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乐黛云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教师团队 文学研究的途径
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 文学理论一文学批评一文学史 长期以来,文学研究都是通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文学理论
其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与科学理论不同,它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更富于主观色彩,更容易随时间和空间的变易而变易,不大可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作客观的验证等。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时,不可能没有理论的指导或影响,有些人认为从事具体文学批评可以不要什么理论,就事论事即可。其实,这不过是让头脑中原有的理论占了统治地位,而新的理论遭到拒斥罢了。文学批评只能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文学史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总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密切相关。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文学批评,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文学史同样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文学理论同时就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当然,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产生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它还不断从当时的哲学理论、社会理论中吸取营养以指导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影响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