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团结教育不能仅作考题对待

 lirenhua 2012-05-08

  天山网讯(记者杨涛报道)新学期开始,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专科学校陆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这一课程教学,使用的是国家新教材,内容丰富生动。

    作为新的必修科目,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要求保证教学课时,还派教研专家到各学校督促、辅导,并规定今后各年级期末考试、年度会考都将增加民族团结的内容,明年起这些内容在中考考卷上的比例将从10%提高到20%。

    与千千万万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新的考试政策,受到正在备战中考的学生的关注。很多人花费功夫去学习背诵这些课程中的要点,因为考卷上的每一分他们都不能不重视。

    笔者在和一些初三新生谈论这事时,不少学生说,既然开了这一课程,而且还要考试,那就要好好背,把这些分拿到手。“仅仅为了考试才学才背吗?”笔者问道。“那当然!”这些学生回答得很干脆。

    这些看法当然不一定是全体学生的观点,但却值得深思。

    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素养,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对国家、对民族、对新疆的发展稳定至关重要。固然,通过考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一课程的教与学,但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素养,仅仅采用这样一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重要的,是学校要考虑如何营造一种传递民族团结信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氛围,通过校园生活和学习中的耳濡目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认识、提升修养。民族团结教育课的教学,应该而且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如结合新疆当前的形势,举办主题班会、座谈会、学生演讲、作文竞赛、社会实践等。只要学生能深切感受到,在新疆如果民族间不团结,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就不会稳定,我们的经济就不会发展繁荣,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改善提高,各民族就不会与全国共同进步,我们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要让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进入学生心灵,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也应该在相关的考核体制上做些改革。近年来,乌市教育界对素质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实践,中考招生已逐渐实现从分数决定学生“命运”向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如果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加入民族团结内容的评价标准,学生就会有意识地从自身、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学与行的过程中体现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与认同。长此以往,“民族团结”这四个字就不仅仅是学生脑海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