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较文学

 弃卷台 2014-10-07
比较文学 乐黛云
(0人评价) 0.0 课程评价

专业大类: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教师团队

乐黛云 教授、博导

单位:北京大学

部门:中文系

职位: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

文学研究的途径

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

文学理论一文学批评一文学史

长期以来,文学研究都是通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等,它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这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文学研究。它的主要对象是文学的共性、基本原理、类别和标准等等。有些人认为,文学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人们只能够去读它、欣赏它、领会它,而不能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理论分析,因为理论分析容易排斥个人的趣味、感觉和美学享受;另一些人则认为既然是理论,就应是科学的、客观的、确定的,他们用自然科学的因果律,定量、图表等方法来研究文学,得出机械的结论。这两种说法都使文学理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与科学理论不同,它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更富于主观色彩,更容易随时间和空间的变易而变易,不大可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作客观的验证等。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时,不可能没有理论的指导或影响,有些人认为从事具体文学批评可以不要什么理论,就事论事即可。其实,这不过是让头脑中原有的理论占了统治地位,而新的理论遭到拒斥罢了。文学批评只能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文学史  

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总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密切相关。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文学批评,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文学史同样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文学理论同时就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当然,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产生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它还不断从当时的哲学理论、社会理论中吸取营养以指导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影响

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明代《乐府吴调》中有一曲写道:“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而欧洲的诗歌、小说也常有这类描写,古希腊的诗人写过:“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民剧中也写过:“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甚至在德国文学中还写过:“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与虱子。”还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