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新茶上市时,早先自己曾经收藏过几幅古代饮茶图,感觉很有意思,与诸位一起分享。下图是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图》,卷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235.1厘米,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以工笔设色描绘了斗茶会上的仆人形象,他们或在准备茶碗,或自己先饮为快,情态不一,造型写实极富生活气息。线描精细,以铁线描为主,设色沉稳而富有变化,晕染有致。图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细加刻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水平。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和饮用方式,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演化至今的。在今年的新茶上市之前,说说茶的饮用习俗之变化很有意义。今天“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大约最迟到秦汉时代,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唐代“宫乐图”,又称“会茗图”,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阎立本《斗茶图》。阎立本是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这幅《斗茶图》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这是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绘画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
到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辽代画家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高170厘米,横145厘米。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壁画右有四个人物,四人中间放茶碾一只,船形碾槽中有一锅轴。旁边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绿色茶碾。盘的上方置茶炉,炉上坐一执壶。画中间桌上放些茶碗、贮茶瓶等物,画左侧有四童躲在柜后嬉乐探望。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具有史料价值。

还是辽代画家的作品,《妇人饮茶听曲图》,画家佚名。同样是1993年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元代画家赵原《陆羽烹茶图》,纸本设色,高27厘米,横7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使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人们把盏玩壶品茶,也使盏、壶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为艺术。这种饮茶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幅是明代有“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惠山茶会图》,纸本设色,高21.9厘米,横6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唐寅,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书、画俱佳,擅长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画。这幅《事茗图》纸本,高31.1厘米,横105.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事茗图》画卷后有画家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下有“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是描绘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寅少年就有“吴中俊秀”之称,29岁应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因此,他自称“江南第一”,谁料30岁时,他随同徐径上北京会试,却因徐径行贿主考官程敏政家童,取得考题所引起的科场案而连累入狱,结果被罢黜,发往浙江为吏。唐寅平时才高自负,热衷功名,遭此巨变,伤心潦倒,于是拒绝当官,回到苏州,专心艺术,一度离家外出游览各地名山大川,广交朋友,追求一种“不求仕进”、“隐迹山林”,瀹茗闲居的生活。“事茗图”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清初画家杨晋的《豪家佚乐图》(部分),长卷绢本没色,高56.2厘米,横1274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长1之米多。此幅为长卷中一段。画仕女幼童十多人,游乐于长廓、水榭之间,或观荷,或细语,或于玲珑湖石之下,浓荫草坪之上,品茗论画。人物神态静穆,园林环境清幽,足以驱闲消夏。笔墨工致,疏密得体,设色明丽。
历史进入民国之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力主倡导饮茶的。孙先生认为,喝水比吃饭甚至还重要,把饮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在《建国方略》、《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等重要论着中明确论述茶对国民心理建设的功能。茶称之为"国饮"确实有据了。孙中山先生是医生,他知茶爱茶,对茶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为今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他在题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讲演中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便成了一种需要品。”但在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中,他提倡饮茶用茶宜简朴,即“不贵难得之货”。目前,除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一部分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外,饮茶的方式、方法自明朝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仲富兰
2012年3月2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