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8-29


  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是孟子思想和中国儒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历来学者对此讨论甚多。然而讨论多围绕人性善恶,是性本善还是可以为善等问题,对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意义,则较少涉及。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说'生之谓性',意思是凡天生带来的就叫做性。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反驳说,如果说'生之谓性',那就无法将人性与狗性、牛性区分开了。因为只从生物本能上看,人和狗、牛等没有根本的区别。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

  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

  '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异于禽兽的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

  '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具体地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所说的异于禽兽的那'几希',就是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此四心即仁、义、礼、智的'四端'。人所以为人,是因有此四心;若无此四心,'非人也'。

  孟子又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味、色、声、臭、安逸的欲求,也是天赋,生而有之,孟子不以为性;只有仁、义、礼、智、圣这些人所独有的特性,才称之为人性。所以他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性就在异于禽兽的这'几希'之处。孟子关于人性善的结论,正是建立在这个根本理念基础之上的。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古往今来,在人性问题上,'生之谓性'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战国时期的各家,对人性的认识不同,而他们共同的理论基础都是'生之谓性'。然而,一物的性,是指该物区别于他物,所以为该物之特性。正如孟子所指出,生之谓性不能说明人性与牛性、犬性的区别,不能正确反映人性。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解决了这个问题,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也给研究人性问题提出了问题:人之所以为人之处究竟是什么?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认识人和人生,要回答二个问题。一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处;二是人在宇宙中所处位置,人与万物的关系。在明确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这是说明'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是仁、义、礼、智的'端'。所以尽心可以知性,知性必须尽心。

  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须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

  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天人合一的核心和关键就在性;性兼天人,本于天而在于人,由内言为性,由外言为天;天人通过性而沟通为一。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二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回答了如何认识人的本质、特点?如何认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位置?等关于人生的根本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安顿人生,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和中国人观察、处理一切问题的过程之中,由此而形成发展了中华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的诸多特点。

  【

  【本文系作者赐稿;作者:钱逊,国际儒联荣誉顾问、清华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