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

 佳宁图书馆605 2012-05-10

 

《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

郑桂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1 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从职业自觉走向专业自觉

职业自觉:以教师工作为谋生的职业,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保住自己的工作,并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或者获得更高的回报。

专业自觉: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有足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语文教师的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具有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而是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判断和把握。

对于一个达到专业自觉的语文教师来说,上课前后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知道这个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吗?本堂课是否选择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目标?我选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总的语文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系内,且该教学目标是这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之?

2、我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是学生来获得这些知识,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

3、学生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P1-2

随着社会进步和课程研究的进展,语文学习必将向高效、有序化发展,这就需要课程形态的完善。因此,语文教师多学习一些课程知识,增强课程意识,将初步具有的职业自觉转化为专业自觉,是很有必要的。(P3

 

二、追求教学个性

我们的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并不是教师的一般知识和能力,而是为他们打开一扇学习之窗的特殊能力。而引导学生通过修行的第一道门经的钥匙,正是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

吕型伟先生在论及语文教学方法时也谈到,语文学习有它的基本规律,这是共性,但突破口则可以完全不同,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突破口。这是非常精辟的看法。(P5

于漪老师:立体化多功能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厚实的积淀和对教学的无限热情;

钱梦龙老师:三主四式教学法,靠的是教师对班级和学生状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驾驭能力;

魏书生老师:民主与科学模式,需要教师观念新颖、眼界开阔、善于创新;

张孝纯老师:大语文教学法,基老师丰富的学养阅历;

毛荣富老师:擅长写作,常有散文杂文见诸报端,他经常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写格言、赠言、随笔等。

一味模仿的弊端:1、不顾及本地学校和教师的个性特点,把主要眼光和精力用来模仿别人的一招一式上;2、不顾一个学校内不同班级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集体学习模仿某一种模式,其结果当然是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的。

提倡个性化教学的作用:1、带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百花齐放、同中有异;2、带来学生学习风格和学习结果的多样化;3、带来教师素质的大大强化。

提倡个性化,应该坚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以自身条件为依据,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P6

 

三、注重教学反思

什么叫反思?

反思实质上是思考着把自身行为当作对象,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评价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

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具有多重角色。在教学前,教师作为认识主体是学习者,负有研读教材、学习新知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又是学习活动的中介,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学习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认知技能一部分要用来研读教材,适应环境,同时又要随时捕捉来自学生一方的反应和变化,判断学习效果。甚至,教师还是课堂秩序的管理者,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的传授者。2、语文教学活动的另一方——学生群体,每个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状态都有差异,且在教学过程中又始终是变化的,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反思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教学就是“教学主题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讲“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它区别于教师聘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即操作性教学,又称经验性教学)。(P7

如何反思?

1、要为自己设定目标。一段时间里“我”教学上要改进的重点是什么,确定反思的目标,聚焦某一点,这样的反思就有了针对性。

2、经常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对课堂上师生的行为的观察获得反思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反思,并进行有效的调试。

3、记录教学日志有助于教师将教学反思程序化、制度化。

4、反思活动应该是持续的。

教学日志中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1、我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够吗?

2、我今天最成功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怎样达成的?

3、我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把我的快乐传递给学生?

4、我怎样使“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合起来?

5、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

6、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

7、教学组织是否合理。

8、教学评价上是否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9、教学理念上是否更新。(P8

 

四、人文教育:寻求新的表达

人文教育的内核指向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的价值,这统摄了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结构,既可构筑一个人成长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是整个民族发展的基石。(P9

人文学科,尤其是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的德育往往受时代、社会环境与信息接受者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重组信息进行编码,轻者使信息传输落空,甚至还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传输活动失败。(P10

人文教育必须转换角度,即从社会视角转向个体视角,从成人经验逻辑转向青少年的经验,从传统知识体系和逻辑转向新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从社会外部要求转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一句话,同样的教育内容,在新时期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表达。

例如:爱国教育

爱国是物种的进化优势之一,物种的个体离开原来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群体,不仅更容易受到攻击,也可能因孤独无助而夭折。从进化论选择有利生命生存的环境的角度看,爱国是从爱周围的环境、伙伴开始的,爱国就是爱自己,爱国既不愚昧,也不会过时。(P11

例如:生命教育

尊重、珍惜生命,包括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是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职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守科学规范和社会规范,就是尊重生命的具体表现。(P1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告诉我们,情感领域的目标有五个层面:

1、接受

2、反映——作为体验的结果的新行为;

3、价值评估——显示出某种介入;

4、组织——把一个新价值融合到已有价值之中;

5、价值内化——坚持按新价值标准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教育内容的深化、教育内容顺序的安排都有其内在的规律。(P13

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教育?

1、教师要吃透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培养合格的民族文化传人和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不会是两者本末倒置;

2、教师要具备比较丰富的新学科知识,便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文的内涵进行阐释,既以新知服人,又要避免“误解”;

3、教师还须明白,语文等学科自有这个学科课程的主要教育价值,要把握好人文教育在学科教育框架内的地位、时机,避免过度实施。(P14

 

五、高考训练:宜用程序换效率

三个类型:打好读写基础,训练答题技能,踢好临门一脚。

三个阶段:三年高中阶段打好读写基础;最后一个学期训练答题技能;应考前主抓临门一脚。

三大板块:现代文、古诗文、作文。(P14

程序化答题训练:(以现代文阅读为例)

词句理解分析 

(一)确定考点:

应该关注的词语或短语有: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或者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词语;

2、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或在具体语境中有引申义的词语;

3、比喻等特殊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等作用的词语(关联词、指代词等)。(P15

应该关注的句子有:

1、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中心句;

2、体现作品脉络层次的结构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

3、内涵丰富的句子;

4、修辞佳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等);

5、句式特殊的句子(逻辑怪句、倒装句等)

在这样的词句里,隐含考点。比如词语的深层内涵,句子的言外之意,结构上分析其铺垫、伏笔、照应、过渡等作用等。

(二)训练答题步骤:

1、还原:首先讲清楚该词语或句子的直接意思,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意思“还原”——将词语或句子中的临时语境义还原为人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有时还要将句中指代词语的指代内容还原出来。

2、联系:联系上下句找到该句所处的最小的意义层次,思考它在该层次中的作用——内容或表达方面的作用。

3、表述:回答句子的含义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的最小意义层次里内容的作用,即对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作用;回答句子的作用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三句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的最小意义层次里内容与表达上的作用。(P16

程序看上去是简单的技巧应用,但其背后却隐含着归纳能力,代表着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能力的外化。不好的方法扼杀学生的灵性,无效的程序浪费学生的时间。(P17

 

2 有效教学的教材建构

 

一、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再认识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材一般应具有三大功能:信息承载功能、结构呈现功能、学习指导功能。

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是指教材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与影响。

精选课文并进行组合编排,研讨课文的主旨、课文所体现的语言特点等,其着眼点还仅仅是教材的“信息功能”和“结构化功能”,即通过教材学什么,以及这些要学的东西之间是什么关系,而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则体现得不够充分。

准确地说,教材的“学习指导”既包括在课文开头列出的学习目标,又通过课文后面的训练题提示学习重点,也应该预设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正是把学习目标——文章主旨与语言知识等有价值的信息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的基本保证。(P18

语文教材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重要的区别之一是:教材不仅仅只是学习内容的载体,还应该明示出学习的推进过程,并将其以阶梯方式呈现。

训练设计应该有两个原则应该坚持:

1、练习题不应为训练而训练,而应为学习者提供一定方法去阅读理解文章。

2、训练题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序列,能引导与约束学生学习流程。即教材通过训练体系,把学习流程和方法相对固定下来,学习者按照训练题目安排的台阶一步一步深入课文,一层一层接近学习目标,一点一点实现学习任务。

如:

1、从给出的四段文选中,让学生研究股市的四种不同的开头方法。

2、让学生填写表格,摘出以上四段文选的细节。

3、结合上述四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得出知识——说故事人的两个视点(无所不知的作者与第一人称叙述)和两种方式(用书信的形式与用游记、日记形式的讲述)。

4、学生续写故事主角的日记两则。

5、给出两篇选文,让学生分析故事的开头,并说明作者所选择的视点。

6、讲解说故事人的其他决策:故事有哪些人物?故事在哪里发生?

……

训练设计:

具体化:就是把指向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这些小问题小目标合起来,就构成整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阶梯化:就是使小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前一个问题引出下面的问题,使学生踏着问题的阶梯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P20

流程化:就是训练题是学习流程的引导。学习过程就是回答问题的过程,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主要的学习过程。这些问题就像路标一样,学习者循着路标一路走,就能顺利达到课堂的终点,也能达到学习目标的终点。(P21

优点:

1、省去了教师猜测课程要点、寻找课程学习突破口和设计教学流程的烦恼,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情况,准备补充材料,批改课后作业等方面。

2、阶梯化、程序化设计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学习流程的驾驭规范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教师素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如:思考题:

1)上面的对话中主要话题是什么?

2)谁说了脱离话题的话?

3)如果一个人不能充分传递自己的意见,请想一想起原因是什么?

4)如果娜莱要接上以上的对话,该怎么个接法,请说一下。

3、阶梯式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供了方便。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解式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很大。(P21

流程化训练题目的样式大体可以归为这样几种:

1、嵌入式:即在一篇文章(教材)中随时嵌入问题,使学生边读边做。(适合低年龄段学生)。

2、旁批式:即在教材版面中辟出旁批栏,旁批栏内既有对文章的分析点评,也依据课文相应地提出问题。问题设计以文章思路为线索,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服务。

3、设置课后训练系统,也就是典型的阶梯式教学流程。依据训练题,教师可以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成学习计划。

如:英国语文教材中欧·亨利《女巫的面包》一课的练习设计:

1、人物角色是谁?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3、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4、故事说明什么观点?

5、故事在什么地方开始?

6、按什么时间顺序发展?(P22

优点:即引导学习者阅读研讨原文,又规范学习过程。这种学习目标的完成与学习流程进展的一体化,还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自己参与的活动过程成为一个自己参与的活动过程而不是听讲过程,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总之,训练设计是教材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四点的统一:

1、强调教学内容;2、体现教学观念;3、包含教学方法;4、制约教学流程。(P23

 

二、开发语文教材的多重价值

教材,就是上课用的学习材料。即以教材为中介,从中学习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所谓的“工具论”。语文中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语文还应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气质,提升精神境界,这就是所谓的“人文论”。语文教材也可以用在复习考试等学习活动中。应试能力与语文素质提高、人文修养进步并不矛盾,真正的素质与修养,应该超越应试,连考试都应付不了的素质,不是全面的素质,至少不能算是过硬的素质;反过来,应是也并非都冲击素质教育。如果引导得法,两者完全可以统一在教材学习上。

用教材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认识自我与社会等,都会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审美品位。

 

三、上海语文新教材的思考

一)新教材,给学生快乐的理由——上海初中语文新教材编写思考

语文就是说话,说话是快乐的,不快乐的人常常是不说话的。语文就是倾听,而倾听往往是快乐的,不快乐的人是没有心情倾听下去的。语文就是实践活动或生活,活动或生活是快乐的,不快乐的人通常懒得活动,甚至厌倦生活。

什么使语文学习变得不快乐呢?

1、课文的硬性配给制不快乐,喜欢的课文学,不喜欢的也得学,而且连怎么读,精讲还是泛读都规定,老师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学习材料。——改变

2、死记硬背繁琐的语文知识不快乐,既浪费时间,又占用脑容量。——丢掉

3、生硬地挖掘主题思想不快乐。——淡化

4、机械的逐字逐句的分析文章不快乐。——限制

5、老师的独角戏不快乐,学生少有表演发挥的空间。——减少

6、标准答案不快乐,很多属于早已经有结论的假讨论。——拿掉

7、远离生活的作文,虚情假意的套话作文不快乐。——杜绝

充满生活气息的美文,是流传千年的经典,是供学生用心灵去阅读体会的课文,是引发想象与思维爆发的种子,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参加品味的语言大餐。

建议:

教材的后面很少设置机械问答式的思考题,而代之以几个灵活的学习建议。这些建议不像一些老教材那样单纯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理解课文,挖掘“微言大义”,而是多从学生每天经历着的地生动活泼的生活出发,从课文提供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理解,实现教材是为学习所用,不是学习为教材所限。(P25

学习的快乐是高层次的享受。这个快乐的源泉既是朗读、领会、与大师和美文对话、吸取营养、接受熏陶的乐趣,也是思维的乐趣,探索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更是一种成长的乐趣。

当学语文就像参加自己设计的游戏的时候,学语文就快乐起来了,快乐语文的理念是:重发现轻灌输、重实践轻知识、重整体轻肢解、重开放性轻死板教条。

 

二)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上海高中语文新教材问答

在市场经济和科技为主的大环境下,青少年的人文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让语文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担。因为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教师多讲解世界优秀的富含人文营养的各类文章,是提高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但是,以往在人文教育上,人们多多少少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人文教育多多益善。其实,对中学生来说,合适、恰当的才是最好的。正如本套教材的主编王铁仙教授所说的,“课文浅显不等于人文内涵匮乏”,“如果文本内容过深,表达太曲折、复杂,脱离十六岁少年的生活经验,不符合他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他们是难以进入阅读的”,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P27)“语文课与一些学科相比,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以文本展现的美感、人文气息吸引读者,比如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对美的向往等”(P28)

我国的语文学习,历来是以选文式的教材为核心,阅读教材就差不多等同于语文教材。教师一篇选文在手,教学中可以任意发挥,围绕一篇教材展开,将听、说、读、写,感悟和训练,语言能力提高和人文素养修炼融为一体。整体感知的学习模式,与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文化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P29

语文知识也像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是为达成更高的学习目标服务的。就像古人所比喻的那样,只是好比“筌”(渔网),能力修养好比“鱼”,学习语文知识的最终指向,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促成人文素养的养成,达到“得‘鱼’而忘‘筌’”的境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基本工具、基本方法,没有“筌”,也不可能够获得很多“鱼”。(P30

学习与考试的关系问题:

1、教师搞素质教育难,搞应试教育易。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打得过应试教育,打不过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1)提倡人文修养。人文修养高了,阅读面扩大了,参与生活积极了,观察社会主动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路活了,材料多了,境界高了,有真情实感了,这都是写好作文的有利条件。

2)提倡方法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方法、能力,还怕考试吗?学会自主学习,养成探究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应对考试题目应该不在话下了。

如果我们害怕考试,说明我们的素质还提高的不够,我们教材引导素质教育的力度还不够。说到底,应试教育下教出来的学生才害怕应试

2、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新的教材和新的学习方法‘作为使用新教材的学生,也应该主动了解新教材的信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P31

 

四、教材样张编写的探索

(一)阅读:散文的阅读

【单元说明】

在几乎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散文所占的比例几乎是最多的。散文的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散文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范文阅读的教学实践,形成阅读散文的图式,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

要获得散文阅读的一般图式,首先要认识散文文体的基本特征: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

叙事散文,一般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

抒情散文,一般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哲理散文,一般是再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体验过程。

散文离不开情感,但是它不同于诗歌的抒情,诗歌中的情感往往是情感的瞬间爆发,是情绪或感情本身,而散文往往传递情感的变化过程;

散文中常常有叙事,但是它所叙述的事情不同于小说的故事,小说中的故事是对一个虚构时空的连续记录,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而散文往往是对某些生活片段过程的记录,叙述的是事情的主观过程;

散文可以传递观点,但是它不同于议论文,一般来说,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的客观结论以及论证过程,而散文呈现的是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片段或认识过程。

散文阅读的基本路径和图式:

1、区分文章所记录的主要对象的基本特征,即记事、抒情、明理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在散文中“写了什么”;

2、梳理文章的结构线索,如时空转换过程,情感变化的过程,认识与思考推进的过程等,即作者在散文中“怎么呈现的”;

3、探讨文章记录的对象与记录过程、记录手法的内在联系、语言特点,即“记录的怎么样”。

【单元导语】

散文诗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形式自由,可以叙事,可以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都有。关于散文的分类历来说法不一,如把散文分成小品文、随笔、杂文等。

总的说来,散文往往主观地描述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本单元选取了四篇散文,有的记录作者过去某次见闻的过程,有的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有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体验的过程,还有一类散文记述多种时空交错中的见闻,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要注意以上特点。

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准备与预习

1、上网查阅19277月前后的中国社会现状和朱自清先生个人的生活状况,筛选主要信息,抄录其中3-5条事实。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荷塘风韵,欣赏月色之美。

整合与建构

一、理清作者的活动轨迹

1、画出作者夜游荷塘的活动轨迹。

1)圈划出文章中表示地点的词语。

2)用线段依次连接这些地点。注意,按照作者在这些地点活动时间的长短确定线段的长度。

2、轻声朗读4-6段文字,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1)填写表2-1

 

列出主要景物

抄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语句

发现作者视线的变化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2)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所选景物的共同特征。

3)荷塘周围应该还有别的景物,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他们?

3、阅读作者从荷塘回到家这部分文字,讨论。

1)做这些离家和回家的活动过程有什么不同?说说其中的原因。

2)想象作者回家路上的步履、神态等。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江南的思绪痕迹。

二、发现作者情绪的变化

1、感受作者情绪变化

1)朗读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情绪的变化。

2)作者在哪些地方、面对哪些景物时的情绪较高,何时何地情绪较低?

3)选用合适的词语分别描述作者在不同地点是的情绪。

2、描绘作者情绪变化过程。

1)一先前所画出的作者活动轨迹为坐标系的横轴,以情绪高低为纵轴,画出作者情绪变化的曲线。

2)找出作者情绪转折点,体会并说说作者在这些转折点上的情绪。

3)讨论作者活动空间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领悟核心意象

1、作者心中的荷塘。

1)读一读描写荷塘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荷塘的特点

2)想象并描述作者面对荷塘时的神情。

2、作者心中的“家”

1)作者与家有关的心理活动有哪些?

2)想象作者在“家”这个活动空间里的情绪。

3)作者最终还是不知不觉回了家,为什么会“不知不觉”?

3、“荷塘”与“家”的寓意。

1)作者在文章中着力描写了“荷塘”上的景色,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家”的情景?

2)下面一段文字(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由家走向荷塘的心理历程,其中有不少相对或相反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家”、“荷塘”是什么关系?

拓展与应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文章开头,它有什么作用?

2、某套教材编选本文时,删去了“梁元帝《采莲赋》……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段文字,推测编者删减的原因。

3、背诵课文滴45两个自然段。

 

例:纪念刘和珍

鲁迅

准备与预习

1、上网查阅“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2、阅读3-5篇鲁迅杂文,如《无花的蔷薇之二》、《可惨与可笑》等。

3、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你的感受。

整合与建构

一、领悟课文基本内容

1、了解事件

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3·18惨案的经过。

2)说说作者写了哪些生活片断?

2、感受课文基调

1)作者写文章是的心情如何?他的情绪又有什么养的变化?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对刘和珍等人前去游行持什么样态度?

3、聚焦主要人物

1)作者在写他与刘和珍君的交往,选择了哪些材料?

2)这些材料看出刘和珍的哪些性格特点,思考作者选用它们的理由。

3)作者在描写“刘和珍被害的过程”中用了类似电影慢镜头的手法,试着想象刘和珍等人被害的情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梳理复调式结构

1、梳理多个事件的过程

1)本文记叙了三个过程,一是写文章纪念刘和珍君的过程,而是与刘和珍交往过程,三是刘和珍被害的过程。分别找出与这三个过程相对应的语句,并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出来。

2)圈划出文章里表示时间的句子或词语,列出事情真实发生的事件顺序,并与课文叙述的顺序比较,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2、感受抒情主题的叠合。

1)文章分七个章节呈现,每个部分中都分别抒发了对烈士、对政府、对流言、对庸人的复杂感情。选择其中的某一章节,感受多主题叠合的特点。

2)简要填写下表,结合课文,说说复调式结构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章节

时间

 

 

 

 

 

 

 

事件片断

 

 

 

 

 

 

 

情绪或认识

对烈士

 

 

 

 

 

 

 

对政府

 

 

 

 

 

 

 

对流言

 

 

 

 

 

 

 

对庸人

 

 

 

 

 

 

 

对自己

 

 

 

 

 

 

 

三、品味回环往复的表达

1、本文中同一种情景或情绪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循环反复的结构,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如作者多次描写刘和珍君的微笑,来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等复杂情绪,类似的表达还有那些?举例具体分析。

2、作者开始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后来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最后说“呜呼,我说不出话”,这样的表达给你什么感觉?为什么?

3、反复朗读下列句子,体味句中之意和言外之意,感受作者爱憎交织之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拓展与应用

1、说出下列语句含义,推敲他们的表达特点

1)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2、选择与课文不同的叙述顺序,叙述鲁迅结识刘和珍的过程和3·18惨案的经过。

3、其他作家也写过对3·18惨案的评论,找出相关作品,与课文进行比较。

 

  第3 有效教学的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教学设计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效。(P55

一)“教什么”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错位

总的说来,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从重字词语法的分析转到重文章内容、思想内涵挖掘,而轻视文本特征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开发。

2、教学目标大而空

3、教学目标多而杂

二)“怎么教”的问题

1、教师的讲授依旧是课堂的主要风景

2、重“教”的逻辑,轻“学”的过程

1)学习活动应该保持其朴素的一面。学习者、学习对象、教师甚至学习环境等要素有许多变数,一段学习过程只可能大体有序,不可能全程操控。那种刻意追求起承转合铺垫高潮,追求时间分寸拿捏得分秒不差的设计,并不符合学习规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该因课因时而异。一般来说,教育内容应该是学习材料中的应有之意,是从课程内容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呈现,而不是生硬地拼贴,更不能靠喊口号。(P60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以课程观统领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教师已经意识到,阅读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学龄阶段,学年、学期、单元)的阅读课程目标有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成序的?这堂课的学习、训练目标——关键点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阅读课“教什么”的问题。

2、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会的的其实是阅读课“怎么教”的问题。

3、学生的思维是否受到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阅读课“教的怎么样”的问题。

课标、教材、教学应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的整体。而学生的学习始终是我们设计教学时需要反复思量的因素。

例:《双桅船》教学设计

环节一  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意

1、散读诗歌。

2、交流阅读感受:尝试理解诗歌的内涵,梳理阅读障碍。

环节二  分析诗歌的表意结构,探讨理解诗歌的路径。

1、从诗歌的含义入手,追溯源头,清理诗歌内涵的理解过程。

2、把我朦胧是种意象的内涵以及意象之间的关系,找到解读朦胧诗的钥匙。

3、可能有的推进:朦胧诗的意象的多义性、私设意象与公共意象等。

环节三  拓展阅读,明晰阅读方法

1、补充顾城的几首短诗,从意象入手,发现意与象之间以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解读其内涵。

2、讨论归纳阅读朦胧诗的基本途径(之一)。

环节四  布置作业,强化学习成果。

1、以一个诗人为例,寻找他常用的意象,如海子的“麦子、太阳”等,借助课上学习到的方法理解诗歌。

2、查找资料,为“朦胧诗”写一个词条。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讲究“文无定规,教无定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课程研究的进展,语文学习必将向高效、有序化发展,这就需要课程形态的完善。因此,语文教师多学习一些课程知识,增强课程意识,是很有必要的。(P62

二)把握好多元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是我们丰富自己体验、开拓自己视野、乃至精神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多元解读是文学阅读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多元解读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多元解读,以及提醒学生注意多元解读的边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P62

1、认识多元解读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完全是客观、静态地凝固于文本之中的东西,而是与人的理解不可分的。(P63

2、多元解读的路径以及教学设计示例

路径:

1)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读。

2)以还原作者的命意为主的解读。

设计示例:

步骤一:描述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兴趣。

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是理接文学艺术作品的捷径,也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诗歌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步骤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步骤三:小组探究,发现诗歌的意蕴。

步骤四:比较辨析,知人论世。

步骤五:拓展交流,发散思维。

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永远是语文课鲜活的源泉。(P66

3、多元解读的边界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在寻找意义相对的“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已经写出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他把这个能给予读者暗示或提示、召唤读者参与创造的部分叫做“召唤结构”。一方面,文本的空白吸引、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另一方面,“召唤结构”又暗示乃至决定着解读的自由度和意义阐释的可能范围。(P67

三)着重开发有关选文的知识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一句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抓住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从一点出发带动全篇学习,才便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习效率。文本中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无疑就是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P68

不同类型的文本也有其根本特征,解读、发现、教学这些根本特征,就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语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哩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P69

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通过文本语言特点的阅读感受分析,建构阅读文本中某一类语言现象的阅读图式。(P71

 

三、有效教学设计的要素

阅读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要点划分为:研究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学情估计、核心问题和相关问题设计、教学版块划分、板书样式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手段选择、相关教学资源应用以及将上述元素组织起来的教学流程框架等。

1、研究教材,掌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研究教材

1)反复阅读教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情感;

2)理解教材提示、文章后练习题,领会教材编著意图;

3)认真阅读教学参考,理解教参对课文主要教学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的阐释;

4)理解文本,与该单元其他的文章对比,领会本篇文章在本单元中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意义;

5)查阅资料,解决字词、典故等识读障碍;

6)查阅文献,了解作者个人性情、写作时代、写作意图等信息,了解与文章有关的学科知识,了解对该篇文章的解读、评析,尤其注意最新的、多元的解读信息;

7)了解他人,尤其是一些教学名家在教学该文时的教学设计。

掌握学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要关注学生。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教学的起点。对自己班级中等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分析他们最需要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分析教材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

1)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

2)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3)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2、确定核心问题和教学组织问题设计

核心问题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钥匙,也是一堂课教学价值的依托,还可能是教学的切入点,它针对本堂课的重点目标,统领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贯穿课堂流程。(P72

3、划分教学板块,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要将一堂课中几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教学划分成若干个板块,每个版块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应该有1-3个板块。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即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基本的学习参与面,还可以激发情绪,调节学习气氛。一般来说,除了课堂师生问答以外,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保证学生一到两次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小组讨论、上黑板演示、诵读等。(P73

4、板书设计

板书往往显示教师的教学思路,记录课程轨迹,同时也是促进核心知识强化记忆的有效手段,教师对板书内容、顺序、在黑板上呈现的结构要有所考虑,做到突出重点,简繁得当,呈现自然。要避免反复擦黑板、过于简单以及书写顺序凌乱等。多媒体要避免换屏过于频繁,画面过于花俏。

5、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

课堂评价分学习价值评价与学习态度评价两种,前者是对学生掌握了某些学习内容的肯定,后者是对学生的精神的鼓励,哪怕他的理解有偏差;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应作出积极回应、准确判断、积极鼓励。(P73

6、相关教学资源应用

 

四、有效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加涅指出:“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基本原则

还要考虑下述几组关系:

1、理解课程目标与文本特征的关系

在研究教材、确定某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目标时,不仅要看这篇文章的一般特点,一般教学价值,还要看它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它在这一册教材中的地位。教材编撰者希望该文章所承担的知识序列的示范价值,然后再去设计教学活动的问题与细节。(P75

2、协调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大量增长,科技日新月异,能快速、有效地选择信息,建构新的知识,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学校教育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其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以便在将来的社会变革中永远立于知识浪潮的前头,成为新知识新文化的弄潮人。教学设计应体现这种观念,通过活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活动的有组织性的含义:

1)按照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原理选择教学内容和顺序,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的科学与效率。

2)教学应顾及一个班集体中的多数人的学习进程,保证社会层面的学习效率。

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要求课堂应以学生个体学习需要,体现生成性,教学组织要求教学设计充满预设性,完成集体教学目标。如何协调?教学设计的预设涉及不同板块教学时间的比例、教学线索的安排、教学问题的设计等。对教学流程,设计时应留出生成的余地,教学实施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控。通过设计开放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开掘学生思维潜力。(P75

3、把握教学内容集中与开放的关系

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要考虑内容的集中。

1)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多而芜杂的内容,势必会如乱麻一般;即使教学内容很多却并不芜杂,教师也很难引导学生完成太多内容的学习。

2)教材的文章、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有相对简约、集中的,学生集中学好教材可以事倍功半提高语文素养。漫无边际地拓展教学内容,往往会鼓励学生浅尝辄止,很难深入到文本深处,进行深度思考与表达。

其次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从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设计,从理解到分析,再到综合归纳,甚至推进到鉴赏评价层面,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2)从教学内容的广度上设计。如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圆心”,以学生应该具有的阅读视野为“半径”内外结合,广泛联系,辐射生活,重视探究,是阅读教学的内容、手段丰富起来,从而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过于局限于课堂,过于关注教材,过于专注于“这一篇”的解读而忽视外面世界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师的基本功课,好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学生是时时变化着的,而对学习者的分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加涅也说过“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P76

 

  第4 有效教学的技巧

一、课堂教学节奏

一堂好的语文课,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学语文,进而喜欢阅读,喜欢表达,也才可能提高学习效果。如果能做到这些,比单纯教学生理解几篇课文、记住一些语文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如果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影响学生对这门课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完成的最大功业了。(P77

备课,除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准备以外,也需要有点课堂节奏意识。(P78

按照节奏的原理,我们把教学过程也看成是在一定时间维度上展开的一段师生共同完成的认识课文的活动链。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不同环节分别构成一定意义,完成一定教学目标。比如学习一个生词、读好一段课文、讨论一个问题。处理这些环节、片段使用的时间长短如何,轻重关系怎样,手段怎样变化,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些要素通往一定的时间目标、构成一定的价值,同时又充满变化。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用课堂节奏来表示。

课堂教学节奏与学生认知心理,与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堂课的单位时间内,如果教师设计、实施的某一个学习段落超过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持续时间,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后期的注意力就不能高度集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就是在同一个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学生对一个话题的注意程度也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渐渐衰退,如何保持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一天的时间里都精神饱满,这是从教者不能忽视的问题。

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长短是相对的,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个体性格差异、教师语言魅力、话题本身的吸引力、环境因素,以及信息组合与传播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其中的“信息组合与传播方式”可以通过设计编排、呈现方式、顺序、节奏改进。

我们可以把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并配合教师不同的表达语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局部地改变学习形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从而对一堂课的全部学习内容保持持续的兴趣。由此可见,运用课堂流程诸要素在节奏上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教学节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双重意义:(P79

1)课堂节奏是教育内容的有机部分,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

2)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是促进学习者领会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的工具。

课堂节奏应该遵循的原则:

1、所有主要教学活动指向同一个目标

2、要把一堂课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子目标。

3、教学手段不宜太单一

4、一个教学板块不宜时间太长

5飞、教学过程的情绪体现高低起伏变化

课堂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舞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个教师、面对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学生、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也可能上出完全不同的样子。这既是语文教学的难度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P80

 

二、启动性活动与总结性活动

教学开始和结束的部分是学生最有可能记住的部分,因此认真设计如何开始与结束一堂课是必要的。加涅提出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下述八个环节:

启动:

1、引起学生的注意

2、告诉学生学习结果

3、在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和技能之间建立联系

4、呈现要学习的内容

1)明确概念并提供样例(推论)

2)提供样例并让学生提出结论(总结)

5、为学生运用概念或技能提供机会(有指导的实践)

6、对学生的表现水平作出反馈

总结

7、评价所有的表现

8、强化保持和迁移(P81

美国研究者在《20个结束课程的技巧》中列出了如何精彩地结束课堂的20个建议:

1、确保每堂课上留有时间来结束课堂教学。对着冲出教室的学生叫喊课后作业是没有用的。每次留下510分钟提前做教学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投资。如果你的课是你送给学生的一份礼物,结尾就是包装上的蝴蝶结,它把所有的经验绑在一起,对你的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纸上画三个气球,在每个球中写下今天课堂上所学的重要内容。然后,吩咐他们两人一组分享彼此的心得。这是一种让他们回顾课堂内容的好方法(当然别告诉他们知识复习,否则他们会对这项活动不感兴趣的)。

3、如果你的课堂是以提问开始的,现在你可以询问他们的答案。现在的答案是否与刚开始上课时的一样?当初的假设是否成立?

4、设计一张幻灯片,留下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或全班一起讨论内容。例如,解决某个问题的最好途径是什么?

5、两个人一组,一个人采访另一个人今天所学的知识。

6、用投影机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漫画。随时关注报纸上的漫画栏目,可能会发现与你上课内容相关的漫画。剪下来用影印机放大后做成幻灯片,请学生给它们涂上颜色。

7、请学生写下课上所学的并且是他们最想记住的一种观点。留出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征求他们的答案;或者也可以让他们两人一组或几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答案;或者给学生留车若干话题,让他们使用“紧急”形式总结答案。

8、把当天的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通过回顾式的问题或者相互学习来实现。

9、提供迁移新技能的机会。设计一项活动,测试它们应用新技巧、新概念的能力。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是一种理想的做法。

10、如果当天所学习的内容涉及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在纸的中间画上一条线,一边写下赞成的观点,另一边写下反对的观点。最后,你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大的表格来总结学生的观点。

11、把课堂上所学的主要概念、名字、词汇等编成字谜游戏,请大家猜。有很多字谜设计软件可以帮助你,而且这类软件很便宜。留出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两人一组或独立玩这个游戏,如果猜出了所有的字谜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帮助别人。

12、让学生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实现目标和观察自己的进步。可以在一张纸上完成下列3个句子:

1)我一直做得很好,并将继续做下去的一件事是……

2)下个月我要开始做的一件事是……

3)下个月我要停止做的一件事是……

请学生们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句子来替换以上句子。学生写好句子以后把心放在信封里,封口并在信封外面写上他们的名字,然后交给你。一个月或更久以后,把信封归还给他们,请学生检查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P83

13、请每个学生写一个与所学主题有关的智力问题并收集起来,以小组为单位举行问答竞赛。

14、在幻灯片上或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

1)我学会了……

2)使我吃惊的是……

3)我发现……

4)我意识到……

5)使我感到疑惑的是……

6)我注意到……

7)我认识到……

8)我现在体会到……

15、留出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上述句子,并自愿收集几个例句。记住:一定要谢谢他们的配合。

16、让学生绘制思维地图,归纳前一堂课的内容。然后,两人一组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合并成一个大的图表。几分钟后一组学生和另一组学生讨论,把彼此的思维地图合并成更大的一个图表。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是:把所有学生的地图在一张大的新闻用纸上摊开(或把四张普通的新闻用纸拼在一起),在职的中间写下当天教学的主题,综合所有学生的观点,形成一个巨大的思维地图。

17、提醒学生把已知知识与刚学到的新内容结合在一起。

18、结束时为下一堂课留下悬念,这会使学生充满期待。可以从电视或戏剧中吸取创意,提出几个下次课上要讲的有趣的问题;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可以适当地虚张声势,并作出承诺。无论做什么都要带有激情。

19、每个学生在白纸上写下一部分今天课上所学到的内容。每个学生写完后折起来扔到教室的另一边,然后,另外一个人拾起来大声读。最后请一名志愿者把所有的纸捡起来扔到废纸篓里。

20、当然,如果有考试、作业或者下次课需要带什么特殊材料,要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如果当天教学内容不容易理解,在结束时鼓励他们也是很重要的。承认他们的努力以及收获,感谢他们努力学习,甚至可以让他们起立向自己鼓掌表示祝贺。(P84

 

三、讲授与提问

讲授是传统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把握讲授的时机,控制讲授的时间和节奏,掌握讲授的技巧,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最大的效果。然而,课堂又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这也是使学生能主动并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直接手段。

一)讲授

1、讲授的作用

使用讲授的教学手段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只有当老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的时候,这种讲授才是最有效的。

为突破学生的难点、障碍点,教师需要将手。但学生有了障碍点,他借助一些资源和媒介能够自己解决,那也未必需要讲授。但是学生不一定占有这些资源,或者占有这些资源仍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讲授。

总的说来,讲授的作用如下:

1)为了激发兴趣

2)为了突破难点(P85

3)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催化剂”

4)总结学生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2、有效的讲授技巧

1)讲授的准备

首先,做好讲解的准备。对所讲内容有清晰透彻的理解,明确学生需要知道该内容的范围与程度。

其次,搜集必须的辅助资料,如主要的观点、重要的事件细节,以及支持主要观点的实例或图表等。

第三,根据教师的设备做成幻灯片等视觉材料展示。

第四,设计好讲授过程中的互动性活动,设计好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及评估方案等。

2)有效讲解技巧

讲授的语言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准确、简洁、清楚、明白、生动、风趣、连贯、流畅;是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审美性和教育性的结合,平实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普遍性和针对性的结合,预定性和应变性的结合。

澳大利亚课程专家马什教授提出,有效的讲解应做到下述的要求:

用逻辑清楚的步骤讲解话题

把问题在头脑中排演,按照你将运用的顺序和序列。

用直白的语言并避免专业术语

向学生呈现信息的速度要恰当

运用例子描述观点

重复难点

同时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如投影仪、幻灯片和口头论述)

用生动有趣的语调(P86

用眼光接触学生,并保持注意。

在整个讲解过程中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二)提问

1、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提问过于频繁,数量过多

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浪费大量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问题,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选择少数学生回答问题

控制问题的答案,整堂课都是教师的观点,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

给予消极的反馈,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忽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

有的提问只是为了控制特殊学生的行为,使个别学生注意和参与课堂学习;有的提问是为了激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教师相信学生会做出正确回答时提问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有的提问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诊断学生的不足;有的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教师借此组织并推进教学活动;有的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P87

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颁布了最新的(2004年修订的)教师能力标准中关于有效的提问技能,具体的要求如下:

1)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

2)有效跟进学习者所提问题

3)使用多样的问题类型和问题层次

4)提出并重新引导到那些促进学习的问题

5)用问题激发和引导讨论

6)以回答问题来连接学习活动

运用好课堂教学提问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一、明确问什么,问题的指向要清楚,让学生知道可以怎样思考应该回答什么。

第二、问题不能太长,问题长了学生很难记住,难以回答。

第三、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概括太宏观,以免学生回答时难以把握。

第四、问题不能太碎,不能从头问到尾。

备课时:

设计好若干与教学目的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包括不同水平的问题。其中基本问题的次序对学生来说是合乎逻辑的。

上课时:

提问最好一次只问一个问题,用语要保证措辞清楚并适合学生的水平。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包括等待时间等)回答问题。提问时要注意肢体语言,把主要问题分配给全班每个学生。

理答时:

用不同方式作出反应,如肯定、赞扬、否定、修改、忽视、纠正和接受等态度。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回答,如,请其他学生评价;与别的回答一起总结;进一步追问;部分表扬及建议等。(P88

语文教师尤其需要运用“追问”的提问策略。教师的追问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并将自己的回答明晰起来,能引导学生改善语言表达。追问也是需要技巧的。追问的问题必须针对学生的回答,切口要小,引导学生聚焦要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下去。有时候,教师需要换个角度追问学生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理解力

3、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

1)提问的目的:为管理班级纪律而问,还是针对全班同学的理解思考而问?为激发兴趣而问还是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而问?

2)提问的对象:为部分人的深入理解思考而问,还是针对全班同学的理解思考而问?抑或是针对个别同学而问?

3)提问难度:是检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听说读写的策略),还是反思性活动?

4)提问频率:问题多吗?一次只问一个问题吗?

5)提问的方式:主问题之间合乎学的逻辑吗?语言表述清晰准确吗?

6)理答方式:齐答?个别答?有等待时间吗?提问前指定学生回答还是提问后点名回答?只请举手的学生回答吗?

 

四、板书

常见问题:

1、板书形式上:随意:很少写或不写板书;板书散乱无序;随写随擦。

2、板书内容上:机械:不能随堂变化和调整;不能关注学生的发言。(P89

板书的主要作用包括:

1、参与建构课堂教学情境。如在上课之初,教师以大号而正规的字体书写课文题目、作家姓名、年代、背景,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特定的环境下,这就为该学习活动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景。

2、明示教学目标。用简洁的词语将教学目标写在黑板上,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同,提醒教师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这样做对约束师生的发散思维,防止开无轨电车,有显著作用。

3、辅助表达。在教师的口语表达以及学生间的对话中,常有一些生僻词语、陌生的概念、含有重要信息的短句。由于口语表达有一定的模糊性,并转瞬即逝,因此,这些表达有的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有的会产生歧义。而以板书的形式将某些口语表达固定下来,就能部分地消除上述问题,是表达变得清晰、简明。

4、强调关键知识。对一些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概念、术语、说法,学生在课堂上听一遍是不够的,写在黑板上,教师就可以反复提及,学生在讨论中会尝试着运用,从而不断深化理解。利用板书来强调重要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课堂笔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经验证明,学生对课堂板书内容的记忆要远远超过对说话内容的记忆。许多人都记着自己的中学教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画面。

5、记录学生思考或讨论的轨迹。将学生的思考经过记录下来,既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指向既定目标区域,也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生成。

6、作为教学组织的依据。巧妙的板书设计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围绕板书的某一点内容展开学习,可使一定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目标集中、表达直观、线索清晰。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7、展示主要教学板块、流程,揭示不同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堂课除了其核心目标外,还有支撑总目标的分目标,以及围绕着核心目标的次要目标。由于课堂流程是以线性方式呈现给学生的,不同教学板块的学习内容谁先谁后,谁轻谁重、谁主谁次,教师一般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对学习内容相对陌生的学生听后往往难以建立这些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合理的板书就可以呈现一堂课的全部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一堂课的经验,将零碎的知识和体验化为一体。

此外,板书还有帮助教师调节课堂节奏、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写字示范等功能。(P90

好的板书设计能将学生的目光、学习内容与师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凝聚在一起,是有效教学的好帮手。

板书策略:

1、为黑板分区。按照一堂课的内容,是先把黑板分成几个功能区,将重要的知识、学生的发言摘要、教师的观点分别写在不同的板块内;

2、预先给教学流程设计一个框架,用简单明了的图形将主要内容联系起来;

3、按照课堂的时间顺序安排书写内容,使书写顺序与课堂顺序基本一致。

4、慎用黑板擦。对板书的容量事先做预计,尽量不要边写边擦,以保留记录课堂流程的主要信息。在擦去学生的观点前,应充分肯定其价值。

5、教学中适当提示板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提醒学生记录。

板书的内容从哪里来?它与课堂教学是什么关系?与学生的课堂发言是什么关系?如果不想通这些问题,漂亮的板书设计只是美丽的摆设。(P91

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标志性价值,它除了具有引导理解课文的功能以外,还应该担负着一定的课堂学习的生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科知识的接受过程,如学到新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意图,还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的生成过程。学生阅读文章,选择板书关键词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主旨和细节、辨析词语含义、反复鉴别比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过程。在寻找发现板书关键词的过程中,学生由远及近,有不确切到确切,由争论到统一,一直在体会思考的乐趣,接受进步的激励,感觉做学习主人的满足。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用力挤压学生,逼迫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那时,具体的某个词语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是建构学习能力的理想模式。(p92

 

  第5 有效教学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评价是衡量教育者教育行为、判断教师教学活动、学习者学习结果常用的手段。评价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结果的达成。

按照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将语文教育评价分成四个层面来认识:

1)课程政策评价。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学科意义的认识,教育目标制定、教材编制、教学指导、教师培训、环境保障以及激励措施的落实等。

2)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教学单位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情况,教学资源的配备、课程计划的落实、语文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同、语文教师素质及对教学的投入以及激励措施等。

3)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的素质及表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表现。

4)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以及学校语文测试的整体水准等。(P93

不同的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了解评价的各种功能,熟知各种评价手段,便于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作用以促进有效教学。

1、诊断功能

教学评价就像为身体做检查一样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中的表现以及教学效果作出鉴定,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优劣正误。对教学的诊断有定量诊断或定性诊断、自我诊断和专家诊断、过程诊断与结果诊断、通过考察教师活动直接诊断和通过学生的表现间接诊断等。及时得当的教学评价,总是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改进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反馈功能

反馈的体现方式与作用因评价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寻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等;使教师看到施教目的与结果的差距及其原因;使教育主管部门反思自己的教育政策、教育计划是否合理等;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等。教师也可以运用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馈,来衡量教学目标的必要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确定个别学生的教育需求。当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来识别自己的学习障碍,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

恰当的诊断时机、信度和效度良好的诊断手段,合理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P94

3、调节功能

教育、教学管理者通过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标准的修订、评价权重的改变以及评价结果的认定与激励措施等,对教师的工作投入、工作重心、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行为等进行调节。

4、激励功能

在评价中一般应以肯定为主。而否定性评价,最好能为其指出原因、努力的方向、可及的目标、可行的途径以及成功的诱导,使否定性评价产生正面激励作用。

5、导向功能

评价者可以有意识运用评价手段,通过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与激励作用,使其沿着评价主体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导向性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P95

1)通过评价标识文本中某些重要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实施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因而增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或实施效果。

2)对某个答案、某项行为进行积极肯定,激励学习或工作热情,促进被评价者在某些方面的进步。

3)通过否定性评价,抑制对某些内容的关注,约束某些行为的发生。

4)通过对比树立典型形象,让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学习或工作方向。

5)强调某项做法的价值,把被评价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重要方面。

6)经常提示,对被评价者的学习习惯、关注的方向以及价值观产生持续影响。

 

二、语文有效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的内容及范围,应依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而定。如果把评价对象确定为课堂教学,其评价范围应包括对课程目标、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几个方面。

美国学者L·R·Meeth将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分成两类,一类指向教学过程,称为媒介指标,共列12条;另一类指向教学结果,称为终极指标,共列9条。具体如下:

媒介指标

1、学生是否已被引起学习动机?

2、学习经验的结构,是否对照目标而被恰当地决定下来?

3、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否有秩序、有概括性?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对学习经验的干预,是否与学习经验的目标没有矛盾?

5、是否有充裕的时间,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和作出反应?

6、与学习经验的目标相对照,赏罚是否合理?

7、学生对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以什么形式做、是否理解?

8、到达目标或成果,是否已清清楚楚地明确化?

9、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是否已经明确?对照目标来看,是否合理?(P96

10、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否反映了学习经验的目标?

11、为教学指导准备的材料的种类和多样性,是否与学习经验的目标以及学生的能力相矛盾?

12、从学习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指导方法是否合适?

终极指标

1、学生是否学会了教师想要教给的东西?

——在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提高发展的情况如何?

——在学习的进度和达到的程度上情况如何?

2、正规的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习是否继续进行?

3、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经验所制定的目标或所期待的成果,实际上是否已经得到满足?

4、学生是否能保持住所学的东西?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所制定的目标或所期待的成果,实际上是否已经得到满足?

6、这一学习经验,与学生所具有的其他学习经验之间是否与又不矛盾的连续系统的关系?

——是否充分地利用了预习?

——是否推动了其他课堂活动中的学习?

——是否使后继学习容易进行?

7、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是否看到了教师所期待的影响?

8、与以往的做法相比

——能否用少量的费用实现同样的学习?

——能否用同样的费用实现更多的学习?

9、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志愿参加的人数及水平能否维持和提高?

 

通常,人们也把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目的

二是“怎样教”,即教学实施;——途径

三是“教的如何”,即教学效果。——结果(P97

 

一)教学内容的评价

对语文学科而言,关于“教什么”的问题,以前曾经存在过长期的游移与争论。

宏观上:“文”和“道”的关系之争。

中观上:有重“学科知识”还是重“语文能力”的讨论、重阅读理解还是重写作能力的关系问题。

微观上:有针对一篇具体的文章选择教主旨、结构、语法、修辞还是选择语言风格等知识的问题。

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一是教学目标:考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是不是合乎课程标准和课程序列的要求。

二是教学材料(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借此实现目标的材料):考察这篇教材是不是具有负载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所具备的典型功能,即教育价值。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语文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确定哪些内容应该教,哪些内容不必教;哪些内容应该重点教,哪些内容只要一笔带过即可;对某一点内容,教学目标定位到什么程度。

对一堂课的评价为例,如何来判断一个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呢?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考察:

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语文课程

一门成熟的课程,应该有相对固定的学科要素、知识点和序列性,并通过课程标准和一篇篇教材固定地呈现。尽管学校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这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应该以课程的整体框架为依据,而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任意选择,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为了对教学内容作出恰当的评价,执教者和评价人都应该做到下述几点:

1)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P98

2)了解你使用的本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整体框架;

3)了解你要教的这个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编撰意图、教育功能;

4)了解本篇课文所隐含的语言或文化价值,以及它承载的主要教学功能。

2、考察语文“三维目标”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合二为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三维目标”只是教学目标的一种表述方式,是为了使目标显得“唯一”、“具体”、“明晰”,而语文学习对象(课文)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具体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堂课或教学设计的一个单位时间里,我们不能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割裂开来。在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应对三维目标有全面的认识。

1)三维目标有机融合,而不是互相独立;

2)侧重于知识、能力目标,以知识能力带动情感目标;

3)情感目标是文章中的应有之意,自然生成,不能生硬嫁接,甚至无中生有;

4)不是任何一篇学习材料都需要设定三维目标;

5)一篇课文有相对具体、集中的目标,避免目标散漫;

6)任何目标都不可能靠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真正达到,只是帮助学生接近目标。

3、考察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脱离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有利于转化为学习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就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现状,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

由于学习基础、习惯、环境、性格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情况是有差异的,面对不同的群体,教学目标的设计、调整都需要教师动脑筋。(P99

只有适合学生学习兴趣、切合其认知风格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并应准备好应急方案,随时根据上课情况作出及时调整。

能不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内容,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4、考察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倡导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这是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一方面,现代课程建设出现了学科分类过细、学科逻辑相对封闭、学科之间互不关联等问题,学生的“学校知识”和“生活知识”关联性较差;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都提醒人们需要关注事物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偶然性。所以,语文学习也不是孤立、封闭的事情,而应该自觉与其他学科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

二)教学实施的评价

从四个方面考察:

1、教学活动是否围绕主要目标展开

教学活动需要指向主要目标,为主要目标的实现服务。(P100

2、教学过程是否合理

清晰的教学过程是达成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主要应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流程就像一篇文章的结构一样,需要有起、承、转、合等清晰的脉络,执教一堂课只有眉目清楚,层次清晰,学习者才能循序而进,教的人环环紧扣,学的人才便于步步深入,师生在自然而然中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板块安排是否合理。一堂课往往既有总的教学目标,也有分层目标,既有重点内容,也有辅助性知识。与这些目标的达成相对应的,是教学活动的板块区分,并以此安排课的轻重、详略、讲授还是研讨。

3)各教学板块、教学环节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一堂语文课,在主要教学环节上,上一个环节应该为下一个环节学习服务,最后达成主要教学目标。

3、落实目标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1)唤起学生的需求,不生硬灌输(P101

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学生参与程度成正相关。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分为以下六种:

1)注意状态

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发言者的一举一动

看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

看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2)参与状态

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

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

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

是否自觉进行练习(听、说、读、写)

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指点帮助别人或标新立异)

3)交往状态

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

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时是否语言得体

看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是否民主、和谐、活跃

4)思维状态

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善于以自己语言说明

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开展争论

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5)情绪状态

通过捕捉学生思维表情变化去分析评价

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

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6)生成状态

是否全面投入学习

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确有信心

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状态,除了受限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更受教师的课堂表现影响。课堂上,教师是不是能做到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学习内容、方法、表达,来激发学生情绪,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学习,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P102

2)开展平等对话,过程自然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轨迹,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在对话教学中帮助学生生成教学目标。一般来说能有学生说出来的发现,教师应尽量不说;教师的引导、点拨、评价都要恰当,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自然流畅地进行。

对话教学不仅仅是让师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他还是一个多层面的学习与思维活动。戴维·伯姆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媒体,接近正确的意见生成于集体之中,在集体的对话中不断修正与维持。对话教学的价值,不完全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也在于借助信息的交流整合大家的思维,提升思维与表达品质,还在于养成学生平等对话、善于倾听、尊重他人、宽容异端的人文精神。

3)重感悟体验,强调自我反思

与其他学科内容相比,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情体验最直接,与人的情感世界距离最短。这给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走进语文学习材料、达成学习目标的一条捷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活动情境,借助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借助生活经验和感悟,借助社会语言的新现象新表达,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相对陈旧的学习材料体现现代价值使相对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获得新的学习价值。

唤起学生体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运用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取得进步。(P103

 

三、语文有效教学评价的途径

教学效果评价,常常通过学生学习结果来完成,但是,由于语文素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活动,人们不能企求在某些目标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也很难对某一堂课的某一个具体目标的教学效果实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看似容易,实际上却难度很大。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所谓“诊断性评价”,是截取被评价对象的某个界面,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其性质、状态做出描述,如一般的摸底考试,其中、期末考试,就是对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知识情况的诊断性评价。(横向比较)

形成性评价是对教育过程中被评价对象在各阶段状态的连续描述,通过这种连续描述与记录,能看出被评价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比如在一段时间内,记录一个学生每一次作业的表现,就可以判断这位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的进步程度,并对学习者或教师及时反馈,帮助他们了解在自身情况、改变原来的学习或教学策略。布卢姆认为,所谓“形成性评价”,实际是“不带有任何要评成绩的联想”的一种动态评价。它是为了减少终结性评价带来的消极情感而设计的一种测验。换言之,它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鼓舞学习信心,减少害怕心理而设计的一种评价方式。对新的教育活动的尝试者,对部分学习困难者,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纵向比较)

形成性评价的常用手段有:随堂测试、单元小测验、报告、小论文等可以明确标识某些专门知识的文本测试,也可以用口试、笔录课堂表现等形式。(P104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定的学习阶段结束之后,通过评价手段对学习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用于评价被评价对象一段时期的表现,它可以借助诊断性评价的手段,或者形成性评价的数据。其特点是比较全面细致,能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整体状况,并侧重于结果。终结性评价针对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是一个教师的执教水平或成效,也可以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开展某项主题活动。

2、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原来主要指评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用表现性评价原理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或者学生学习情况,就可以将教育管理部门、教学实施者以及学生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比如,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们不仅能够对他在语文课堂的回答问题、测验成绩作出评价,还可以评价他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也可以评价他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甚至可以将他在迈出学校大门以后,在公众场合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考核。

“真实性评价”用于评价学生学习,指的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比如面对一个课题,一个学生是如何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在解决课题的过程中,他运用了查阅资料、请教教师、与同学合作,还是偷偷参考答案,他不完成作业不罢休,还是放到明天再说。诸如此类,可以看出他在某些方面的真实能力和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真实性评价显得更加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及其他评价者应多创造一些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经历真实生活中的检验,这样的评价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真实状态做出评价,而且这种真实情景对他们的学习本省也具有促进作用,使评价变成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要评价对象,而真实性评价也是评价其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由此可见,表现性评价与真实性评价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表述的,一是强调环境,一是强调行为,共同点都是把被评价者与教育活动(P105)最真实的一面纳入评价范围。

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的共同特征:

情景化:将被评价者放入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乃至于生活环境,面对问题,而不是在与世隔绝的、虚拟的环境下。

整体化:侧重于从整体表现来判断,而不是仅仅凭借学生对某些局部知识的掌握。

元认知化:不仅考察他们思考的结果,还能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对思考过程的自我监控、选择、判断、修正。

与所教的课程内容相关:教与学相关,教学内容与评价内容密切相关。

灵活性:承认多种能力与才能的价值,从注重单一能力的评价到注重综合能力的多维度评价。

评价多元化:从近乎只强调个人评价到小组评价,多元评价;从纸币为主的测验到真实性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语文学习调查问卷

1、请用三个词形容语文

2、语文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我的生活

3、在语文课上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

4、语文课上我最喜欢做的事是

5、当我在解答问题是,我

6、我对语文的一个疑虑是

7、语文课本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8、语文课本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

9、我最不喜欢哪类文章

10、在语文课上,我更愿意做(P106

 

三、语文有效教学评价的途径

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实施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对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及自身素质,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1)日常性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完成之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重要细节、某些学科问题的再思考。

2)专题性反思:是在既定的某些教育教学计划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对该计划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的集中反思。专题反思实施要点是:目标集中,专门只对某一项教学内容,收集材料,检验效果,总结经验,发现有启发意义的特点与规律,用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2、竞赛或评比

3、观察

4、测试

5、问卷调查

6、综合评估

7、成长记录袋

 

香港中文大学培养天才和有特殊才能学生方案中述及的课堂教学评价:

1、科目所涵盖的内容

1)深度与广度的合适性

2)概念定位

3)教师知识技能专长

2、教学清晰度

1)口头交往技能(P111

2)非口头交往技能

3)清晰与具体的指导

4)所有必须陈述的要点

5)充分的图示和例子(类推、比喻的运用等)

6)通过反应与参与所显示的学生的理解

3、引起动机的技巧

1)教师能力与热情

2)变化(活动准备、疑难问题)

3)学生热情与毅力

4、教授速读或步调

1)适合个别需要

2)适合小组需要

3)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与举例

5、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决定的机会

1)提供足够的选择

2)以学生为导向的活动

3)适合个体的兴趣

6、学生在不同经验中的投入情形

1)讨论、小组活动、电影、田间旅行、学习中心等

2)有目的的行动

3)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与独立研究过程

4)学习风格适应

7、配合课程目标的课堂互动

1)促进小组情感的活动

2)对于个体及他们的观点的尊重

3)适当运用幽默

4)促进自律的意识

8、课后跟进活动的机会(如家庭功课)

1)允许创造、个体兴趣及专长的开放性

2)提高或预备课堂活动

3)作业的变化

4)对感兴趣学生的未来学习的鼓励与协助

9、强调高层次的思维技巧

1)体现在教师提问、活动、教学辅助中的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2)批判性思维活动(如逻辑、模块、科学过程等)(P112

10、强调创造能力

1)创造性思维技能(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精加工)

2)接受的气氛

3)对冒险的鼓励

4)开放式的提问

5)模仿创造性行为

11、教案设计与课程目标的适应性

1)灵活性计划的意识

2)以学生为中心

12、教学资源的运用

1)视听材料、模型与演示的一体化

2)印刷清楚、语法正确

3)合适的、必须的

4)所使用的材料,辅助方式的变化。(P113

 

  第6 阅读教学:开发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思考“这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语文学科始终未能开发出一套知识点具体、逻辑关系明晰的教学内容序列(或者说开发的知识学列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没有被语文教师所接受)。长期以来,作为教材层面的语文学习材料,一直保持着其原始形态——以“选文”为基本施教单元,一篇“选文”往往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是语文学习的好材料。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的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P114

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我们不妨从四个维度考虑:

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罗伯特·R·马杰在谈到“理想的课程”时认为,“如果已经知道如何做,便不需要教学;如果没有必要知道如何做,也同样不需要教学”。为语文学习进行的设计,就应该减少非语文的因素。

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P116

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

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P116)思想内容固然是某些文化经典的核心价值,但却不一定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属于主题思想、文化观念、历史结论的东西,不只是语文学科所承担的任务,所谓涵咏、咀嚼等,应是针对文本精妙的表达而言的,教学需要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思想内涵。比如,我们叫《过秦论》,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懂秦亡的原因,而是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气势;教《岳阳楼记》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行为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就是前一个目标也应该在文章结构语言的品评推敲中自然达成。

如果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把一本教材总和起来,把几年里要学的课文统一在一起来对照、考察,这些价值点就难免随意、零散、遗漏甚至混乱了。哪些语文价值是必须要学的?这些价值以怎样的序列展开?通过哪些课文来获得这些语文价值比较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着重推敲文章 的语言

文章使用语言写成的。我们在阅读文章是会发现,不同的文章在语言上往往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风格。读者从语言的角度对文章的特点和风格进行辨析、欣赏、品评、玩味,这个过程就是语言的品味。

品味语言可以使读者准确领会文章中字、词、句、篇的确切含义,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又可以体会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自己对语言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语感,对一个人的语言修养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多读诗歌,想象力会提高,多读理论文章,思辨能力会得到提高;多读精美散文,写文章是词汇就比较丰富。

语言品味的内容:

1)主要是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本义、比喻义,乃至于多重含义。(P117

2)注意词语的搭配规律、句式的结构特点。

3)把我一篇文章通过遣词造句所营造出的语言环境,所体现出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情调等,也就是一篇文章的整体风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写作目的,不同的思想情趣、知识修养及艺术追求都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的问题在语言风格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进行语言品位呢?

1、反复阅读,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语言风格。尤其要全身心投入地朗读,使自己完全沉浸到文章描绘的世界里去,只有将口读、心想、体验三者融为一体,才能迅速接近文章的本体,领会其中的滋味。(P118

2、学会咀嚼和推敲。咀嚼就是对文中的某些个词语问一个为什么。推敲就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个词语,寻找几个同义词、近义词与其进行置换比较,辨别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理解作者独到的匠心。也可以借助词语的分析,语法、修辞分析的有关理论,对文章局部进行一些解析,把握作者的运笔之妙。

需要咀嚼和推敲的词语的一般特点:

1)文章中出现的新词语。

2)搭配和选用上有特点,体现着作者的风格的词语。

3)能凸显人物、景物的突出个性的词语。

4)着重表现段落大意或文章主题的词语等。

3、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抓住一些重点的句子,联系文章主题进行体会。所谓重点句子,就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最有分量、最能体现主题的一句话或一段(P119)话。

4、带着分析领会的结果再去读书,在感性与理性、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更高层次上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比较透彻地完成对一篇文章的语言品味。(P120

 

三、散文教学内容:辨体、断文与定点——以《听听那冷雨》为例

确定具体的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应该有合理的路径。

1、认识散文的特征,明了散文的家谱;——辨体

熟悉散文的整体知识,确定该篇散文的大体属性。(P121

考量艺术品特定的三个纬度:

1)时空关系:艺术品种时空与生活时空的关系。

2)再现与表现:摹写者的主观印迹对客观世界的影响大小关系,分为“表现的艺术”与“再现的艺术”。

3)语言材料运用特点:用什么材料来再现或表现。(P122

三种文体的关系如下表:

文体

诗歌

散文

小说

时空关系

不追求时空的变化

反映一定生活过程中的某些时空片段

展示一段相对完整的生活时空

表现方式

主观表现

主客观融合

客观再现

表现材料及重点

谋词

谋句

谋篇

特点

以点状之象抒情

以片段之景/事表意

以完整故事观照社会

核心概念

意象

意境

人物、情节

教材中代表作品

《雨巷》《再别康桥》

《荷塘月色》《背影》

《项链》《阿Q正传》

2、知晓某位散文作家在整个散文家谱上的位置、风格;——识人

就是弄清该作家的创作在整个散文谱系中居于什么位置。(P123

3、确定“这一篇”散文作为课文的独特价值;——断文

就是发现一篇散文的具体特点。(P124

4、选择教师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侧重的教学价值。——定点

教学点的选择原则:

1)合题,既合乎作者原文本意 ,合乎教材编写思路;

2)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启迪帮助;

3)趣味,使学生喜欢读这篇课文,喜欢上语文课,喜欢阅读。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想,具体选择哪些知识、采取什么教学活动,似乎就无关紧要了。(P126

 

四、诗歌教学内容:识其体,感其情,用其事

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以短小凝练的形式,形象含蓄的语言,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因为较少细节的描述、价值观念的束缚、个人恩怨的羁绊,几乎纯粹是情绪化的喷发,因而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诗歌是诗人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这个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但读者通过诗人个人的情感切入,感受到的却是人类普遍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底蕴。这是我们阅读诗歌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另外,诗歌的语言往往简洁凝练,意象独特隽永。通过诗歌来学习语言,也是阅读诗歌的价值所在。(P127

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

1、整体判读

即运用语言的直觉感受能力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想从诗歌里学语文知识,学修辞技巧,学诗词格律甚至逻辑分析能力,都是抓小弃大。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和欣赏也应该是这样的。

2、经验对接

即将自己在生活中、在其他阅读中积累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这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与所学的诗作进行感情对接,使诗人的经验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然后引导学生在某种情境下进行抒发,即把既有的感情体验换一种形式(朗诵、吟诵)对外抒发。(P128

3、归纳共性指导生活

就是掌握规律,为我所用。

1)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得好出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研究,归纳出诗歌阅读鉴赏乃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用以指导学习,即阅读其他诗歌,其他文学作品乃至于其他文字作品。

2)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大量的积累筛选升华为情感能力——情商,用以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起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诗歌教学内容的三个方面:

1、识其体:即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2、感其情:即读懂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

3、用其事:即用来指导学习,知道生活。

我的诗歌教学设计原则:“三多三少”:

1、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

2、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

3、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具体来说,一是有适当的阅读量(背诵篇目、熟读篇目、浏览篇目),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数量上略作规定,读法上不强求一致,吟咏朗诵默读,甚至抄读都可以。(P129)二是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挂钩,有利于是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使别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P130

 

五、课文解读与核心价值开发

语文名篇的解读和确定教学价值,即对文章的各层内涵、各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理清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再由选择、按次序地进行传输,这就是有宏观视野的设计与教学,即解决“有什么”与“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教”。(P131

如《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种类:

1、作为写人叙事散文来教

2、作为纪念性文章来教

3、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

4、重点学习鲁迅设谜式句法结构的表达

5、通过感受叙述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理解文章的主旨

6、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如巴金《<激流>》的教学内容开发:感受水的韧性

 

7 写作教学:过程指导

一、写作教学:过程指导

1、筛选出对中学生的作文可能有实际影响的一些关键点——知识点,训练点,构成作文教学的基本要素。

2、将这些关键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构成相对系统的课程知识框架。

3、围绕这些关键点,设计步骤明晰、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

教师将写作文的方法指导隐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训练,掌握写作文的“规定动作”、“分解动作”,渐渐逼近作文方法,掌握写好作文的能力。这一思路,就是作文教学的课程化。(P150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课程化

前提,是选择出一套关于作文写作的公认而有效地知识体系,然后围绕这些知识点来设计训练点。(P150

其次,建立在大量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上。(P151

其三,长期的过程。(P152

 

二、从两个维度改进作文训练过程的指导

作文教学的过程化是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途径之一。思路有两条:

1、从作文的写作过程入手来探讨作文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从构成作文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入手,来设计作文分项训练过程。

一)按“学生写作过程”设计作文教学

写作是思维和语言在时间上的展开。一篇文章从准备到构思再到完成,存在着一个时间流程,那么,以文章的写作过程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是很自然的程序。以作文过程为线索组织作文教学——自然流程,需要完成以下工作线路:

1、列出完成一篇“作文”的主要环节;

2、按照写作的主要环节将教学活动划分为几个教学版块;

3、确定每个教学板块具体的目标和步骤;(P152

4、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组织作文训练,控制学习步骤,以获得预期效果。

我国的中学作文教学的两种基本流程:

作文阶段

训练内容与过程

模式1

模式2

写前指导

范文借鉴、教师给出题目、头脑风暴(获得写作素材)、写作思路点拨、拟提纲

 

写作

学生独立写作

批改

以教师批改为主

交流展示

教师讲评(读优秀作文+问题分析)、张贴优秀作文(黑板报、墙报、班级网页、佳作园地、作文排行榜等)

 

P153

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框架(20016月版)的普通五阶段模式的具体操作要求:

阶段

策略

过程

确立中心与制定计划

通达先前的知识,建构目的,辨别听众(读者),形成问题,理解人物的标准

讨论,列表,画图,网络,草拟,角色扮演,自由写作,组织,分类,列提纲

打草稿

(看普通标准19

添加事实与细节,删减不必要的细节和多余的话

评价与修改

带着听众意识、目的和焦点问题重新读。辨别含糊不清及逻辑错误。注意是否连贯、阐述是否具体、是否有细节描写(看普通标准19

重新组织

为清晰、语气、风格和连贯重新措辞

评价与编辑

对照标准和英语语言规范重新读(看普通标准22

对句型变化、正确的句子结构、技巧、惯用法和拼写进行编辑

出版与评定

审视标准和任务目的、听众的需要;计划和准备最后的产品;反思和计划未来的写作任务(看普通标准25

设计、格式化、排演和评价最后的产品

中美在作文过程指导方面差异可以通过下面表格表示:

阶段

相同

不同

中国

美国

写作前

范文借鉴、知晓写作任务、获得写作素材、拟提纲

教师命题为主、教师点拨写作思路、学生独立拟提纲;已激活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的命题作文)为导向

 

命题关注实用表达,贴近学生生活需要;学生根据表达目的交流素材,修改、完善提纲;以激活学生的表达愿望与已有积累为导向

写作

独立写作

一次性活动

反复的活动:初稿-讨论修改-成稿

写作后

批改、交流

教师评价为主,教师主导交流;成果展示是部分同学的事情

学生修改习作时不可缺少的环节;成果展示时所有学生的事情

P154

二)按照“教师指导过程“设计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过程化努力的第二个维度,是从构成作文知识和能力要素入手,通过分项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1、列出构成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如观察、描写、议论、虚构、写实、立意等;

2、将这些要素按照序列列为基本训练点,围绕每一个训练点设计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步骤;

3、每一堂作文教学课或一个教学单元,分别训练一项能力,提高学生的分享能力;

4、分项训练时不排除综合作文能力的训练。

如何增强文章的“文气”,夏丐尊、叶圣陶提出三种途径:(P155

1、以一词句统帅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因为许多词句为一词句所统率,读去就不能中断,必须一口气读到段落才可停止。凡具有这种构造的文章,文气都强。……

2、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也足以加强文气。……

3、多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地上下关联,也是加强文气之一法。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增强文气的三项努力当然还不够科学周密。因为,一篇文章的“文气”既通过句式来体现,同样也设计思想内涵、逻辑关系以及作者对语言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文气是意气、才气和语气的有机结合。

以知识、能力要素逼近作文教学(包括语文教学)过程化,不仅要解决“量”和“序”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能不能围绕这些要素,分别设计成合理的训练步骤。它要能够回答:

1、什么时候,学生拥有了什么行为,才算达到教学目标?

2、该以何种顺序获取?

3、其中每一步成功以什么来衡量?

4、我们怎样知道学生是否准备充分?

5、发现错误以后,以什么方式进行修正?(P156

6、其他的方法是否也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其缺点是什么?

“生动地叙述”分目标和训练步骤:

1、制造悬念——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预知后事的心理。

2、铺陈误会——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为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

3、着力突转——故事情节不是按常理发展,而是陡遇情理中的“意外“,转向另一方面去。

4、抑扬结合——常见的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方法,“抑”是蓄势,“扬”是兴波。

5、虚实相生——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

此外,能使叙述曲折生动的表达技法还有设计巧合、张弛相间、预埋伏笔、渲染气氛等等。同时,这些技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他们往往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一、两种技法,就能使我们的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渐入“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P157

 

  三、高考作文试题的变革

  四、写作过程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第8 基于网络的有效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二、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游离现象与教学控制策略

  四、网络阅读教学和网络写作教学

  第9 有效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

  一、开拓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二、小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三、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习的关系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教学内容开发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