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索罗斯的思想

 王彦吉 2012-05-08

在《金融炼金术》中,我把反身性理论描述成始终有效的理论,这在某一种层面上是正确的,因为反身性之中最重要的双向反馈机制可以随时运作;但这在另一种层面却是错误的,因为它并非随时运作,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十分微弱,所以我们可以安然地忽略它。我们可以将情况区分为接近均衡的条件与远离均衡的条件。就前者来说,某种修正的机制可以防止认知与现实之间出现过度的背离;以后者而言,反身性的双重反馈机制处在运作中,除非既存的条件或制度出现显著的变化,否则认知与现实便不会趋于一致。在第一种情形下,古典经济理论是适用的,而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分歧可以视为噪声而加以忽略;在第二种情形下,均衡理论便毫无关联了,我面对的是单向的历史过程,其中认知与现实的变化都是无法反转的,我们必须区分这两种状态,因为一种是正常的,另一种则是反常的。

 

一组条件并不会直接导致另一组条件,在客观而可观察的条件与参与者的观察之间,存在着不断的相互影响:参与者的决策并非基于客观的条件本身,而是基于对条件的解释。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影响深远,这就引进了不确定的因素,使得主体不能遵循普遍原则--预测、解释的方式加以处理,然而这却是通向自然科学崇高声望的方式。正因为其破坏力如此严重,所以一般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理论,都尽力消除或忽略此不确定性,我反对这种努力,试图发展替代方法,并以参与者的偏向作为起点。

 

在某些情形下,偏向不仅影响市场价格,而且影响所谓的基本面。这才是反身性变得重要的时刻,它并非无时无刻存在着,可是一旦出现,市场价格变化趋势会遵循不同的模式。他们也扮演不同的角色,它们不仅反应所谓的基本面,它们本身也会成为基本面之一而塑造价格的演化,这种递归关系使得价格的演化变得不确定,从而与所谓的均衡价格毫不相干。

 

《金融炼金术》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最明显的范例便是净融资效应,股票价格暂时的高估会透过以更高价格发行股票的方式转化为每股盈余。

 

我对反身性概念的解释并不成功,在我的论证中,似乎只有第一部分深入人心,即目前的偏向会影响价格;第二部分在某种情形下,目前的偏向会影响基本面,而且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而会导致市场价格的进一步变化--则似乎未受到注意。

 

过度延伸反身性的概念也可能具有危险性,我也曾为此付出代价。金融市场的走势可能会出现长期的休眠状态,行情似乎不呈现反身性的韵律,反而更像“有效市场理论”所主张的随机漫步,在这种情形下,除了探索反身性的假说,最好什么也不做。

 

将反身性视为是间歇性的现象,而非普遍有效的条件,可以开拓广阔的研究领域。举例来说,其本身会凸现一个问题:接近均衡的条件与远离均衡的条件,此两者如何区分?划分的准则是什么?我已经就此问题做过许多思考,也开始有了答案。我是否能够适当地将它表达出来,这要等到下一本书才能见晓。

 

我对抽象问题的强烈兴趣萌生与自我存在的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当时我将理解行为本身看成是所要理解的中心问题,然而理解自我--只是一种奢望,这是因为,要获得某种类似于知识的东西,至少能够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做一界定,单就理解自我这一问题而论,两者却是一体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思维对象的一部分,从而思维活动缺乏独立的赖以裁定的参照点 -- 即缺乏客观性。

 

社会事件中,构成不确定的要素的,是参与者的思维本身而不是外部观察者的干扰。

 

因果链并不是直接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如果在事实和认知间存在某种对应或等价关系的话,这当然不至于会产生任何难以克服的障碍,不幸的是这种假设无法成立,因为参与者的认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本身取决于参与者认知的情境,因此不能看作是事实。

 

参与者的认知的缺陷是与生俱来的,有缺陷的认知与事实的实际过程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联系,这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对应,我将这种双向联系称为“反身性”。

 

贷款行为和抵押品估价之间的反身性相互作用启发我设计出一种模式:一个时期的逐渐的、缓慢的加速增长的信贷扩张之后是一个短期的信贷紧缩 -- 典型的繁荣和萧条递嬗。

 

本书试图同时达成几个目标,它不仅提出一个一般性理论 -- 反身性理论 -- 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特殊的理论,即信贷和管制的循环理论。信贷 -- 而不是货币 -- 至关重要(换言之,货币主义是错误的观念体系);第二,普遍均衡的概念与现实世界毫无关系(换言之,古典经济学的努力是徒劳的),金融市场的天性就是不稳定;由此又引出第三个观点,表述为一个问题,为重建经济体制稳定性所要求的政策手段是什么?

 

--------------------------------------------------------------------------------------------------

 

  在证券分析历史上,只有两本书堪称经典。一本是格林厄姆的《证券分析》,另一本是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

  前者,是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都拜读的经典中的经典。作为巴菲特的老师,格林厄姆号称是价值投资之父。《证券分析》作为价值投资奠基石式的作品,是一座辉煌的历史丰碑。而后者,往往被价值投资者误解成为大投机家的著作。

  其实,索罗斯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说,具有颠覆性意义。把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晦涩的、不被人理解的金融市场中的客观存在,以哲学家的语言与视角,酣畅淋漓的揭示出来。并且,留给人们无数的疑问与思索。

  索罗斯给我们描述出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动态连续与不确定的系统。那些,将金融市场当作自然科学与数学来研究的人们,在现实面前,始终都是一群天真的孩子。人的认知偏差客观的存在,参与者意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永远无法割裂。

  价值投资者,往往给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国,里面没有不确定,有的仅仅是估值、安全边际。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放在安全边际里。其实,这也是一种漠视,一种对金融市场本质的漠视,也是一种对自身认知偏差的漠视。肯定与漠视之间,始终有一个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和提高。而答案,似乎就存在于我们自身。

  我想,需要引入一个参数,来修正自身认知的偏差。这个参数是和自身紧密相关的,并是需要阶段性调整的。除此,别无他法。

  以上,算是我对索罗斯思想的一个浅显认识。修正自身的认知偏差,将是我长久面对的一个难题。他必然存在,并无法彻底解决,只能理性的面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