者观点的对错上面,远离和过度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第二,学生出现了“独特的,与作者相矛盾的、与其他人不一致的观点”,不把解决这些观点的对错优劣当做生成,而是将其看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契机──课本中是怎么说的,课本里的意思是什么?通过读课文里的文字,通过读作者,来帮助解决“差异”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感受和价值取向,确实与现实社会倡导的有“过时”问题,在整体客观地把握了作者的观点之后,在进行批判、矫正,也不会过度了──因为这个时候,文本在阅读中的价值意义已经实现了。

2012-02-16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