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比较文学》2021年第1期主要论文摘要

 人和月 2021-02-02

2021年第1期(总第122期) 2021年1月20日出版


学术前沿:再谈文艺跨媒介研究

跨媒介性的四种话语

延斯·施洛特/著  詹悦兰/译

  “跨媒介性”的领域和话语是非常多样的。本文尝试建构这个领域,并描述跨媒介性的不同话语。所有这些话语都是从相关的理论文本中重构的,因此本文可被视为对“跨媒介性”这个概念进行元理论探索的途径。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不同的话语在不同媒介之间带来了怎样的联系? 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有四种模式:综合的跨媒介性、形式/ 超媒介的跨媒介性、转换的跨媒介性和本体论的跨媒介性。首先,综合的跨媒介性模式围绕着将不同媒介融合成一个超级媒介这一观念而建构起来。这种模式根源于19世纪瓦格纳关于“总体艺术作品”的概念,据于此,跨媒介性具有高度的政治内涵。该模式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跨媒介性和多媒介性进行区分。其次,形式/超媒介的跨媒介性模式围绕着以下观念而建构,即存在着并非某种媒介“专属”而是在不同媒介中都可以找到的形式结构,比如,将一部电影和一部小说之间的叙事实践过程进行比较的情形。该模式围绕着“超媒介的”手段而展开。其问题在于,“媒介特殊性”已不再能被概念化。再次,转换的跨媒介性模式则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即一种媒介的表征通过另一种媒介来实现。问题是,这是否完全符合“跨媒介性”,因为被表征的媒介就不再是一个媒介,而是一种表征。然而,鉴于媒介是充满争议的领域,这一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媒介的定义有赖于它们之间诸种跨媒介的表征。最后,本体论跨媒介性,即媒介总是在与其他媒介的关联中存在。所以,如果人们无法颠倒这些关联,那么最终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先有单一媒介,然后跨媒介性才出现。但跨媒介性是本体论意义上不可或缺的条件,它总是先于“纯粹的”以及“特定的”媒介而存在,而这些媒介都必须从更具普遍意义的跨媒介性中提取出来。


媒介技术想象: 一种可能的艺术理论

曾 军

   艺术作品的形塑原则上总是基于“媒介技术想象”的。“媒介技术想象”所强调的,就是艺术始终把对“作为材料的媒介”的技术(技巧)完美性与艺术可能性的追求作为艺术创新的不竭动力之一。19 世纪中期以来,“作为传播的媒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艺术发展的进程。“作为材料的媒介”与“作为传播的媒介”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现代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其中“作为传播的媒介”占据了支配性地位。在“作为传播的媒介”时代,艺术面临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两种或多种媒介相互交汇或杂交时刻所形成的对“作为材料的媒介”的媒介特殊性和媒介局限性的突破问题。依不同艺术门类的不同“媒介间性”,可分为“本媒介技术想象”和“跨媒介技术想象”、“过往媒介技术想象”和“未来媒介技术想象”、“单一媒介技术想象”和“融媒介技术想象”等等。

跨媒介艺术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其知识学建构

李 健

   作为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研究范式,跨媒介艺术研究的学术传统至少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以诗画关系为代表的“姊妹艺术”研究、美学维度的艺术类型学研究、比较文学主导的比较艺术/跨艺术研究,以及当代文化视域下的媒介研究。以这一学术传统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其基本问题可以分别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是微观层面以模态关系为代表的跨媒介分类体系;二是宏观层面以技术变迁和文化实践为语境的跨媒介生态系统。由此所揭示出来的一系列关键议题及其话语范式,则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学建构,提供了跨媒介研究维度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将“如画”搁置

——从李安电影《理智与情感》中的 3 幅画谈起

裴亚莉 闪金晴

   在李安导演的改编自简·奥斯丁小说的影片《理智与情感》中,一场戏的背景墙上悬挂了3幅具有明显的“如画”风格的绘画作品。这3幅作品的存在,看似平常,但有着极具意味的解读空间。本文试图说明:当18世纪“如画”趣味在英国极为流行时,奥斯丁并不赞赏这样的趣味,而李安,通过将这3幅画作为道具来使用,支持了奥斯丁的审美观念。李安在电影《理智与情感》中关于风景、风景画以及“如画”风格的态度和立场,既标志着“风景”作为重要元素开始在他未来的电影创作中占据突出地位,也显示出他在当代电影史上所选择的艺术观念的独特性。

翻译研究

翻译“福尔摩斯”与维新视域下《时务报》的说部实践

张 弛

  《福尔摩斯探案集》经过张坤德在《时务报》上的翻译,首次登陆中国,其作为侦探小说的叙事功能和文体价值却并不被重视。在维新运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这部小说与报译栏目一起,构成了对于文化现代性的一种译介,迎合了中国士人有关广译世界知识、更新文明的期待;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化干预姿态,也显露出维新士人强调“群”而忽略“个”的精神症候,成为戊戌时期说部实践乃至维新运动的一个现实缩影。

上海编译所创办始末

孔维恒

  作为共和国翻译出版史上的一个重要机构,上海编译所至今较少为学界所知。本文基于大量档案文献,对其历史进行了考掘和梳理。其创办背景和原因,与文艺批判、出版整肃、稿酬制度改革、翻译计划化、译者组织化、统战政策等因素有关。在人事、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该所是宏观政策与具体现实折中调和的产物;就效果影响而言,编译所帮助了处境困难的职业译者,支持了特殊时期经典类、外事外联类和情报类著作的翻译。

翻译文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

——兼评《翻译、文学与政治: 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

耿纪永 刘朋朋

   一般认为,作家、作品以及事件是翻译文学史书写的基本构成要素,但循此写法,却不足以体现翻译文学史的深度,还需具有通性意义的历史研究方法论的介入。具有通史性质的翻译文学史侧重点在于史料挖掘与梳理,囊括了翻译文学史书写的各要素,却难以围绕各要素进行深入探索,而以作家、作品或事件某一具体要素作为对象的翻译文学史研究侧重点在于深度,则需要运用较为系统的方法论。因此,作为历史研究方法论内在构成要素的史识、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在翻译文学史各要素内部研究深度的体现上,有待进一步彰显,而崔峰的《翻译、文学与政治: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对于体现此四要素助力翻译文学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俄罗斯民族性话语与“中俄相似性”的建构

龙瑜宬

   在五四时期的俄国文学热中,多种俄罗斯民族性话语被引入中国,为中国知识分子挑战西方权威提供了重要资源;但同时,俄罗斯民族性话语中反思启蒙理性的一面又与他们已有的现代想象,包括关于本国国民性的本质化论说存在明显分歧。在建构“中俄相似性”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对这两面进行铰接。而随着时代日益激进化,无论是关于俄罗斯民族性的论说空间,还是“中俄相似性”的指向,都被急剧压缩。

中西“文学自觉”现象比较研究

——以六朝文学与唯美主义思潮为例

❖蒋承勇  马 翔

   中西“文学自觉”现象分别发生于魏晋六朝时期与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传统价值观念激变、文化观念重组显露出生活的可能境遇和生命本真状态,“为艺术而艺术”是“为人生而人生”的自然延伸。“文学自觉”直接体现为“形式自觉”,唯美主义诗学是西方客观论形式主义美学在19世纪的变体,而六朝诗学试图打破客观论美学的禁锢,两者殊途同归,推动中西文学形式的解放。“形式自觉”伴随着“情感自觉”,中西文学的“情感自觉”沿着“自然—人体—人工”的审美对象演变轨迹,各自呈现为情感的“解放”与“隐退”之不同范式,从而产生群体本位的“感物”与个体本位的“恋物”的审美心理。

欧阳予倩戏剧理论与实践中的法国元素

❖宫宝荣

   欧阳予倩作为我国话剧艺术的先驱,在其20世纪上半期的戏剧生涯中,广泛吸收外国戏剧营养以丰富自己,其中又以法国戏剧为最。本文从其参加春柳社的早期演出、回国后开展的介绍与评论法国戏剧、创办民众戏剧社等一系列活动,论述了法国戏剧在欧阳予倩戏剧理论与实践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重点剖析了罗曼·罗兰及其民众戏剧的显性影响和安托万自由剧团以及卜留的隐性影响。

后人类理论: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江玉琴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在今天产生了比较文学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争议。本文基于这一争辩,梳理了比较文学学科史上跨学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过程,并再次回归跨学科概念本身,提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应该摒弃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争议,而以问题导向模式为核心,建立比较文学研究的整体系统。目前人们聚焦的后人类理论呈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这一问题研究模式,开拓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两条新路径,即以“间性批评”为导向,聚焦问题,探讨跨越自然、生态、生物、科技、文学、伦理等学科而生成的人类本体论与认知论;以“系统批评”为导向,致力于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建设,推动比较文学学科整体发展。

后殖民批评的“去殖民性”

——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彭秀银 顾明栋

   自21世纪初以来,后殖民研究领域异军突起,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该趋势由拉美的思想家和美国的学者首先发起,以“去殖民性”为中心,展现出与美英后殖民研究颇为不同的旨趣,已经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这一新趋势的具体表现是 2018 年由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论去殖民性》,以及2020年刚由后殖民研究的旗舰学刊《后殖民研究》围绕该书发表的一组讨论文章。本文介绍了《论去殖民性》这本书以及后殖民研究的新动向,并对后殖民研究的这一新趋势予以分析,表达中国学者对去殖民性这一理论问题的看法。

莱辛如何思考文明冲突问题?

 ——《智者纳坦》中的指环寓言再释

❖张 辉

   文明冲突问题是现代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每一个比较学者无法回避的深刻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莱辛的最后一部剧本《智者纳坦》,试图从诗或文学的角度具体呈现并反思上述问题,提供理论思考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在揭示《智者纳坦》圈层结构,并细致分析全剧中心事件“指环寓言”的基础上,论文认为,审慎地将最终裁定权交给未来,是纳坦也是莱辛本人的伟大智慧;真正克服宗教与文化偏见,需要的不是奇迹和幻想,而是爱和善的行动。

明清“性灵”诗论的现代符号学诠释

❖蒋靖芝 谭琼琳

   清初三大诗学理论“性灵”“神韵”与“格调”是中国古典诗论在文论历时谱系中 的共时表达,其中“性灵”在现代语境中评述颇多。本文运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从性灵的主体、符号与结构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诗学中“性灵”诗论之特征,认为主体(流派)对客体(诗论)的理解呈无限递归的趋势;性灵符号的“真”与“变”反映了文人对复古思潮的反思和批判,对社会现实的策应;“趣”结构成为性灵诗论的艺术表达。通过阐释,本文认为“性灵”诗论是历代文人“自恋”意识的集合,其诗性语言符号的自指性和理据性的统一传达了他们对人性的怜悯和才情的珍视。这种诠释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哲思开辟了蹊径,同时也为世界符号学的中国阐释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才学小说与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比较研究

❖李 锋   金 雯

   中国清代中叶的“才学小说”与西方的“百科全书式小说”都具有专业知识含量庞大、体现民族整体文化的特点,但两者在历史成因、知识内容、发展轨迹等三方面又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尝试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平行研究的方式(包括文类学的视角和异同比较的方法),对这两种颇为相似的文类进行系统的对照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们各自的历史嬗变、主旨思想和艺术特色,同时为比较文学研究和文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示例。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这两种文类都是对现代审美自主性的颠覆,虽然它们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但其代表的时代精神、叙事理念和审美意识,却以各种形式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地延续和发展,可以成为我们审视文类疆界、发掘文化内涵的有效视角。

  如需阅读论文全文,请订阅 / 邮购本刊,或登录本刊官网(clc.shisu.edu.cn)、中国知网查阅,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