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交大医学院:人耳鼠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

 昵称4735378 2012-05-08

2011年08月27日23:31


  本报讯 (记者 孙刚)培养皿中,静卧着8只“奇怪”的裸鼠,每个背上都“长着”一只“人耳”。这些“人耳鼠”,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教授团队,为证明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的真实性而进行的重复验证实验。昨天下午,上海交大医学院召开发布会,就“人耳鼠科研造假”事件予以澄清。

  据介绍,1997年,曹谊林在美国哈佛大学时,在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了人耳廓形态软骨,首次向人们展示了组织工程技术“再生”人体组织修复缺损的可能性。成果引起很大反响,美国NBC、英国BBC等都做过专题报道,并在国际整形外科权威杂志《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上发表,被誉为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今年6月20日,有媒体撰文质疑这一成果存在科研造假。

  6月21日,曹谊林团队开始进行重复验证实验。6月24日至25日,软骨细胞成功接种在耳廓支架上,经过体外一周培养后,于7月1日将耳廓支架植入裸鼠体内。8月中旬,8个裸鼠背上成功构建了“人耳软骨”。实验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召开专家鉴定会,国内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当场取材验证,将再生组织冰冻切片,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

  昨天的发布会,还介绍了2001年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上“人耳鼠”展出情况。据介绍,由于裸鼠的生命周期较短及缺乏免疫力,最初在美国获得成功并被报道的活体鼠不能被永久保存。“人耳鼠”的正常实验过程,是将带有软骨细胞的生物材料支架植入裸鼠体内后,在无菌饲养条件下需6-8周才能形成软骨。2001年曹谊林接到参展国家“863”计划成果展的任务,离开布展仅2周,实验室将软骨细胞接种到可降解材料的支架上并植入裸鼠体内送去参展。由于裸鼠缺乏免疫力,在展会参观人员众多的环境下,裸鼠展出后2周死亡。“有人说,当时展览的裸鼠背上的‘人耳’是塑料支架做的模型,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因时间有限,实验周期未能完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曹谊林说。

  针对“一只假耳朵,骗取了国家3个亿科研经费”的说法,上海交大介绍了国家审计署的调查结果。2011年7月5日至14日,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实名举报,专程派人来上海九院调查审计曹谊林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10天的审计取证,曹谊林自1999年至今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课题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项目经费总额6409.23万元,所有项目均已结题,通过验收。审计调查反馈表明,7个课题均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汁原味,经费的使用均严格按项目计划执行,不存在滥用情况,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

  专家组认为,在国家科研投入下,曹谊林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据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人体细胞的体外耳廓软骨构建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不但可以在裸鼠体内用动物的软骨细胞成功再生人耳,而且最近研究团队应用小耳症病人的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成功再造人耳廓形态软骨,在国际上尚无相关报道。这一重要突破也成为组织工程应用转化的关键一步。目前人残耳软骨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相关的产品标准也已制订,近期准备开始更全面的检测,有望不久应用于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