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企业自主创新与全员创新战略

 王兆善 2012-05-08

 

试论企业自主创新与全员创新战略

 

王兆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否,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能否充分尊重和发挥企业主体的员工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标志。

全球化迫切呼唤企业自主创新

纵观世界企业盛衰史,其实就是一部鲜明的创新史。一个企业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分享全球化的成果。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代表着市场控制权、利润控制权和收益控制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就会失去市场控制权、利润控制权和收益控制权。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实力提升很快,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事实表明,在经济发展知识化、市场竞争全球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的情况下,产业安全本质上是对企业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而要拥有对企业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必须靠自主创新,而中国目前缺乏的恰恰是自主创新意识,在技术上过多地依赖于外资或跨国并购。例如汽车产业,国内绝大部分汽车企业都引入了外资,但由于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至今未能形成自主创新体系,这是很深刻的教训。我们许多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风光不再,许多企业的成功仅是一种产品的成功,一种机会主义的成功,一种行政垄断的成功。究其根源,一些企业还没有把自主创新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还没有意识到自主创新对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受此影响,绝大多数企业内部,没有建立推动自主创新的机构,没有制定长期的自主创新规划,缺少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形成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更没有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等等,因此导致员工的创新参与度不高。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GDP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这种增长速度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条件下实现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企业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在慢慢消失,产业成长的空间日趋狭小。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进来的。目前,大型跨国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各个科研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科研实力,创立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一条龙”获利道路,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限制,使得发展中国家使用国外知识产权的成本越来越昂贵。也就是说,我们已提前进入高成本竞争时代,靠拚资源过日子,靠依赖别人技术过日子,靠牺牲市场换技术,只能看别人的眼色,为别人“打工”,只能守在产业链价值的末端,永远没有核心竞争力可言。同时,缺乏核心技术,失去市场主导地位,长期受制于外资,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要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掌握技术主动权,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员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如果说,国家创新主体在企业,那么企业创新主体是职工。职工群众的创新思维是不可低估的,一旦激发出来就会成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指出,政府和企业要鼓励基层工人参与经济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工人,特别是具有长期经验、在第一线的高级技工,他们紧贴实践,创新活动也是和企业的流程、企业的组织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许一个小窍门、一个小建议就可以产生很多经济效益。其实,自主创新并不神秘,而是来自于人们创新的思维。因为创新思维是每个人都可以迸发的思维火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只要通过改变就能带来效益的提高。18世纪,哈格里沃斯有一次与妻吵架,踢翻纺车,产生灵感,改进纺车,效率提高到原来的100倍。这一因与妻子吵架而来的纺纱机,被命名为“珍妮纺织机”,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许多年前一家酒店打算增加一部电梯,专家们经过复杂的论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每层楼上打一个大洞。海尔集团正是坚持走全员创新之路,从1998年开始开始实行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流程再造,并将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定位:“人单合一”,实现了创世界品牌的目标。所谓“人单合一”的“人”,就是每一个自主创新的员工。“单”就是有竞争里的市场目标,“人单合一”,就是每个员工与竞争力的市场目标结合为一体,每个员工都成为创造市场的“大老板”。全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科技进步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强大基础。无论是组织结构的创新,还是技术手段的创新,市场营销的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上。尽管创新智慧来自于少数人,但要形成共识,变成群体实践,变成产品,创造价值,那就不单是个别研发人员的事,而是全员的共同责任和使命。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开展全员创新实践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和凝聚到创新发展科技中来,从而奠定创新的群众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具体体现为全员创新思维能力的较量。职工是企业的主体,理应成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主力军。要营造一种“创新并非科技人员专利”的浓厚氛围,使人人都有创新的责任,人人都有创新的压力,人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

         着力把全员自主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实施全员创新战略,就是从发展战略上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将创新的价值观成为企业成长的基因融入到每个员工的血液,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调动起来,把各个群体都发动起来,依靠科研单位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职能部门在科技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广大员工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进而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的良好局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

当然,企业自主创新战略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必须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结构调整,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此,国家要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提供服务,把考核自主创新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的重要内容。

前提要树立创新的主体意识,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企业只有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3M公司创新的背后有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多种因素在共同发挥作用,促使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不断问世。这些因素包括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战略运筹、创新人才管理、创新组织管理、先进的管理工具等,而核心是有一个创新的思维模式,一个构筑创新的支持系统。因此,企业要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前提是消除影响自主创新的思维障碍,既要摒弃那种浮躁、虚夸、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要摒弃那种观念上墨守成规,压制、束缚创新,以求同代替求异的价值取向,更要摒弃那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视创新为畏途的传统思维,才能营造有利于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使企业全员无所畏惧地去追求真理,自由地创新创造。当然,创新不是幻想,不能异想天开地蛮干,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以科学的实践为依托。要改变员工自主创新与已无关的思想,认识到创新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使自己成为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有理想、高素质、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型员工。

核心是培育适宜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形成有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政策导向。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形成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制度与机制导向;探索有利于技能型员工成长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实现从重学历、重资历向重实绩、重贡献、重创造转变。比如,双星集团上至厂长经理,下至机台操作工,工资都与创新挂钩,并将创新的软任务变成具体创新硬指标,规定“一个单位一个月不创新扣罚负责人100元,两个月不创新扣罚200元,3个月不创新待岗”。同时,对贡献突出的创新员工预以重奖。正因为如此,双星才成为制鞋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此意义上说,全员创新制度既是人力资源潜能最大限度激活的发动机,更是一个企业是否尊重人格、尊重知识、尊重员工首创精神的标志。

根本是打造自主创新团队,培育知识化员工。实践表明,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创新的根本。一个有优势的企业,背后一定是有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执着追求的优秀团队。同时,这种相互信任、合作学习、信息共享的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知识融合和知识进步,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把人视为一种创新资源,培育知识化员工,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全员学习、交流的平台,造就一批德才兼备、技术一流的拔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才能把丰富的人力资源真正变为人力资本。

关键是实施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要大力弘扬“知识崇高、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全方位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名师带徒和推广以工人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评选首席工人、技能之星、“金点子”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积极性。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层次。企业技术主管部门要主动介入活动过程,从方案创意、成果研发到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指导,使员工的自觉行动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行为,使小点子变成大创意、小革新变成大创造、小发明变成大成果,进而点燃每个员工的创新火花,凝聚创新的合力。

(《现代领导》第3期下半月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