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论性

 聽雨軒sjh 2012-05-11

孟子论性

《孟子》一书中的,为人的本性之义。孟子对性善的论述,是其精义之一。

《孟子》一书中论及字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1,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2,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曰到可坐而致也。”(《离娄下》)

3,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上》)

4,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5,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

6,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告子上》)

7,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徒而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

8,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邻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告子上》)

9,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10,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脺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11,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

12,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尽心上》)

13,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14,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尽心下》)

孟子持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是要尽心、存心去知性、养性,但是,能否通达却只能俟命而已。这可能是孟子对于战国乱世无奈的感受。孟子的性善之说,为理想之说,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因而对于后世的影响多在思想上,多成为激励个人修身养性之言。

 

 

人性本善:孟子论人性

玲珑堪画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良美好的品德,再经过后天的努力,将它们发扬光大,扩充善的本性。

但是,孟子看来善的本性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如果后天不好好加以引导的话,就很有可能沦为善的反面。所以,在坚持性本善的基础上,还应做到道德自律。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以及孟子所说的善养浩然之气,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以臻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就不会违法犯罪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并非去欲,而是强调当寡欲,欲望一多,便刚强不起来。而养心便是培养浩然正气,正气需要刚毅,欲望则是刚毅的大敌。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便需要减少过多的物质欲望,而这又是离不开人的自觉性。“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君子从克己寡欲、培养浩然之气来自觉修养自己的道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滥杀无辜之人、占有他人之物,这些都不符合仁义的标准,要成为“大人”,要成其为君子,所居住之处在哪里,仁便是;所行走之路在哪里,义便是。居住于仁,行走由义,“大人”的工作便齐全了,一个谦谦君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以礼义行事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应当看到,人性中存在偏见和其他缺陷,所以需要借法制去加以防范;人性中又有向善的倾向,所以能够用道德来予以教化。法制与道德、他律与自律同为规范人的行为的手段,在内容上有交叉和重合的方面,在形式上也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两者不能截然分离。法律法规不仅要实际地发挥作用,以达到保护人民惩治犯罪的目的,而且还要长期地和持之以恒地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之逐渐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法律法规不仅是一道禁令,而且是一部教材,从中他们了解了立法的意义,懂得了借助法制,社会得以安宁,个人得以受益,并进而懂得了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样,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其实我们的先辈早就了解这一点,并创造出了一套礼法互补、综合为治的成功经验: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防范于先,以法惩治于后;以礼移民心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至仁政,以法渲染治世达公平;以礼行法,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以法明礼,使礼具有懔人的权威。撇开其中的封建内容不谈,这套治国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立法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启迪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