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表达型”阅读教学的设计

 缘缘草堂 2022-05-19 发布于浙江

——“素材型”教材转为写读一体课程

曾扬明

摘 要:阅读教学的设计,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行为学科)出发,改变教学观念,从读懂取向转变为读会的取向,从阅读理解体系转为言语实践体系,构建“表达型”阅读教学。在改变阅读教学的观念后,从而真正实现“写读一体”化的课程。实践证明,“表达型”阅读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阅读力。

关键词:表达型 素材型 写读一体化

一、“表达型”阅读教学转向的理由:行为学科的特征

阅读教学的转向,我们提倡从选文的“表达”功能出发,重新诊断和思考我们的课堂。何谓阅读“选文”的表达功能?我们不妨从语文课程是认知学科还是行为学科来说起。

语文学科是认知学科还是行为学科?从认知心理学上说,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阅读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就是对我们选文素材中隐含的知识或选文的相关文字进行认识、感知的过程。而行为心理学角度的“行为”大致意思,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在阅读的语境中,我们可理解为阅读对人影响后产生的反应(听、说、读、写、评)。因此,我们一直以为语文学科不能停留在“认知”上,要在“行为”上考虑教学设计的重点。

对认知主义,我们说,书法爱好者看到一幅好作品,观其形,知其神,但仍然写不出好的作品,所谓的眼高手低就是这种状态。游泳爱好者看到世界泳坛高手游泳的姿态,拍手叫绝,但仍然游不出那种境界。我们的学生读到一篇好课文,老师带学生走入境界,认识作者的表达手法,但也未必就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更奇怪的是,内容并不能决定艺术的好坏,同一篇课文的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会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教材中的选文无不如此,同一主题会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文字。学生学语文的复杂性就体现在这里。

长期以来,我们学语文,基本是以阅读为主,即阅读教材中的选文。考语文,基本也是考教材中的选文。这种以阅读理解为主的课程操作模式,对学生有好处的是——多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实际上,老师的作用在哪里,还可以考究。

作为语文学科的特质,我们以为其不属于“认知学科”,而是“行为学科”。新版课标中提到的“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就足以证明,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门课程。

既然是“行为学科”,那么,我们得依照儿童的行为心理及文艺心理学去关照儿童的语文学习。要知道,各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学问,其中最基本的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也就是说媒介是表现和传达的工具,图画的媒介是形色,音乐的媒介是声音,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文字。可见,入手学一门艺术,就必先认识其媒介的特质。作为语文,语言文字光靠认识来进行,是复杂的,特殊的,难以形成能力的。要知道,古代只有语文这一门学科,其中包括音韵学、汉字学、训诂学、修辞学等知识,人们花的时间多,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多,在语文材料中习得这些知识,如作诗、作联、作词、有意刻画。这刻画,有的得模仿,动筋肉,有的得锻炼,重技巧。放在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亲临学习过程,在表达中来模仿,来锻炼,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小学阶段,学生积累选文的表达范式,形成表达图式,当然要理解其内容即作者的表达观念或意图。从表达入手反观其意图,自然形成表达的范式,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我们一直以为,语文课,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识字教学,都要从表达入手,再反观作者的表达意图,考量作者实现意图的形式。经这一过程后,学生对选文的内容不理解都难。从朱光潜的美学来看,我们关注作者或儿童作品时,有两种创造情况:

1.反省的创造:第一步,中心观念的生成(有意识地思考);第二步,作品的完成;第三步,修改。

2.直觉性的创造:第一步,潜意识的酝酿,提高修养;第二步,观念的涌现;第三步,观念的展开,作品的完成。

从这两种创造性形式出发让学生阅读,在每篇选文里,要么提炼观念,让学生结合选文去创作,要么从慢进行,让学生多积淀人文材料,一旦形成自己的观念,便可以表达。特别是第一种反省的创造,依照选文让学生去提炼观念,这观念可以是作者的,也可以是儿童自己,观念的形成,就是内容理解的过程。

课文中的语言应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不是读者——学生的“工具”。我们从课文中首先接收的是什么?是它的人文性内容。我也曾经调查过:(五年级)上学期,你最难忘的课文是什么?不少学生回答《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示》《新型玻璃》等课文,难忘的理由是课文的人文性内容:感动的事迹,有趣的科学。可见,使学生印象深的都是从人文这一角度来进行评判,是不是得意忘言?这个问题着实让我困惑。潘新和先生曾对王富仁先生的学术观点进行论述:“只有感受到他的人文性的内容,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的语言工具的作用,他的'工具’才成为'工具’。”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困惑: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价值在哪?学生的语言“工具”从哪来?“学生的工具,不是从课文中直接接受过来,而是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他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他的表达欲望中来。只有当他要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表达他思想和感情的时候,他才能在自己以往的全部语言储备中寻找词语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寻找表达自己的语言'工具’。”这段论述道出了阅读教学中“阅读”价值的真理,告诉我们:课文的“工具”——语言,并不直接等于学生的表达“工具”,不要以为学生阅读课文后,理解了语言的意思或体会了其表达效果,就能转化为学生的表达。阅读教学首先必须通过课文,培育学生的思想。当学生被感动到一定程度或经历体验高峰时,形成了思想力,再通过练习借用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他们的表达“工具”。

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体悟,培养语感,贴近文本,这样还不够,还要在贴近文本的基础上贴近自我,让学生形成表达力、想象力、情感力,在此基础上,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去表达。这时候,学生既积淀了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文字经过自己生命的体悟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是不是需要改进当前“素材型”选文式的教材,以写的方式读课文、用读来推进表达,构建“写读一体化”的课程范式。

二、“表达型”阅读课的转向:化阅读体系为实践体系

纵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两种课程取向:一种是通过阅读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实践体系的取向”,这也真正体现出行为学科的本质;另一种是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阅读能力,我们称之为“阅读体系的取向”,而这种取向的教学,属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即读懂。

因此,两种取向的课堂教学行为截然不同,我们试用课堂上常见的案例来说明。两个老师同课异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主要教学内容分别概述如下:

A教师:紧扣“找住宅”和“建住宅”两部分内容的重点词句,体会蟋蟀的辛劳与勤奋。其中,抓住“随遇而安”“屋子的内部结构”“耙土”“慎重”等关键词,去体悟、赏析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迅速捕捉文字传递的基本信息,读出文本主要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第二步引导学生细读,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朗读、想象、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感受蟋蟀的伟大之处;第三步指导学生细读发现言语结构上的秘妙,力求体现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

B教师:从读懂内容到读出自我两个层面去设计教学。读懂内容,紧扣“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蟋蟀伟大的工程”“蟋蟀忙碌的十月”三个小主题,围绕三个小主题,寻找相应的内容,读、悟后分别重写一段完整的话。第二个环节读出自我,蟋蟀的住宅,本来是巢穴,在法布尔的笔下是“住宅”,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呢?(可能是城堡、乐园、童话之城)请你以《蟋蟀的》为题,重新表达。设计分两步进行,一是重新对内容进行选择与表达,凭借的是以课文中重点词句为核心的小标题,培养孩子信息处理及信息整合的能力;二是尊重孩子阅读后形成的思想,重新构思表达自己的理解。

两个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在某种程度上,内容相差无几,都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蟋蟀的辛劳,学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作。但教学理念不同,学生学得的行为和收获也会不同。A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蟋蟀的辛苦,并且读懂作者是如何描写蟋蟀的住宅的,这只是一个认知(读懂)过程。而B教师,着重设计学生表达的活动,这一表达过程是阅读过程,也是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过程,积累与表达的过程。学生要表达好,就一定要认真读好书,这是一个在行动中认知的过程。

哪种效果好?虽然语文学习无法急功近利,但后一种教学设计,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思维全程参与,能让学生在行为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经验。此外,学生感受到表达妙处的同时也理解了蟋蟀工作的辛劳。

这就是我们要谈的阅读体系和实践体系,两者教学指向的区别。阅读理解取向的体系,习惯于让学生书声朗朗,读懂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读懂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表面上懂得了课文是如何来表现蟋蟀的,但实际上,如果真正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昆虫而后写作,学生脑海里面根本就没有“蟋蟀”一课的写作印象。相反,让学生在实践中表达,表达元认知,就会发现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是否真正能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读后理解。

三、写读一体化:“表达型”阅读价值观的设计策略

读写一体化与读写结合两个概念有区别:读写结合还是以读为主,写为辅;而“读写一体化”,写中必求读,读中必有写,两者相依相合。写读一体化,遵循一个原则:从表达母题的确定到编写单元的形成,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用学生的言语行为去带动学生的阅读。

(一)表达母题的确立——表达统领

单元母题是首领。小学语文教材目前是以人文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编选阅读素材,人文目标集中,学生阅读前,容易被单元导读的提示先入为主。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提到:“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这两句话当中,一是告诉学生这单元选文都是写景色的文章,二是告诉学生如何阅读写景的文章,学习作者生动的描写。这样的编写方式,呈现的还是以选文为主体,而不是从学生表达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以阅读理解为本位,注重“读懂”,而非“读会”。

如何以“表达”为主题呈现“写读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呢?首先得确定表达的母题,就是这一单元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就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从单元选文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从学段目标中“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你会发现,《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各有特点,其共性如下:

(1)景物描写的动与静。(选文中动态与静态的词句品赏)

(2)景物描写善于想象。(选文中拟人与打比方的表达)

(3)详细写与简略写。(选文中突出有特点的景物)

以上三点,可以说每篇课文都包含。因此,我们可有针对性地将此三个表达母题分别融入到各选文中:《观潮》可融入“详与略”,作者写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重点写活了潮来时的动态;《鸟的天堂》可融入“静与动”,作者重点写榕树的静态美与鸟活动的动态美,形成静动对比的画面;《火烧云》可融入“丰富的想象”,火烧云变化时,以拟人的方式,想象火烧云形成不同的动物形状。教学时,每课涉及一处,那么其余两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去探究。这样,有重点,又有突破点。表达母题一旦形成,学生学习选文时,便可围绕着这些知识,去实践与思考。可在读前练习写作,读中拓展群文,认识这一表达知识,读后再进行写作实践,以便深化这一认识。

(二)创设儿童的表达语境——写中读悟

表达语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儿童的思维规律。我们在日常的读写结合中,往往注重的是让学生去想象练笔,替作者立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常见的读写训练是这样设计的(以下两题选其一):

选择一: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想什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选择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出现了什么状况,阿曼达父亲是怎么度过的?发挥想象,写一写。

这两题的读写设计是我们教师常见的伎俩:利用文本空白去想象练笔。作为文学作品,这本身是作者的写作艺术,留有空白,是一种美的表达。试想,如果作者把阿曼达说的、做的、想的都写出来,那作品还有美吗?如果让学生想象说话,岂不是替作者说话?这种练笔,学生只是把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已掌握的文字说出来罢了。如何改进这一设计,我们就得站在学生表达力提升的基础上进行再思考,让学生去学习这种留有空白的表达。如,创造适合儿童表达的言语情境:请你站在阿曼达的角色考虑,父亲在地面上挖,阿曼达在地下等待施救时的所言所行,写出类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的句式,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种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留白艺术。

构建“写读一体”儿童表达语境的课程范式,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设计:

1.识字单元。识字教学,看得太多的是离开语境、去机械记忆字形或字义的教学。学生只能暂时或被动记忆,缺乏主动的运用。如,我们在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时,“安然无恙”“藕断丝连”两个词的教学,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境,结合生活语境,让学生用好这两个词,进行说话、表达,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运用,我们称之为积极语用。因此,识字单元,我们建议结合语境分散识字,不必在上课前单独拿出来识,因为这样脱离语境的认识,效率反而低下。

2.阅读单元。阅读单元,主要指向表达取向,从表达的母题进行定向阅读。以《鸟的天堂》为例,其表达母题——“静与动”,作者重点以榕树的静态美与鸟活动的动态美,形成静动对比的画面。教学中可作如下环节设计:

(1)以《鸟的住宅》为题,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描写大榕树,从环境幽美、气候温暖、榕树生长旺盛、人们保护意识强四个方面选择一、两个去写,把课文的语言进行消化,写出自己的内容。

(2)以《鸟的快乐》为题,认真阅读第二部分描写鸟活动,看看“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词语的用法,试着用这些词语写自己的一段话。

(3)讨论:假如作家巴金不写榕树部分或不写鸟活动的部分,文章表达的效果会是如何?

(4)以《校园的初夏早晨》为题,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你校园的早晨。试着体会巴金的表达艺术,体会作家的创造性。

(三)言语知识素材的建立——知识导引

言语项目单元是教材补充。这个单元板块,主要是介绍单元的表达知识,相当于《国文八百课》中的“文话”。有关言语项目,我们让学生把它作为文章来学习。《国文八百课》第三册有一课的文话是“诗的本质”,用意在于:说明诗的本质是感情之艺术的表达,句法整齐和押韵不是诗的本质。通过文话,来验证学生阅读的方向,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行与知。我们可尝试编写,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描写动物的言语项目(相当于文话)为例:

带着情感写动物

同学们,你发现没?一般来说,我们写动物都是抓住动物的外形、活动等特点来写。而这组课文都是大作家笔下的动物,他们都带着情感来写。这情感,要么是对动物的喜爱,欣赏。丰子恺先生的《白鹅》,给它的感情是“高傲”,要写出“高傲”,丰子恺从步态、叫声、外形等办法表现出来,采用了对比的办法来表达。而老舍先生写猫和母鸡,也采用了对比的办法,写猫,拿猫的习性:贪玩与尽职,胆小与勇猛,淘气与可爱,矛盾中形成冲突的办法进行相衬。而写母鸡,通过厌恶到喜爱,前后对比的办法表达出自己对母鸡喜爱的情感变化。

我们阅读时,尽量抓住这些特点,从表达特点入手,欣赏作家是如何来写动物的。尝试对比我们以前学过的《翠鸟》《松鼠》这些课文,看看有什么区别。试着评一评。

这样的项目知识,只能是围绕着表达的母题,从表达的角度去写,目的是加强单元教学的统领性并构建一份粗略的知识清单,使学生懂得学什么,怎么读。

(四)问题设计导向表达——言语实践

阅读教学,尽量少设计陈述性问题,多策划言语实践活动。所以我们设计了“编写室”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后创作,体现利用阅读来学习的教学理念。总体上有两种基本的策略:

一种是创设话题,让学生整体写读。写读话题创设后,学生收集资料和利用选文,多方面整合,重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理解。如,教学人教五年级上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求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人教四年级上册《鲸》:以“鲸的自述”为题,将这说明文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第二种是可用非连续文本的表达方法去阅读。我们说,不同类别的说明文在表达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在阅读说明文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照学习。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根据说明语言不同,可以分成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不同类别的说明文有何异同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格,对照其间的异同。

概之,讨论基于“写读一体化”的课程建构,最主要是以“表达”为取向,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下“写中读”,实现“学好语文读为先,教好语文由写始”的表达本位取向的课程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