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恶方识善[Know Evil Know Good]

 悠然一笑. 2012-05-08

 
 


 知恶方识善[Know Evil Know Good]
 
 

Jorywang的投稿。

 

知恶方识善[Know Evil Know Good],善恶

社会学里面有句话,原句我忘了,大意是这样的:即使一个人的意愿和出发点是美好的,然而结果却不尽然都美好,甚至还会对社会产生破坏。从历史上看, 从王莽新政到各种变法,美好的意愿并没有用美好的结果画上句号。甚至一个善意的出发点,最后变成恶意的恶作剧。如此说来,善和恶让人在一瞬间变得模糊。这种模糊是否是真的,我们暂时先放一下。

最近还有一个说法触动了我,大体是这样的。我的博士同学,一次吃饭的时候聊天。他说,感觉办公室的同学们素质很低,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把办公室和实验室搞得乱糟糟的。我同学说的义愤填膺,我知道他有伤,有怨气。我也知道有这样抱怨的人不仅仅是我同学,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弥漫了这样的抱怨。开车的时候被人无缘无故憋了一下,大骂对方会不会开;过十字路口的时候被行人挡住了,大骂对方要不要命了;自己走路的时候,被车挡住了,大骂开车的有车就了不起 了,云云。肿么了,抱怨对方是心情舒畅的唯一砝码?我也不知道。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一会儿谈善恶,一会儿谈抱怨,哪跟哪儿啊?然而事实上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还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大体把善恶作为行为动机的源泉,那么之后的一个环节就是表现层,也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之后你施加到的身边人就是受众层,他们对你行为的体会就是感受层,最后的结果(用眼前的和历史的眼光来评价后)就是影响层。那么从动机出发,到形成结果。期间经历这么多层转化,一定有信息偏离和误解的方面。产 生误会是必然的。

有了上面的一个传播的基础,就更容易理解博士同学的抱怨了。他仅仅站在感受的角度去体会对方行为的结果,自然充满了误解。其实,也许对方的行为不见 得是故意加害。有一个关于误会的著名故事: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 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 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发现腿上的肉没有了,不远的地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 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这是一个对行为层面误解的案例,为了避免悲剧发生,心理学家们开出的药方常常是:冷静、淡定、三分钟后再说话。我相信这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遗憾的是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修养和身心健康,有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能将自己塑造出这样的习性。

而另一层面常常被忽视,就是对动机的理解。我们不妨统计我们所做过的很多事情,有时候效果好的不见得动机好,有时候动机好的不见得效果好。经过分析后的体会,大家常常能发现只有我们对善恶更深入的实践才能体会到这样的完整过程。也就是本篇的题目:知恶方识善。比如我的同学,试着和一帮土匪(比喻有些极端)住段日子,就发现,可能他的同学们动机上还是好的,只是表现上无疑伤害了大家。而表现上伤人,无疑还是能力的问题,本文不做研究。所以,从动机上原谅对方,是心底深处由生的理解和包容,这样的理解和包容更有力量也更持久。

过去的一年,我和大约200多个人有过中度聊天(了解对方背景和经历及感受)。也更加理解什么是好动机什么是坏动机,什么是好的表现什么是坏的表现。说到底越发的接近什么是真相。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不被坏动机好表现所迷惑;也不对好动机坏表现所愤怒。

如此说来:好人难当啊。
 


左岸记:
从这个角度的理解深刻而有趣,如此看来,以往我理解的善恶观要单薄很多,恶行的善果自然非当事人所意想,善行的恶果却常在生活中不断出现。暮春三月,羊欢草长;天寒地冻,问谁饲狼?人心怜羊,狼心独怆;天心难测,世情如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