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理择校热,究竟有多难?

 xiongmao007 2012-05-10

“在如东,已经没有择校。你可以到各校去参观,也可以去问老师、家长、学生。”最近我到江苏如东讲座,如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国均告诉我,如东已经实现了“零择校”。在他看来,相比那些高调宣传已经没有择校的地区,如东“零择校”是可持续的,因为有着坚实的义务教育均衡作为基础。

    

    唐副主任说,要取消择校,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这有三难。一是愿不愿意加大投入,因为要改善薄弱学校,无论是新建校舍、配备教学设施,实行教师轮换,都需要经费;二是主管部门愿不愿意放弃手中的资源,众所周知,学校间不均衡,教育部门就很“吃香”,为了择校,“条子”满天飞;三是家长是否接受,家长们虽然受择校之累,但他们也担心推进均衡,会影响本地教育质量,影响孩子未来升大学。

    

    在他看来,最大的难题,其实在于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向自己的利益开刀——如果实现了均衡,没有了择校,在升学时,根本就没有人再找教育部门,也就是说,教育部门的“权力”没了。只要教育部门能向自己的利益开刀,推进均衡也许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有几件事,是唐主任和他的同事感到很满意的。一是在如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已经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乡村学校教师的收入,高于城镇学校教师的收入,这得益如东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重视。

    

    二是推行教师轮换制,如东教育部门规定,每所学校的教师每年轮换30%,现在已经轮换了两年,轮换比例已达到60%.由于有薪酬体系做保障,所以轮换工作推进得比较顺利。

    

    三是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民办院校实行转制,目前在如东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所民办院校,全部为公办院校。这一做法,给了教育部门做到“零择校”的底气。

    

    四是基于以上工作,如东实现了全部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因此,在这个县的乡村,也不存在校车问题,这是他们此前推进均衡所没有想到的一个效益。

    

    当然,推进均衡的过程,并不那么容易,如东教育部门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唐主任说,“每次面对质疑,我们根本就不怕,首先,这是在执行《义务教育法》;其次,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一切公开透明;再次,最终得益的是老百姓,只要能做到高水平的均衡,教育质量会更进一步提高,老百姓不需要出钱去择校,又能接受好的教育,他们最终会欢迎均衡的做法的。”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如东的教育质量,并没有随推进均衡而下降,继续保持在江苏的领先地位。然而,他们的探索还没有结束。对于治理择校中的一些措施,如东还在反复琢磨。比如,针对如东对所有民办学校实行转制,就有不同意见,认为这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发展,也限制了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唐主任和他的同事认为有道理,当初之所以这么做,是为推进均衡采取的比较极端的做法,目前公办学校的整体水平提高,做到了大致均衡,因此,这个时候允许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学校,也是可以的。

    

    再就是对于校长和教师的轮换,如东有不同的思考,他们认为,义务教育教师应该轮换,但校长是否也实行轮换,就另当别论。从校长职业化角度看,要出教育家,要让每所学校有特色——均衡指办学质量大致均衡,不意味着学校没有特色——是不适宜采取轮换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与传统,一个人在一所学校能当好校长,难道换一所学校也能当好校长?

    

    这些思考颇有意义。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实践看,校长是由社会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参与选拔的,因此,一所学校的校长,显然不能未经选拔委员会的认可,就成为另一所学校的校长。如东虽然还没有建立起这种校长选拔机制,但其对学校办学的思考,有一定前瞻性。均衡不是义务教育的目的,提供高质量有个性特色义务教育,才是政府的义务。

    

    我问唐主任,实现“零择校”,总共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从最初改造乡村学校危房算起,总共7年时间。“如果现在推进,根本用不了7年。”笔者也一直坚定地认为,只要有关部门愿意向自身的既得利益开刀,从自己做起打破择校利益链,用3—5年实现县域内的均衡,根本就不是问题。对此,曾有人认为我过于乐观,如东的实践,佐证了我的判断。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治理择校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难的是放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