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影响研究

 优雅a 2012-05-11

    作为一门学科,一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学科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但对于比较文学来说,要确定其明确的研究对象无疑是困难的,而将比较文学作百科全书式的叙述又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比较文学的性质是一种相对适宜的策略。

    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手段,有其普遍性,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在一事物和他事物的比较中确定事物的性质。比较文学的研究固然离不开比较,但“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具体手段则有不同于一般运用上的含义,它必须严格按照比较文学的原则,通过“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规定,对两国和两国以上的文学加以比较。在比较文学中,只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影响研究是一种可靠的扎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也是比较文学领域里最早出现、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法国学派为影响研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何谓“影响”

    影响,,是影响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影响,,概念是有区别的。通常所说的“影响”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发生作用,引起后者的反应和反响。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强调“外来性”,它关注的是外来因素的影响。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肖在《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说:“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①美国的另一位比较文学家奥尔德里奇也认为:“影响系指某一作家倘若不读另一作家先前的作品就不可能存在于他作品中的那些部分。”鲁迅创作的小说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与中国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正如鲁迅自己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大约仰仗的全是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鲁迅承认《狂人日记》里有果戈理和尼采的影子,《药》的结束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似的阴冷”。也就是说,鲁迅如果不读那些外国小说,就不可能创作出这些具有别样形式的作品。冰心也是如此,她若不读泰戈尔的诗,就不可能写出《繁星》、《春水》这样用精辟的短句表达零碎思想的小诗。因此,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外力作用下的结果。

    下面,我们进一步将比较文学中的影响与相关概念加以区别。

    影响与接受接受是一种阅读经验,仅表明影响的潜在性,只有当作家创作出作品来,影响才算真正实现。有些作品可能在某一阶段被许多读者接受,畅销一时,甚至引起轰动,却未在当时的创作中留下痕迹,例如,美国小说《飘》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国统区一度风行,却不曾对中国文学产生什么影响。相反,有些作品读者很少,却对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但丁的《神曲》,无论中外,阅读者寥寥,但我们从波德莱尔、艾略特这些大诗人的作品中,可以依稀感受到《神曲》的某些因子。《荒原》中的伦敦,笼罩在死气沉沉的悲观气氛中,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由于缺乏宗教信仰而变得贪婪狠毒、卑劣猥琐、荒淫无耻,深陷在罪恶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人类处于灾难、痛苦和绝望之中,这些描写使人们不由得想到《神曲》中的《地狱篇》。

    如果我们将影响的过程分为三步:作品力量——阅读经验——创作因素,那么,接受还停留在阅读经验这个层面上,只有进入创作过程才算发挥了影响。因此,影响不是单向的发射,而是相互作用,它必须在作品中体现出某种可见性。

    影响与模仿  模仿是作家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创作个性服从于另一个作家”②,或者说完全失去创作个性;而影响则是某种文学现象的创造性变形,被影响的作家所产生的作品本质上是属于他自己的。鲁迅的《伤逝》可以说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如果鲁迅没有看过《玩偶之家》,就不可能创造出子君这样的人物。但鲁迅又不是对娜拉这个人物形象的亦步亦趋,而是融人了对妇女解放的思考。鲁迅尖锐地看到,娜拉式出走的结局不是堕

落就是回来,妇女的解放既需要独立的意志,也需要相应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顺便提及的是,比较文学并不完全排斥模仿,模仿往往是艺术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学习手段。普希金甚至认为,模仿可能标志着一种“对自己的力量的崇高的信心,希望能沿着一位天才的足迹去发现新的世界,或者是一种在谦恭中反而更加高昂的情绪,希望能掌握自己所尊崇的范本,并赋予它新的生命”①。在比较文学看来,创造不可能凭空而生,关键是选择一个好的范本。作家的创作实践证明,模仿好的范本就是成功的开始。    

    影响与类同  类同指没有任何联系的两部作品在风格、结构、情调或观念等方面的近似,而影响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有时间上的先后,因果上的机遇等,也就是说它需要有明确的事实作依据。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展示了儿童飘忽不定的思绪,有人说他的作品很像伍尔夫的意识流。废名却说他从未看过伍尔夫的作品。后来他找来一看,也觉得很像。两位作家身居不同国家,素无接触,写作方法竞十分相似,这只能解释为类同。

    综上所述,我们给影响下一定义: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人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指出一个作家受到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贬低该作家的地位和成就。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从无中选择是不可能的。在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除作家的直接生活经验外,模仿、借用、吸收、消化乃至创新是作家的必经之路。其实,很多伟大的作家并不讳言别人对他的影响。以中国作家而论,承认自己接受外来影响的例子就颇多,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梵·第根说:“一种心智的产物是很少孤立的。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雕像,一首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人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②一位天才的作家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他如何从现有的成果中加以选择、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

   

二、影响产生的条件

    影响产生的条件包括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两方面的因素。影响者作为施动者应具备释放的力量,必须在某些方面处于优越或领先的位置,同时影响者的某些因素必须符合接受国的条件。不过,从根本上讲,影响之所以产生还在于接受者的吸纳程度。因此这里主要从接受国的角度来考察影响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1.接受国的社会环境

    就像种子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气候和土壤一样,外来的文学要产生影响也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接受国的社会环境首先指接受国的开放程度,这与当时接受国的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有关。统治阶级的对外和对内政策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和对外的交流。例如,康乾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就导致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中断,而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热潮。

    接受国的社会环境还包括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与外来文化的契合程度是外来思想能否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法国思想家卢梭以他的坦白、他对人类的爱、他对为人权而战的勇敢热忱、他对理想的追求等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精神,而卢梭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影响很弱,这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处世原则乃至政治制度不无关系。

    2.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

    影响的产生与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有直接关系。若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深厚,外来文学进入时阻力就大,反之,阻力就小。中国是诗歌的黄金之国,唐诗宋词妇孺能诵,这也许是西方十四行诗始终未能在中国成气候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西方的叙事文学则可以长驱直人,晚清时期翻译小说的繁荣就是明证。与此同时,接受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也很重要,没有接受国读者的参与和认同,外来思想和技巧即使进入作家的创作,也很难流传开来。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法国新小说影响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坛的隐遁就和缺乏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有关。

    影响的产生还取决于接收国文学内部的变化。如果在接受国的文学和欣赏中已开始孕育新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又与影响者的某些成分类似,就会直接催发接受。晚清小说《九命奇冤》中的时间倒置技巧虽然受到西方侦探小说技法的启发,但时间技巧在我国说书人和民间艺人的作品中已开始发育,因此,民众能够适应这一叙述上的变化。特别是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遭到抨击或面临解体,社会呼唤新的文学之时,外来的思想和技巧很容易作为新的因素被结构到新的文学中去。“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说创作中的外来因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的,当人们否定传统的文学技法时,借鉴外来的形式和技巧就成为必然。

    3.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

    被影响者在思想、个性、气质等方面与影响者的共鸣则是影响产生的主观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同一国度里,有众多文学家和理论家,为什么某一外国作家影响了甲而未影响乙呢?这里就有一个思想、气质相近或相斥的问题。鲁迅和郭沫若就是典型的例子,两人同为现代文学的巨匠,但因气质不同,他们对外来作品的接受就有明显的差异。鲁迅感兴趣的主要是弱小民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是用一种冷峻的眼光观察人生的;而郭沫若偏爱浪漫主义作品,据他回忆说,惠特曼“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般的煽动”①,“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②,因此郭沫若的诗作大多具有“火山爆发式”的力量a即使是某一外来作家的作品受到普遍关注,但被影响者所吸收的因素也因人而异。如郁达夫读尼采的作品,他对尼采那种“疯狂的哲学’’并不感兴趣,却从尼采的书中看出超人的柔情这一面,这与郁达夫重柔情轻玄思的气质有关。

   

三、影响的类型

    文学中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这里主要谈两组类型。

    1.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指作家直接接触和吸收外国作家或作品中的影响,用图式表示:乙一甲;间接影响指作家通过一个或几个中介吸收外国作家、作品的营养,用图式表示:乙一丙(中介)一甲。

    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在概念上容易定义,但具体分析起来则十分复杂。约瑟夫.T.肖在《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一文中具体说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转换问题:

        一个作家将外国作家的影响引入文学传统,然后,如同俄国的拜伦式传统那样,它会随着本国作家的影响而向前发展。随着这种传统的继续,另一个本国作家又会去向这个外国作家索求第一个作家没有采用的素材、色调、意象或效果,于是,这种影响又被进一步丰富了。例如莱蒙托夫受到普希金和其他俄国作家的拜伦式诗体小说的影响,可是,他又回到拜伦那里,直接寻求那些被普希金忽略或更改过的特点。

在这里,直接影响催生了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又转化为新一轮的直接影响。我国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有些学者和作家曾留学欧美,直接受业于西方某一大师,如梁实秋就拜师于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白壁德门下,他所受到的影响是直接的。但也有些仁人志士东渡日本,他们是借道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如中国近代的西学翻译,不少译文中的词汇是转借日本的,这样就有一个对中英日词汇的追踪和辨析的问题。

    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间接影响可以转化为直接影响,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间接影响的路径非常模糊,一个作家通过媒体接受了某个作家的影响,却并没有弄清自己艺术上的前辈。这种现象在我国学人吸收和运用西方某些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上并不少见。

 2.正影响和负影响

    正影响和负影响是从效果的角度加以划分的,往往会融人某些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因素,不可避免会有价值判断。但为了促进合理的文化交流,这种划分又是必须的。

    从施动与接受两方面看,正影响指影响者对被影响者的作用是积极的,它推动、丰富了他国的创作;或者说,被影响者吸收、消化外来因素,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负影响指影响者对被影响者的作用是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了他国的创作;或者说,被影响者对影响者的某些因素加以抵制和否定。华兹华斯号召英国诗人抵制当时出现的“病态而又愚蠢”的19世纪德国悲剧,认为它们对英国文坛的影响是负面的。在有些情况下,被影响者通过对影响者的抵制和反动也许会构成一种创造性的契机,产生一些新的动力。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曾对如何从前人影响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这一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我们还要看到,正影响和负影响在有些情况下是交织在一起的。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就是这种情况。它一方面激发、推动和丰富了“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文学与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的断裂(当然,对五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专门讨论)。这种正负影响也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接受者在创作中会吸收一些外来因素,也会排斥、曲解一些外来因素。例如,鲁迅对尼采的态度就是如此,鲁迅在欣赏尼采的反叛和孤独的执着的同时,对尼采所表现出的对民众的轻蔑则持批评态度。

   

四、影响研究的范围

1.影响研究的经过路线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描述了文学影响的经过路线,如图所示: 

                       经过路线

起点——————终点

             放送者    传递者    接受耆

根据研究者立足点的不同,可产生三种不同的子学科: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如果我们置身在放送者的立场,研究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命运,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声誉、成就和变异,这种研究即为“流传学”;如果我们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来源,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各国文学的影响,这一研究被称为“渊源学”;如果我们研究文学传递的路线,即各国文学互相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介学”。这三个方面本身是一个过程,作这样的区分是出于理论阐述和研究方法上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角度罢了(关于这三个子学科的具体研究方式,我们将在第二编第四、五、六章详细讨论)

    2.影响研究的两个方面

    影响研究作为比较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方法论,它主要围绕文学关系”展开。影响研究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和影响,二是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互相呼应。

    就作家作品而言,通过对作家之间的联系的梳理和比照,既要了解作家作品在国外的流传和不同国度作家的师承关系,又要注意接受国作家在创作中的模仿、借鉴和创造,并在分析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把握他的创新和成功之处。文学文本中的类型、题材、情节和人物等的借用和变形也是影响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近代以来,中国作家对西方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对西方的借鉴甚至超过对传统的继承,有些作品的题材、人物、情节、表现手法等有外来的渊源和影响,如郭沫若的《凤凰涅粲》中凤凰涅粲的意象就取自佛典。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互相呼应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延伸(早期法国学者将超越两国的文学关系归入总体文学的范畴)。一种文学思潮或批评流派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是如何传人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它在新的语境中有哪些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都是比较学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就经历了一条国际路线,从莫斯科的俄国形式主义经由布拉格的符号学派最后在巴黎形成结构主义思潮,而这股思潮形成后又成为席卷全球的结构主义旋风。此后的解构批评发端于巴黎,但它却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开花结果,并立即风行于世界。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两股思潮在欧洲大陆与美国遥相呼应,形成了既有一定的理论差异又有共同旨趣的文学批评运动,旋即又在不同国家流传。这些思潮、运动的传播媒介、途径,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流传中的变异都需要深入研究。   

   

五、影响研究的局限

    法国学派所创立的影响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视为超越国界的实证主义研究。法国学者所发掘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丰富了人类文学遗产,填补了文学史的空白,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学风为世界不少学者所叹服。但是,影响研究所具有的这种实证性也给自身带来明显的不足。首先,影响研究偏重于事实联系,注重来源与影响的研究,把研究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和考证上。但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各种材料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研究忽略了作品的这种整体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这是它的缺憾。真正的文学研究不应仅仅关注考证的事实,也需要审美和思辨,需要了解作品的质量和价值,而影响研究的实证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作品的感悟,从而削弱了人们对作品艺术魅力的感知。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的结合将是克服这一局限的有效途径。其次,由于影响研究强调实证,使其范围受到限制。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关系,范围相对狭窄。事实上世界上很多文学现象之间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如早期的中国文学与欧洲几乎是隔绝的,因此影响研究无法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即使有些文学现象之间有某种联系,也可能由于其间事实链条的中断而使影响研究难以进行下去。

    尽管影响研究有一定局限,但影响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支柱之一,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步骤。当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文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影响研究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