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能让学生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

 wgs9007 2012-05-08
 

要能让学生看到一点一滴的进步

 

 

经常听到老师们感叹改作文如受罪,埋怨学生不会作文。我理解这种心情。一来看好文章是享受,二来可以看到自己的教学实绩,把工作和享受结合起来,就不会觉得太疲劳。只是这样的愉快毕竟很少。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特别是近些年,每个班只有那么几个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如果科代表不按序号把作文排列好,一下把这几篇优秀的集中看了,其余就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作为教师,这样的心理不一定正常。我们的写作教学,要能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特别不能让写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丧失信心。
     我注意到,每次发批改好的作文,学生往往没有什么兴奋,因为分数升降并不大。多少分是“合格”,多少分是“优秀”,教师学生都得有数。中考、高考作文有“基准分”、“切入分”,写成什么样可以得到这样的分数,阅卷人必须有数,考生也得有这方面的经验。同样,教学作文评分也应当有个适当的标准。但教师没有必要把那个“基准分”、“切入分”定得过低,高考作文阅卷控制分数等次,是为了“选拔”;而平时作文,如果分数过低,学生更会认为写作不是一般人能学好的。我平时批作文,分数多在80分左右,我的同事也大多如此。
     我常常想,很多教师总是叹息“作文教学低效”,似乎自己付出了许多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收成,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然而,这些教师可能没有想到,学生的损失更大,——作为学生,他不可能不想学,然而花了很大的代价,也学了很多年,仍然不会写或是写不好,他甚至丧失了写作的信心,更苦恼。有个高二学生曾对我说,他从小学到高一,各门课作业中唯一没有得到80分以上的就是作文。以至于当他第一次得了一个“82分”时,他忽然怀疑老师的水平是不是降低了。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该生几百次作文竟然没有一篇能让老师看上眼的?这名学生的运气也太差了。——当然,也可能是他的运气太好了,遇上的竟然全是严师!
     教师不要太吝啬那点分数,小学生若作文写得好,给个一百分又怎么样?凭什么作文不能打满分?老教师说过,作文分是咸鸭蛋,一定要有个“空头”,不能给满分。这种心态不好。学生的数学、物理化学作业,很容易就得到满分,而语文作业,很难得有得90分以上的机会。凭什么作文不能打高分?这种观念什么时候形成的?有道理吗?
     我看过一些教师改的作文,看来改得很吃力,满纸红字红杠,他们诉苦道“几乎是要替学生写一遍”。吃力不讨好,根本没有必要这样精批细改。学生作文,不过是练习写作,不是要“发表”与传播,更不是撰盛世书表勒石以期不朽,何必要当作创作经典那样精益求精呢?再说,那分数是黄金?是战略物资?必须这样严格控制?
     完全没有必要把写作教学奉作经天纬地之大业,十多岁的学生,写篇千把字的作文,犯不着沐浴焚香;教师改作文,也犯不着那样毕恭毕敬。——这是日常学习,不是决战决策,太当回事了,失了平常心,怎么能写得好?
     回顾教学经历中的一些个案,也很有意思。有不少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其他各科成绩平平,有的甚至连语文成绩也并不高。二十多年前,有位学生留级到我班上,她的六门主课均不及格,但因为读书多,随笔写得特别动人。后来她以一篇文章而在年级出名(那篇文章被全国十多家报刊转载并受到冰心先生的赏识),她因此找到了安慰,这次成功支撑她度过了高中时代,她后来生活得很好。这种学生有时是因为自卑而选择写作,教师评价时要特别予以关注。在学校里,数理化学习可以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评价,相对而言,写作(尤其是创作)没有固定的评价尺度。所以一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愿意选择写作来填充自己的生活,他们未必想当作家,他只是从这里寻找安慰,有所寄托。后来我每遇到类型相似的学生,总是发挥他们的作文优势,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找到前行的动力。如果他的作文够得上八十一二分,我总会往上再提一点,打个85分,——作文的85分在班上是比较高的成绩。我这样做,没有什么理由,我就是想让他(或她)比一般同学更多地、更早地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考试中没有这样做,流水阅卷后,更不可能这样做。我只想让这些同学知道自己还有一“长”。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没有什么副作用。我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把学校教的东西差不多都忘了,但至今不畏惧写作。
     特别是在那些写作基础比较弱的教学班,一定要坚持不提过高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看到作文的进步。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批改时特别予以注意:整篇好,当然大力表扬;整篇一般,但有一段写得好,就肯定他这一段的作用,他有可能反复地琢磨这一段的好处,并设法把每一段写好;文章全篇很平,也找不到突出的段落,但有一两句话说得不错,教师给他打上波浪线,加旁批,表扬这几句话“写得有意思”,“说得清爽明白”,让他看到还有符合要求的地方;从头到尾乏善可陈,我有时还会想法写上一句“标点准确”,“字迹工整”……总之,在学习阶段,要永远让他看到希望。
     这样做是不是“媚俗”?不是。我教过的班,学生写作能力总是参差不齐。写作能力强的,每学期都有文章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个别特殊学生写作水平相当于小学五六年级,连写满五百字也有困难,而且没有办法把语句写通顺。后一部分学生也是未成年人,我管不了他是如何进这所学校的,既然他被录取了,我只能尽所能帮助他提高写作水平。我在学校工作了一些年后才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记得曾有老师问我这样做的教育学依据是什么,我说不清,但这些学生从这里看到了老师的善意,他们开始为此努力。
     我小学三四年级时,作文不太好,五年级时,我的作文第一次得到一个“5-”。我的老师当年究竟为什么要给我这个“5-”,我不清楚,她肯定也早就忘了。可是那个“5-”对我极其重要:我从那时起,就一直很爱写作,而且一直写到现在。我几乎说不清为什么,我就是喜欢写。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到学生的作文,我常常有一种猜想:他希望得一个什么样的分数呢?是这次就鼓励他,还是再等一次?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一点点鼓励,教师如果能把握时机,就有可能让学生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